崖花子

崖花子

崖花子(學名:Pittosporum truncatum Pritz.)是海桐科、海桐屬常綠灌木。多分枝,嫩枝有灰毛。葉簇生於枝頂,硬革質,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綠色,下面初時有白毛。花單生或數朵成傘形狀,花梗纖細;萼片卵形,邊緣有睫毛;花瓣倒披針形。蒴果短橢圓形,2片裂開,果片薄;種子16-18個,種柄扁而細。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生於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坡、山谷林中或灌叢中或石崖上。

崖花子枝葉比較繁茂,葉子顏色濃綠而富有光澤,樹冠呈球狀,開花時間較長,花朵帶著清新的芳香,秋天開裂的果實露出紅色的種子,非常美觀。具有較強的觀賞性,通常被作為綠籬進行栽培,種植在園林景觀中,常常被用於海岸防潮林、礦區綠化、城市隔噪聲植物帶等區域。種子入藥;清熱,生津,利咽,止瀉。主治口渴,咽痛污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崖花子
  • 拉丁學名:Pittosporum truncatum Pritz. 
  • 別名:菱葉海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傘形目
  • 海桐科
  • 海桐屬
  • :崖花子
  • 分布區域:中國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 命名者及年代:Pritz.,1900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在系統學上可能和短萼海桐Pittosporum brevicalyx (Oliv.) Gagnep.)有親緣關係,或者是後者的旱生類型或亞高山生態型。Rehder et Wilson 把短萼海桐包括進這個種里來,顯然是不適合的。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2-3米,多分枝,嫩枝有灰毛,不久變禿淨。葉簇生於枝頂,硬革質,倒卵形或菱形,長5-8厘米,寬2.5-3.5厘米,中部以上最寬;先端寬而有一個短急尖,有時有淺裂,中部以下急劇收窄而下延;上面深綠色,發亮,下面初時有白毛,不久變禿淨;側脈7-8對,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稍突起,網脈在上面不明顯,在下面能見;葉柄長5-8毫米。
花單生或數朵成傘形狀,生於枝頂葉腋內,花梗纖細,無毛,或略有白絨毛,長1.5-2厘米;萼片卵形,長2毫米,無毛,邊緣有睫毛;花瓣倒披針形,長8毫米;雄蕊長6毫米;子房被褐毛,卵圓形,側膜胎座2個,胚珠16-18個。蒴果短橢圓形,長9毫米,寬7毫米,2片裂開,果片薄,內側有小橫格;種子16-18個,種柄扁而細,長1.5毫米。

近種區別

崖花子在外形上和異葉海桐Pittosporum heterophyllum Franch.)的闊葉類型有點相似,但後者葉較薄,花瓣合生,胚珠少數。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生於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坡、山谷林中或灌叢中或石崖上。

繁殖方法

繁殖多採用嫩枝扦插法,苗床選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待崖花子新梢長到10-15厘米時,剪下做插穗,采條時邊采邊將嫩枝下部浸泡在清水中,以防失水,在庇蔭處用枝剪剪除枝下部葉片。將剪好的扦穗下切口整齊地浸泡在生根粉溶液中。適宜的扦插季節是春季,在沙床中先挖5厘米深的溝,溝距5-10厘米,把插穗排放在溝內,入土約1/3,株距2-3厘米,插完一行後回沙壓實。
扦插結束後,在沙床上用枝條、竹片搭建小拱棚,然後覆蓋塑膠薄膜,薄膜地均勻並拉緊,邊上用土壓實,以防積水或風剝。如溫度過高,可在薄膜上蓋一層遮陽網。為提高棚內濕度,扦插生根前要密封增溫保濕,當沙床濕度不夠時,應揭開拱膜一邊淋水後再復原,每隔2-3天揭開拱棚兩頭做短時間的通氣,生根後可揭開兩頭或去掉薄膜只蓋遮陽網,保持沙床的濕潤。

主要價值

  • 園林價值
崖花子枝葉比較繁茂,葉子顏色濃綠而富有光澤,樹冠呈球狀,開花時間較長,花朵帶著清新的芳香,秋天開裂的果實露出紅色的種子,非常美觀。易種植,且具有較強的觀賞性,通常被作為綠籬進行栽培,種植在園林景觀中,再加上崖花子具有抗海潮和有毒氣體的功能,常常被用於海岸防潮林、礦區綠化、城市隔噪聲植物帶等區域。
  • 藥用價值
種子入藥;味苦、澀,性平;清熱,生津,利咽,止瀉。主治口渴,咽痛污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