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宮

崇福宮

崇福宮初名萬歲觀,創建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宮,先後在此的大臣,名儒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朱熹等30多人。崇福宮不僅是名儒去集之地,也是歷代著名道教學者棲身傳教之所。崇福宮區域面積現存約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築30多間,古樹名木50餘株,歷代碑石10餘品。現存建築和碑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福宮
  • 外文名稱:Chongfu Palace
  • 地理位置:河南省登封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7:00-晚7:00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不詳
  • 始建時間: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
簡單介紹,歷史沿革,文化價值,建築遺蹟,名人,典故,康有為與崇福宮,蔣介石與崇福宮,

簡單介紹

崇福宮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市區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河南省人民政府於1963年6月20日公布嵩山崇福宮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河南省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建築,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離宮。位於嵩山腳下的崇福宮,是歷史上嵩山著名景點之一,與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觀星台齊名,許多著名文人在崇福宮會聚,嵩山文化圈的形成就與此有很大關係。宮院現存近萬平方米,古建築30餘間,古樹50餘株,歷代石刻10餘品,比較重要的碑刻有《寇謙之傳》碑,《元聖旨碑》等。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觴亭、流杯渠遺址等。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鑑》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陸游於嘉泰三年(1203)撰《洞霄宮碑記》,除歷述洞霄宮之興革歷史外,又特彆強調了它的重要地位,稱它在宋時“與嵩山崇福宮獨為天下宮觀之首…… 其地望之重,殆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一、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崇福宮不僅是名儒去集之地,也是歷代著名道教學者棲身傳教之所。
崇福宮景色崇福宮景色

歷史沿革

崇福宮原名萬歲觀,創建於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10年,西漢武帝劉徹率群臣禮登崇高山,聽到山谷中有三呼萬歲之聲,遂稱此山峰為萬歲峰,在山頂敕建萬歲亭,在山下敕建萬歲觀。河南省道教協會會長、中嶽廟道長黃至傑說,“這是中國喊了2000多年的‘萬歲’的源頭,也是萬歲峰得有此名之本。”
崇福宮景色崇福宮景色
唐高宗時(公元650- 683年)“以天神貴者為太乙”,在萬歲觀內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驗,改萬歲觀為太乙觀。五代間廢毀。宋真宗時(公元998-1022年)把觀提升為宮,更名曰崇福宮,對宮院大加整修,並由宮廷管理,當時主管崇福宮的官員名儒先後有:范仲淹、韓維、司馬光、程顥、程頤等百餘名人。到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宮內建築達一千餘間,該宮不但是道教活動場所,而且也是名儒著書認學之地,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說嵩》云:“(崇福)離宮掖東,殿閣千楹,累朝於茲避暑……真宗以方士符瑞,大興土木……丁謂(宰相)為修宮使,役工日至三四萬,輦四方難致之物,遣所在官取以給用。宮成,總二千六百一十區(單元)。崇福之修離宮殿閣,無不奢靡。”
金兵進入中原後,崇福宮被付之一炬,但南宋皇帝不能遺忘崇福宮,楊時、朱熹等名臣大儒仍繼續提舉、管勾崇福宮——儘管朱熹也許從未到過嵩山,更別提崇福宮了。
元朝建立後,崇福宮演化為純正的道教場所,建有七真堂等,成為全真教道場。

文化價值

萬歲峰下的山澗,淌出一股山泉,名曰太乙泉。將太乙泉導入泛觴亭、流杯渠,酒杯隨波逐流,九曲環繞,曲水流觴的夢幻之境就出現在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李綱等先儒面前了。如今,太乙泉仍舊汩汩南下,只是不再導流泛觴亭、流杯渠了。這地方想想都讓人心醉。
崇福宮是祝之所,就是真宗搞“萬壽無疆”的地方。崇福宮乃參知政事丁謂主持修建,“役工日至三四萬,輦四方難致之物,遣所在官取以給用。宮成,總兩千六百一十區”。御製《西京崇福宮記》則曰:“崇高之奠洛邑,望之巍然,峻極於天,號稱中嶽。夏之興也,祝融降焉。自三代以來,罔不祀事。……王畿之西,琳宮真館,神聖所依,崇福為之冠……夙聞嵩岳多神異之紀……獨崇福為第一……”
崇福宮內景崇福宮內景
“嵩岳多神異之紀”,此為第一,淵源有自。漢武帝聽信方士之言,“天神貴者太乙,使公孫卿候神太室,具太乙祠壇”;他登臨嵩山,在這兒聽到“山呼萬歲”,峰賜萬歲峰,峰下建萬歲觀。北魏新天師道天師寇謙之於此隱修,唐高宗將萬歲觀改名太乙觀,真宗卻將太乙觀“更新改造”,更名崇福宮,成為供奉道家神仙,為己祈福的琳宮真館。
崇福宮是道家神仙宮,管理者卻是北宋大儒。“望而忤時者,悉投閒於此”,就是說德高望重的朝中大儒高官,不合時宜時,皇帝就給他個提舉、勾當崇福宮的閒差,管理道士們給皇帝祈福的事兒,俸祿照拿。
宋代設有掛空銜的“提舉”,南渡後仍然遙設這個官銜。福建人將樂楊時,邵武李綱,安徽人婺源朱熹(生長在福建),山東人任城李邴,浙江人歸安倪思等都當過“提舉”,其中李邴官至宰相,南渡後定居泉州,倪思於嘉泰元年任泉州太守,朱熹任同安主籍,都與泉州有密切的關係。
神宗以前,管勾宮觀官有管勾某宮、某觀事,管勾某宮副使事,管勾某觀判官等名目,由宰輔或學士兼領,非祠祿官,除增重宮觀外,寓有主管本宮修建或御容等事。神宗熙寧三年,詔增置在外宮觀差遣,並依西京崇福宮、舒州靈仙觀置管勾官或提舉官。其後,內外祠管勾官為祠祿官。
工作清閒,還蠻有面子,在朝里乾不下去的官員,開始還爭著來,需要力請,皇帝才肯批准。當然,這也是嚴格控制閒差數量。王安石變法,當時碩儒名臣近乎都在反對,皇帝只好不請自派,將司馬光、程顥、程頤等像扔壞桃子一般,順手成批擲到了崇福宮。
也許是陰錯陽差,皇帝搞“萬壽無疆”的道家宮觀,竟然成全了新儒家的布道天下。
先儒們也許閒得無聊,崇福宮西邊不到千米的嵩陽書院,就成為他們發泄學問乃至情緒的地方。
其實,真宗在忙活崇福宮時,也沒忘書院建設。《說嵩》雲“(真宗)特於嵩山陽置書院(嵩陽書院此時還叫太室書院)處之(种放),賜田以贍生徒”。北宋王辟之的《澠水燕談錄》亦云:“景德中,种放賜號先生,暫還嵩山。真宗置酒資政殿餞放(种放)……皆相顧不敢坐,上乃親定位次:翰林學士晁迥西向,資政殿學士王欽若東向……放(种放)北面對上(皇帝),特示客禮。酒半,上賦七言詩一章賜放(种放)和,侍臣皆賦。士大夫榮之。”“真宗優禮种放,近世少比。一日,登龍圖閣,放從行,真宗垂手援放以上,顧近臣曰:‘昔明皇優李白,御手調羹;今朕以手援放登閣,厚賢之禮,無愧前代矣。’”——种放是洛陽人,陳摶的門徒,真宗意欲重用,他偏要歸山嵩陽書院,聚眾講學,“大中祥符八年歲旦,山齋曉起,服道衣,聚諸生列飲,取平生文稿章疏,悉焚之。酒數行而逝”。
這次與种放喝酒的學生,不知有滕子京否?滕子京大概是這個時候在這兒求學的。
司馬光、程顥、程頤等到崇福宮後,這兒實際上已經成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精神大本營。天南海北對變法有疑問的學生、學者乃至官僚聚集於此,了解眼下,洞悉未來。就此,嵩陽書院成為程顥、程頤傳播“洛學”乃至議論政治的思想搖籃。
當然,司馬光、程顥、程頤等也很會娛樂自己。大儒雲集,他們只好下“七國象棋”,每國17子,秦、楚、韓、齊、趙、魏、燕依次出師作戰,負棋者獻酒,稱霸者遍飲——崇福宮流杯渠酒杯漂來盪去,霸者笑納“六國”之酒,“飲中秦始皇”的感覺,肯定爽歪歪!
“投閒”諸儒崇福宮,倒投出個“二程”思想播撒天下!看似意外,卻也必然。

建築遺蹟

宋真宗趙恆時,大興土木,命丁謂修宮使,每天役工達三、四萬人,運用四方珍奇之物充實殿庭。宮成,總計有二千六百一十區。所謂“崇福之修,離宮殿閣,無不侈靡。”清人見其柱礎直徑有八尺,方圍三十二尺,宮殿之大可想而知。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1年),又在保祥殿北面為真宗建“御容殿”,宮旁建離宮殿閣千楹,累朝帝後夏季多來這裡避暑。離宮內建有奕棋亭、樗蒲亭和泛觴亭,皆為遊樂場所。另據《說嵩》記載:嵩福宮,東至景龍門,西抵天波門,其間殿閣亭台相望,鑿池為海,疏泉為湖,鶴莊鹿寨,文禽奇獸,孔翠諸棚,蹄尾動以數千;嘉木名花,類聚區別,怪石岩壑,宛若天成。……金兵進入中原,崇福宮所建之盛,付之一炬,化為灰燼。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中嶽嵩山所修造的避暑宮殿規模之大、品位之高、設施之全、布局之巧、做工之精、耗費之巨,“珠宮琳館,金碧交映,鑾輿所至,草木生輝”,乃是歷朝歷代帝王所望塵莫及的。
崇福宮外景崇福宮外景
崇福宮中的龍王殿前是泛殤亭遺址,當時文人在一方形青石板上刻的九曲石渠,並引來崇福宮北面的太乙泉水入渠,文人騷客圍石渠而坐,置酒杯於水上順曲流動,眾人一邊賞景,一邊飲酒,一邊吟詩作畫,古稱“曲水流殤”盛會。

名人

喬志高,居嵩山崇福宮三十餘年,為該宮宗主,弟子甚眾,賜棲雲虛靜真人號。如北魏寇謙之,唐朝劉道合、宋朝董道紳,金代邱長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宮主持過道場。丘長春在嵩陽崇福宮傳全真龍門派。

典故

康有為與崇福宮

康有為與軍閥吳佩孚素有交往。1923年10月,吳佩孚為了慶祝自己的五十大壽,大肆鋪張。康有為欣然提筆,為吳佩孚撰寫了壽聯。這年臘月,康有為從關中趕往嵩山,吳佩孚為盡東道主之意,專門派自己的親信楊雲史陪康有為遊覽嵩山。游完嵩山後,康有為先至嵩陽書院,又到崇福宮。在崇福官,康有為發現院裡有一隻綠色殿頂脊獸,像是古代遺物,便詢問宮裡的道士。道士說這脊獸是漢武帝修萬歲觀時留下來的。康有為對著脊獸好一番端詳,愛不釋手。他認定脊獸是漢武帝時的遺物,便生了將這脊獸攫為己有之心。在這裡,順便添一段小插曲: 1923年8月17日,康有為到西安講學,在遊覽臥龍寺時,意外地發現這裡存有一部《磧砂藏》。這部經卷是南宋時期江蘇磧砂鎮延聖院的僧人歷時九十一年才刊印完成的,共有6362卷。在全國範圍內,臥龍寺保存的《磧砂藏》是最完整的一部。康有為看了,頓時就愛不釋手。他提出,要以自己的《哈同花園藏》經作為交換條件,將《磧砂藏》帶走。 寺院中的住持見寺中法物就這樣被人帶走,心裡很是不安,便將此事告知佛教界有關人士。眾人對康有為的行為十分不滿,便派人索要,康有為卻拒而不還。後來,有人便將此事訴諸法院。法院向康有為發出傳票,要康有為歸還《磧砂藏》。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最後康有為不得不交出《磧砂藏》。有了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康有為卻並未接受教訓,這次來嵩山,竟又看上了那件脊獸。 很快,康有為要離開嵩山了,他對那隻綠色脊獸耿耿於懷,便派人去崇福宮把那綠色脊背抬來,小心地放於車內,然後才心滿意足地上路了。康有為走後不久,縣師校長申閣岑聽說了此事,心中便憤憤不平,認為康有為偷走了嵩山寶物,實在是徒有聖人之名。他立即召集學生一百餘人,發表了義正詞嚴的講話。學生們聽了校長的講話,一個個也義憤填膺,他們一起跑步追趕康有為,一直追到五里堡,才將綠色脊獸追回。

蔣介石與崇福宮

蔣介石在中嶽廟、太室闕、中華門、遙參亭、崇聖門、化三門、峻極坊、峻極殿等十多座院漫步遊覽後,便乘轎去游崇福宮。蔣介石一走進崇福宮的大門,便問毛汝采崇福宮的建築來歷。毛汝采一一細說 : “據史書記載 , 漢武帝登嵩山聞有呼‘萬歲'聲 , 便下令在山上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唐高宗尊天神最高最貴的為太乙,遂改‘太乙觀’。至宋真宗時,又擴建為祭祀祈福之所, 改名‘崇福宮’。當時亭台樓閣,宏偉壯觀, 並鑿池為海, 疏泉為湖, 山泉自上而下,流經全宮所有房間, 常年不絕。過去許多有聲譽而不合時勢的朝臣學士,如范仲淹、程頤、朱熹等人,都被虛偽空頭官銜來到這裡閒居。據說,我國有名的著作 << 資治通鑑 >> 一書,就是司馬光住在這裡編寫的。又如歷史上的韓維、呂海、找野、李剛,也在這裡任過提舉、管勾等職。宮內還建又泛觴亭、奕棋亭樗蒲亭,備作他們娛樂活動的場所。” 蔣介石邊走邊聽,當毛汝采講完崇福宮的建築來歷之後,蔣介石在成吉思汗手詔碑前停了下來,他祥盡地看了碑的內容 (成吉思汗手詔的主要內容,是說他的軍隊紀律嚴明, 保證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雞犬不驚,人民民眾仍當安居樂業 ) 看後,蔣介石頗有感觸地說 : “今天我才知道成吉思汗的軍隊未來,手詔先到,這種安定人心、爭取民眾的政治宣傳工作,做的真好,真正到家。” 蔣介石漫步到崇福宮東邊一塊巨石前,見石塊巨大無比,十分罕見,便問毛汝采:“這塊矗立的巨石有何名堂 ? ”毛汝採回答:“這便是相傳為夏後啟母的所謂化石, 人稱‘啟母石’, 這塊石頭因為高大,幾里路遠就能望見有史記載,這塊石頭曾驚動了周穆王、漢武帝、唐高宗、武則天許多帝王,都曾走進到啟母室。石的南邊是啟母廟, 就是漢武帝見到啟母石而勒令建立的。唐高宗時, 又重修一次,並由崔融作碑銘紀念。廟前一座石闕就叫啟母闕,這是中嶽嵩山現存的漢三闕之一。闕文為篆書, 是敘述柏鯀治水的事跡,並頌揚漢代的政績和讚美啟母的功德。相傳古代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受命繼父治水,在中嶽開鑿轘轅關,引洪水歸道時,大禹不願遠離,與其妻山氏約好,擊鼓送飯。後來,在鑿石時,禹變作一隻巨熊,力大無比,一次大禹擊鼓,山氏聞聲趕來送飯,不見大禹,但見巨熊,極感羞愧。回到家來也化作巨石,禹再擊鼓,也無人送飯,大禹回家見妻已化為石,異常懊喪。那時塗山氏已經懷孕,禹向其索子,石破北方而生之,所以稱作啟母,這就是有關啟母石的一段神奇傳說,從而也反映了人們對大禹治水的懷念。”蔣介石聽罷連連點頭,心中十分讚嘆他眼前這位年輕的縣長如此博學多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