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水牛

峽江水牛

峽江水牛是江西省聞名的地方優良水牛品種。1964 、 1980 以及最近 2007 年初補充調查列入江西省31 個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保護名錄, 是江西省三大地方水牛品種保護之一。由於它具有體強骨粗, 結構緊湊, 肌肉豐滿, 耕作拉力大, 持久力強、屠宰率高等優良特點, 歷來暢銷周邊縣市、省, 對於促進農業生產, 增加農牧業收入起了一定的作用。

基本介紹

產區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概況,產區草山草坡資源,產區飼料資源,品種來源及其變遷,發展現狀,分布概況,體貌特徵,體尺和體重,繁殖性能,生產性能,耕作能力,泌乳性能,產肉性能,飼養管理,

產區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概況

峽江縣位於江西省中部, 贛江中游, 贛江將全縣隔成河東與河西兩部分, 峽江贛江大橋連線兩岸。新縣城河東連通 105 國道、京九鐵路線。河西羅田、巴邱、戈坪、仁和 4 個鄉鎮貫通贛粵高速公路,改革開放後峽江縣公路、鐵路、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峽江縣地處北緯 27°24 ’ 6 ” ~27°45 ’ 8 ”和東經 114°52 ’ 7 ” ~115°32 ’ 1 ”。東與新乾相接, 南與永豐相連, 西與吉水、吉安相壤, 北與新余市毗鄰,全縣總面積為 1230km 2 。低山岡面積為 178.41 km 2 ,占總面積的 14.5% ; 高山面積為 291.33 km 2 , 占總面積 23.68% ; 低丘區面積為 366.27km 2 , 占總面積29.78% ; 崗 地 面 積 約 147.53 km 2 , 占 總 面 積 的11.99% 。據 2005 年底數據統計, 全縣耕地面積為2.3 萬 hm 2 。其中水田面積是 1.66 萬 hm 2 , 占總耕地面積 88.12% , 旱地面積 2 733 hm 2 , 占總耕地面積 11.8% 。
全縣現有人口 16.2 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 11.7萬人, 農業勞動力 5.98 萬人。全縣 10 個鄉鎮, 1 個農場, 77 個村委, 970 個村小組。據 2005 年底有關數據統計, 全縣生產總值達 11.6 億元, 其中農業生產總值 6.5 億元, 其中畜牧業生產總值是 1 074.4 萬元, 占農業總產值 16.4% , 農業人均純收入為 3585 元。
峽江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 四季分明, 氣候溫和、雨水充沛, 光照充足, 年平均氣溫為 17.7℃ , 無霜期年平均 277d , 年均降雨量 1642.45mm , 平均日照1580~1800h 。 1 年中以 7 月為最熱, 平均氣溫達29.4℃ , 1 月份為最冷, 平均氣溫為 5.2℃ , 年平均降水天數 163.7d , 適宜於各種農作物和各類牧草的生長, 對養牛極為有利。
峽江縣屬吉泰盆地, 為典型的低山丘陵平原山區, 地勢東高西低, 大致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狀態, 境內有低山、丘陵、平原三類地形, 尤以丘陵分布最廣。海拔為 100~300m , 約占全縣總面積的 64% 。

產區草山草坡資源

據 1980 年峽江縣畜牧資源調查數據統計, 峽江縣現有各類草山草坡資源面積為 2.7 萬 hm 2 , 占全縣總面積的 20.65% , 萬畝以上的草山有 2 塊。全縣各類草山、草坡主要牧草分布有 107 種, 其中常見的牧草 20 余種。 I 類灌叢草山主要有: 白茅草野古草青香茅硬骨草小山竹映山紅牡蒿纖毛鴨嘴草五節芒畫眉草假儉草等。 II 類平原草山主要除有以上 I 類草外還有牛筋草、犁頭草、珍珠草、西風草、狗尾草等。 III 類零星草山的牧草基本上與 I 、 II 類草山相同。 IV 類十邊地的牧草種類比較多, 除上述外, 比較常見的有剪刀草、窩草、雞眼草、蘭箕、雷公草、三角草等。這些牧草大多數是禾本科, 少數是灌木和豆科。大多數牧草是牛羊等草食動物愛吃的飼草, 適合性較好。

產區飼料資源

全縣除草山草坡資源外, 每年農作物秸稈 2.5億 kg 。按利用率 30% 計算, 可餵養 2.5 萬頭牛。該縣是個田多人少的農業縣, 全縣主要農作物是雙季水稻、油菜、大豆、紅薯、花生、玉米等。栽培飼料多為草園種植, 蔬菜方面以蘿蔔、白菜、春菜、包心菜、通菜、蒿菜等。利用冬閒田大量推廣種植黑麥草、蘿蔔等。 2005 年全縣共人工種草 1800hm 2

品種來源及其變遷

峽江水牛飼養歷史悠久, 但其來源無從考證。據《峽江志》所載, 有黃牛、烏牛、水牛各種。早在清朝同治十年( 辛末年) 重修本也有記載, 由此可見,峽江水牛品種在該縣飼養培育至少有 200~300 年的歷史。該縣大部分是丘陵山區, 幾乎都是水田, 而水田泥足深, 有的深度達 33cm 左右, 甚至陷田, 一般黃牛根本不能勝任負重, 需要體強力大, 耕作拉力大而持久, 速度較快的水牛為主要耕作動力, 峽江水牛是在該縣特有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飼養管理條件下, 經過本地民眾長期選育形成的一個地方品種。 1961 年列入江西優良地方品種志, 並將該縣以戈坪鄉為中心的周邊研溪、巴邱、仁和一帶丘陵山區的峽江水牛列為重點保種區。

發展現狀

峽江水牛具有悠久歷史, 但畜牧業生產發展水平不高, 水牛發展緩慢, 解放後, 隨著生產關係的變革, 畜牧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從農村實行責任田承包制後, 峽江水牛發展加快, 飼養母牛的比例逐年增大。 1980 年年末總存欄是 16822 頭, 比1948 年增長 85.7%, 其中水母牛 3823 頭, 占峽江水牛總存欄數的 42.76% ; 當年繁殖小水牛 1397 頭,繁殖率為 36.54% 。截至 2006 年 9 月底普查數據統計, 全縣耕牛總存欄數發展為 36620 頭, 其中峽江水 牛 存 欄 數 是 18080 頭 , 占 耕 牛 存 欄 總 數 的49.4% , 其中可繁峽江母水牛是 13010 頭, 占峽江水牛總存欄 71.96% , 當年繁殖小牛 4410 頭, 繁殖率為 38.92% 。( 峽江水牛 2006 年比 1980 年增長49.45% , 比 1976 年增長 53.03% , 比 1948 年增長287.94% )。

分布概況

峽江水牛主要以戈坪鄉為中心的研溪、巴邱、仁和周邊鄉鎮一帶為中心產區, 這一產區的峽江水牛占本鄉鎮年末總存欄數的 73.1%~92.8% , 占全縣總耕牛存欄 34.65% , 占全縣峽江水牛存欄 65.18% 。這一帶中心產區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 無霜期長, 草源豐富, 四季可放牧, 牛群分布結構合理, 農戶人少田多, 泥足深, 加上中心產區的當地民眾具有長期飼養峽江水牛, 繁殖小牛選育的傳統習慣, 所以說中心產區歷來是發展該縣峽江水牛主要繁育基地。除上述中心產區, 其次有福民、金江、桐林等鄉鎮丘陵地區占本鄉鎮 40%~50% , 占全縣峽江水牛存欄21.33% , 占全縣峽江耕牛總存欄數的 11.34% 。
峽江水牛 公牛母牛峽江水牛 公牛母牛

體貌特徵

峽江水牛體型結構粗糙緊湊, 肌肉發達,骨骼粗壯, 肩峰明顯, 四肢管骨粗大, 前肢直正, 後肢較曲, 步伐穩重。全身毛稀呈棕褐黑色, 頭大小適中, 公牛較粗重, 兩角長而粗稍向外上彎, 角根粗而方, 成年種公牛頸粗而顯短, 昂頭挺胸, 具有雄性特徵。母牛角較細條, 並向內上彎, 頸略狹長, 頭面清秀, 前、中、後發育勻稱, 母性溫和, 乳頭分布勻稱。成年水牛前胸深而廣, 肋骨粗大, 臀寬但斜, 尾粗而短不過正關節, 腹圍較大, 而青壯年牛的腹部緊湊。

體尺和體重

根據峽江縣 1960 、 1985 和 2006 年普查數為依據, 峽江母水牛平均體高為 120.01cm 、體斜長為141.5cm 、胸圍 178.53cm 、體重為 441.2kg 。

繁殖性能

峽江母水牛性成熟較早, 可繁殖年齡較長( 3~18 歲), 一般 3 年 2 胎, 飼養管理條件好, 完全可達1 年 1 胎。母牛第 1 次發情一般在 2.5~3 歲, 3~4 歲產犢。發情周期在 18~22d , 平均 20d 。每次母牛發情持續時間 48~68h , 配種應在發情後 24~38h 為宜。母牛懷孕期一般為 310~320d , 平均為 315d 。公牛一般2 歲開始有配種能力。

生產性能

耕作能力

根據 1982 年 4 月峽江縣畜種改良站對 5 頭峽江母水牛耕作能力測定統計, 平均每頭峽江水牛 1h耕地面積( 0.45±0.07 ) ×667m 2 、平均耕寬( 19±0.85 )cm 、平均耕深( 14.2±0.31 ) cm 、平均速度( 0.57±0.11 )m/s 。最大挽力( 229±10.86 ) kg , 占體重 72.1% ; 正常挽力( 74.0±5.48 ) kg , 占體重 23.3% 。

泌乳性能

根據 1986- 06~1987- 05 , 對 3 頭峽江母水牛進行擠乳銷售數據統計, 平均每頭產乳量為 799.9kg 、最高為 989.4kg , 最低為 489.4kg , 平均每頭日均產奶量為 3.56kg , 最高為 3.70kg , 最低為 3.40kg , 平均每頭一個泌乳期為 225d 。

產肉性能

日增重 0.5~0.75kg , 1 歲峽江水牛體重 170~270kg , 肉質鮮美, 類似黃牛肉。峽江水牛體型較大,屠宰經濟價值比本地一般黃牛高 1~2 倍。

飼養管理

峽江水牛以放牧、飼餵稻草為主。因無霜期長,丘陵山區以放牧任牛自由採食為主。農忙時早晚除放牧外, 還補給穀物、米糠、豆類等飼料。在越冬時期, 拴在欄里掛稻草餵枯餅並添加適量的食鹽。母牛產犢時增餵稀飯或煮熟的大豆等飼料, 夏天多拴在水塘邊的樹蔭下過夜和避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