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黃芩,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峨眉黃芩Scutellaria omeiensis C.Y.Wu的全草。分布於四川南部。具有化濕和中,除穢止嘔之功效。常用於濕滯痞滿,霍亂嘔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峨眉黃芩
- 別稱:白藿香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唇形科
- 屬:黃芩屬
- 種:峨眉黃芩
- 分布區域:四川南部
- 採收時間:6-8月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脾、腎經。
功效
化濕和中,除穢止嘔。
主治
濕滯痞滿,霍亂嘔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採集加工
6-8月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節上具匍匐枝。莖直立,高50-100cm,鈍四棱形,深四槽,沿稜角上密生白色貼伏疏柔毛,莖中部葉柄長達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貼伏柔毛;葉片堅紙質,卵圓形或長卵形,長2-5cm,寬1-3cm,莖中部者最大,莖的兩端者漸小,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平截而下延,邊緣具圓齒,上面散布下面僅沿脈上被白色具節小疏柔毛。花序總狀,頂生或腑生,長3.5-9cm,少花,花序軸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長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長4-7mm,均具短柄,全緣,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長約2.5mm,果時長約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邊緣被具節疏柔毛,盾片極發達,高2.2mm,果時豎起呈倒卵形,高達5mm。花冠黃色至紫紅色,長約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內無毛,冠筒中部直徑1.8mm,基部前方稍膝曲狀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圓形,寬2.8mm,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兩側裂片卵圓形,寬約2mm;雄蕊4,前對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後對雄蕊較短,具全藥;花柱絲狀,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極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後對裂片稍發達。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亞熱帶闊葉林下。分布於四川南部。
相關論述
《四川中草藥》:“民間用於霍亂嘔吐,又有除風去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