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漿大戟(Euphorbia esula L.)是大戟科大戟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狀;莖不育枝常發自基部;葉線形或卵形,先端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或平截;無葉柄;不育枝葉常為松針狀,無柄;花序單生於,歧分枝頂端,無梗:總苞鐘狀,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及內側被毛,新月形,兩端具角,角長而尖或短鈍,褐色;蒴果三棱狀球形;種子卵圓形,黃褐色,種阜盾狀,無柄;花果期4-10月。
乳漿大戟產於中國除海南、貴州、雲南和西藏外的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美國、蒙古、俄羅斯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有分布。生於海拔800-1800米的路旁、雜草叢、山坡、林下、河溝邊、荒山、沙丘及草地。
乳漿大戟味苦、辛,性涼。有毒。利尿消腫,拔毒止癢。主治四肢浮腫,小便淋痛不利,瘧疾;外用主治瘰癧,瘡癬瘙癢。種子可制工業用油。全草水浸液可殺滅蟲、鼠,並可防治植物鏽病。花序有規律,素雅秀麗,可作岩生綠化、園林地被等。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藥用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
形態特徵
大戟科大戟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狀,長20厘米以上,直徑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莖單生或叢生,單生時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徑3-5毫米;不育枝常發自基部,較矮,有時發自葉腋;葉線形至卵形,變化極不穩定,長2-7厘米,寬4-7毫米,先端尖或鈍尖,基部楔形至平截,無葉柄;不育枝葉常為松針狀,長2-3厘米,直徑約1毫米;無柄;總苞葉3-5枚,與莖生葉同形;傘幅3-5,長2-4(5)厘米;苞葉2枚,常為腎形,少為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2毫米,寬4-10毫米,先端漸尖或近圓,基部近平截。
花序單生於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總苞鐘狀,高約3毫米,直徑2.5-3.0毫米,邊緣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及內側被毛;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角,角長而尖或短而鈍,變異幅度較大,褐色;雄花多枚,苞片寬線形,無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顯伸出總苞之外;子房光滑無毛;花柱3,分離,柱頭2裂;蒴果三棱狀球形,長與直徑均5-6毫米,具3個縱溝;花柱宿存;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球狀,長2.5-3.0毫米,直徑2.0-2.5毫米,成熟時黃褐色;種阜盾狀,無柄。花果期4-10月。
近種區別
相似種有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和齒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大戟:葉寬條形,中脈黃色:蒴果表面具疣狀突起。齒裂大戟:葉對生,卵形,長2-7厘米,具淺齒;杯狀小花序具腺體,厚唇形;果球形,無毛。
產地生境
乳漿大戟產於中國除海南、貴州、雲南和西藏外的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美國、蒙古、俄羅斯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有分布。生於海拔800-1800米的路旁、雜草叢、山坡、林下、河溝邊、荒山、沙丘及草地。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在山間、草地,選擇野生乳漿大戟生長的地方,按等高線方向或橫山打帶,頻寬1.5米,帶間距離2米,帶內刨穴,行穴距70厘米×20厘米,也可在退耕還林的地塊進行整地、碎土、耙平、鎮壓。
播種方法:種子成熟時,採集種子,晾曬,促進種子後熟。秋末或春天,將種子播在穴內。復土、鎮壓、蓋上樹葉。
田間管理:出苗後,苗高10-15厘米進行間苗,每穴留1或2株,通風透光。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根部病害拔除後,在穴內撒上石灰,病株燒掉。
採收加工:夏秋採集,割取全草,除去雜質,曬乾。生用,亦用鮮品。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乳漿大戟味苦、辛,性涼。有毒。利尿消腫,拔毒止癢。主治四肢浮腫,小便淋痛不利,瘧疾;外用主治瘰癧,瘡癬瘙癢。
在漢方外用藥中,貓眼草屬抗菌、抗病毒作用;外用於淋巴結結核、皮癬、滅蛆。在臨床上用來治療肝硬化腹水、百日咳、急性胰腺炎、尿毒症及腎病綜合徵等,具有鎮痛、具有敗毒抗癌、逐痰散結、抗病毒和抗生育作用。
經濟價值
種子可制工業用油。全草水浸液可殺滅蟲、鼠,並可防治植物鏽病。
生態價值
花序有規律,素雅秀麗,可作岩生綠化、園林地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