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維藩

岳維藩

岳維藩(1914--1986),山西五台縣溝南村人人。出生於一個半農半商的家庭中。其父岳紹武在外做小生意,收入甚微。岳維藩十二歲時在本村國小畢業。因經濟困難,不能升學,流落太原,先後在國民師範學校附設工藝部當過童工,在榆次晉華紡紗廠做擋車學徒工,後又到太原兵工廠步槍廠當鉗工。1930年,岳維藩考入太原并州中學,通過閱讀進步書籍,思想上有了進步要求。1933年考入成成中學,他努力學習社會科學理論書籍,迫切要求進步,認真閱讀和散發上海出版的黨的秘密刊物《時代文化》。1935年因參加共產黨組織的革命活動,被逮捕下獄,判刑五年。在陸軍監獄,受到鄭林、喬明甫的啟發教育,為要求改善政治、生活待遇,參加了獄中絕食鬥爭。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經組織營救出獄,到軍政訓練團第七隊受訓。1937年五月,由鄭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抗日工作。他受黨的派遣,歷任安邑縣犧盟會特派員,鄉寧犧盟中心區秘書、汾城縣縣長。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犧盟會組織,發動民眾,創建民眾團體,協助組建新軍政衛一、二支隊,後擴編為二一二旅、二一三旅,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維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五台縣溝南村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86年
  • 職業:歷任太原市副市長,南京市市長,山西省副省長
人生經歷,人物貢獻,英魂歸處,

人生經歷

原山西省副省長
一九三九年,閻錫山發動了“十二月政變”,調集重兵,對汾北中心地區實行封鎖,岳維藩立場堅定,嚴密組織,全面部署了戰略轉移的行動。在隊伍東進途中,遭到日軍伏擊,岳維藩當機立斷在麥瓮子村召開會議,果斷決定,在塔爾山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有力地牽制和打擊了敵人。以後,岳維藩歷任沁縣縣長、太岳行署財務處科長、秘書,太岳三專署汾南辦事處主任,稷麓縣縣長,呂梁十專署專員.建國後,歷任晉南中心專署剮專員,運城專署專員。
一九五二年,岳維藩擔任了太原市副市長。在省、市委領導下,他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人民,對太原市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岳維藩同志十分重視加強政府同民眾的血肉聯繫。凡是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信件,他都親自批閱,提出意見,限期解決。五十年代初,由他提出的“市長接見人民代表日”制度,經《人民日報》宣傳後,在不少大中城市得到推廣。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僅自己求知若渴,博覽群、書,並從省內外延攬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一九六五年,岳維藩調任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南京市市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幫”的誣陷和迫害。他雖身處逆境,但堅信真理,立場堅定,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幹部,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
一九七九年,岳維藩調回山西,任山西省副省長、太原市委書記,市革委會主任。一九八二年任太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在中共山西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委委員,他還連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在重返太原後,不顧年邁體衰,堅持一天三上班,力圖彌補十年動亂造成的損失。他親自精心籌劃,主持制定了太原市1980年至2000年的總體規劃,體現了太原作為山西省會和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城市的特殊性、重要性。他堅持不渝地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果斷地平反冤假錯案,給許多老黨員、老幹部,知識分子,民主人士和僑眷、台屬落實了政策。

人物貢獻

岳維藩一向廉潔奉公,不謀私利,特別注意嚴格要求家屬和子女不搞特殊化。他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直到重病期間,仍然念念不忘工作。在臨終前一天,他已處於半昏迷狀態,還湊著顧豪工程師的耳朵說:“‘文革’把城市規劃搞亂了,要總結經驗,堅持按規則辦…”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英魂歸處

岳維藩骨灰落葬於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天龍山旅遊公路四公里處的仙居園陵園內。

太原市晉源區天龍山旅遊公路仙居園陵園
岳維藩市長墓碑岳維藩市長墓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