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嶽殿位於河曲縣城東南5公里的山樑上,始建於金代皇統元年,明清期間數次修葺完善。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殿院由龍王廟、靈宮殿、地藏殿、奶奶廟、閻王殿、岳飛殿、包公殿、關帝廟、菩薩殿等十四座單體建築群組成。人稱這裡是“神仙個體協會”、“宗教事務聯合國”。廟內金元時期的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研究價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為定期廟會,稱為“天齊會”。
岱嶽殿(北殿)位於忻州市山西忻府區奇村鎮楊胡村西部雲中山下,始建於大宋年間,後因藏經閣失火,把大部分殿堂燒毀,明代19年人們捐款重修,到乾隆36年又重建正殿和卷棚。每年的三月廿七由三村之一輪流(楊胡、石家莊、沙凹)起會。
基本介紹
建築格局,主神述略,創建和維修,廟會,
建築格局
岱嶽殿位於岱嶽殿村的西南樑上,西臨黃河,視野開闊,地理位置極佳。從正面看,這座寺廟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過廳、正殿、酆都殿。西北角的奶奶廟供兩位送子娘娘,據管理人員介紹說供奉之神應是“三霄娘娘”。東邊的關帝廟內“武聖”關公居中而坐,東立捧印的關平,西站捉刀的周倉;岳武廟裡岳飛居中端坐,左有牛皋,右有岳雲,亦皆端坐。玉皇閣供玉皇大帝,其左即為“三宮”,是連在一起的三間小磚窯,中間一宮供釋迦牟尼,右邊“日宮”供觀音菩薩,左邊“月宮”供普賢菩薩。“三宮”左側、緊挨酆都殿的包公祠內黑臉包公明鏡高懸,王朝、馬漢分立兩側。
主神述略
岱嶽殿供奉的主神是道教的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即泰山神。“歷代帝王為了維護政權的需要,頻頻來泰山朝拜和祭祀”,[1]“歷代帝王憑藉泰山的神威來維護和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而泰山神又因了歷代帝王的封禪和加封,其地位可與天齊”。[2]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封禪泰山,封泰山神為“天齊王[3]”。
關於泰山神東嶽大帝的身世來歷,眾說紛紜。一是太昊說;二是金虹氏說;三是盤古化身說;四是上清真人說;五是山圖公子說;六是天帝之孫說;此外還有黃飛虎說、圓常龍說及泰山地區部族首領少昊說。[4]岱嶽殿當地主要流傳黃飛虎說。據《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載:姜子牙助武王滅紂後,敕封諸神,其中有五嶽大帝: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崇黑虎、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蔣雄、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聞聘,“黃飛虎為五嶽之首”,[5]農曆三月二十八是傳說中的東嶽大帝誕辰,因而岱嶽殿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的廟會,也被稱為“天齊會”。
岱嶽殿(北殿)主要供奉的是黃飛虎,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七為黃飛虎生日,所以天趕廟會。
創建和維修
關於岱嶽殿的始建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金天會十二年(1134)說。據附近村民介紹,正殿東側原栽有兩根方形青石柱,其一刻有“始建於金天會十二年”字樣。山西省文物局官方網站關於岱嶽殿的簡介則有更明確的說明:“據寺內金大定十七年(1177)功德幢記載,創建於金天會十二年(1134)”。正殿門前東側所立的“(1999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開光大典)碑記”也明確地刻著“岱嶽廟祀泰山之神矣,始建於金天會十二年……”。另一種是金皇統九年(1149)說。其主要根據是廟內《東嶽廟碑記》中“縣誌基於金之皇統九年”的記載。兩種說法比較,第一種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東嶽信仰在山西地域性擴展,應該在宋代”。[6]《山又石刻叢編》卷十二《大宋國忻州定襄縣蒙山鄉東霍社新建東嶽廟碑銘(並序)》載:“越以東嶽地遙,晉人然備蒸嘗,難得躬祈介福,今敕下從民所欲,任建祠祀”。在宋真宗這道下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聖旨的影響下,山西各地紛紛開始修建東嶽廟。岱嶽殿應該也是受此影響而建。
然而岱嶽殿自始建以來,屢遭損毀卻仍被修繕一新,八百多年來一直香火不斷,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恰好迎合了當地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的心理需求,這也正是岱嶽殿雖屢遭損毀,但經過歷代當地百姓慷慨捐資、捐物、捐地對其進行維修、擴建,終致東嶽大帝香火在河曲延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
廟會
伴隨著岱嶽殿的創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祭奠東嶽大帝誕辰的廟會活動也逐漸形成、發展、固定下來,當地百姓稱其為“天齊會”。天齊會一般持續三至五天,三月二十八日為正會。天齊會的主要活動為酬神、演戲、買賣。
(一)酬神
在民間,東嶽大帝被視為掌管人間貧富貴賤、生老病死的大神,信徒眾多,影響甚廣。
從現存碑記來看,岱嶽殿廟會祭祀經費來源主要有兩個渠道,其一是寺廟所屬土地的地租收入。“‘庵以僧興,僧以食聚,齋田之沒,庵之興替系焉’,土地是寺院的命根子”。[7]唐家會先祖將自己賣地所得捐入寺內,作為廟會期間祭祀活動的經費。《唐家會李姓五門公推舍地碑記》載:“有公名適者,以為廟難成全而誕祭無資,遂將自己酸棗�水地三畝五分,賣價銀七兩,糧五分,捨入廟內,以為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誕祭之費。”祭祀東嶽大帝的貢品主要是羊和酒。
雖然三月二十八日才是正會,但是從二十七日早上開始,香客就絡繹不絕。人們先在寺門口採購好拜神所需的鞭炮、香、黃表,燃放過鞭炮以後,再爭相入寺進香求拜。
(二)演戲
每年天齊會期間都要演戲。岱嶽殿始建戲台的時間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當時重修關帝廟並且移建了正殿,為了能在祭祀時通過演戲表達自己的虔誠,信士們在正殿舊址上增建了戲台。
一般情況,天齊會每次都要請兩個戲班,兩台大戲分別演繹兩種情調,各展風采。其中一個是通俗易懂頗具地方特色的河曲二人台,另一個是弘揚民族文化瑰寶的山西晉劇。據岱嶽殿村村民介紹,這天齊會唱戲為的是娛樂天神,要白晝連續上演,這樣感動了天神,整一年都能風調雨順。“廟會的信仰形式,除了祭祀的香火之外,更為典型地表現在民間藝術上,藉以娛神、媚神、酬神,從而娛人、聚人。”[8]
(三)買賣
在河曲,天齊會即和買賣活動有此種相互促進的關係。天齊會吸引了大量的香客、信徒,為商家提供了潛在的商機。農曆三月正處於農耕時節,在天齊會的地攤上,不僅有各式各樣製作精良的鞭炮、香、黃表等拜神用品,以及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可以說,天齊會為促進河曲縣城東南近郊山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平台,也鞏固了自己河曲山區第一盛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