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縣文化館前身為定海縣岱山區文化館,1951年2月7日建立,次年6月因經費未能落實等原因,人員調離,活動中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岱山縣文化館
- 前身:定海縣岱山區文化館
- 建立:1951年2月7日
- 館舍面積:1520平方米
簡介,發展,
簡介
1954年5月1日在東沙鎮沙河口正式成立了岱山縣文化館(丙級),人員4名。次年,隨縣府遷至高亭鎮章家。1957年人員增到6名,還增設了有線廣播室。1958年200平方米新館舍落成。同年10月因機構變動與舟山並縣,改名舟山縣文化館岱山分館。岱山縣文化館在1979年擴建館舍420平方米,1989年1月,經省文化廳考評定為二級文化館,97年搬入新落成的文化廣播電視大樓。現有館舍面積1520平方米,其中活動用房89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58%,館內擁有音響設備、燈光設備、攝影設備、電聲樂器、電化教育器材(錄音機、電腦、大螢幕電視機)等總計總值25萬元,其中業務人員20名,占全館人員的80%,中級職稱業務幹部9名,占全館業務幹部的50%。設音樂、器樂、舞蹈、戲劇、調研、美術(書法)、攝影、藝檔、輔導等室,各室配有專職人員1—2名,業務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基本適應各項業務工作的需要。
發展
岱山縣文化館前身為定海縣岱山區文化館,1951年2月7日建立,次年6月因經費未能落實等原因,人員調離,活動中斷。1954年5月1日在東沙鎮沙河口正式成立了岱山縣文化館(丙級),人員4名。次年,隨縣府遷至高亭鎮章家。1957年人員增到6名,還增設了有線廣播室。1958年200平方米新館舍落成。同年10月因機構變動與舟山並縣,改名舟山縣文化館岱山分館。岱山縣文化館在1979年擴建館舍420平方米,1989年1月,經省文化廳考評定為二級文化館,97年搬入新落成的文化廣播電視大樓。現有館舍面積1520平方米,其中活動用房89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58%,館內擁有音響設備、燈光設備、攝影設備、電聲樂器、電化教育器材(錄音機、電腦、大螢幕電視機)等總計總值25萬元,其中業務人員20名,占全館人員的80%,中級職稱業務幹部9名,占全館業務幹部的50%。設音樂、器樂、舞蹈、戲劇、調研、美術(書法)、攝影、藝檔、輔導等室,各室配有專職人員1—2名,業務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基本適應各項業務工作的需要。
岱山素有蓬萊之稱,早在秦代,秦始皇為尋長生不死之藥,派徐福經蓬萊東渡日本,故而留下了許多有關徐福的傳說和古蹟。清人劉夢蘭為此寫了蓬萊十景的詩作。現在,“蒲門曉日”、“南蒲歸帆”、“白峰積雪”、“竹嶼怒濤”、“鹿欄晴沙”、“衢港漁火”等仍吸引著廣大的旅遊者。
岱山縣文化館自成立起,按照“業餘自願,小型多樣,健康有益,勤儉節約”的十六字方針,大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1954年秋先在岱西鄉海豐、海運兩地試辦農村俱樂部,以辦好一團(業餘劇團)二室(圖書室、活動室)和三機(收音機、幻燈機播機)為主要內容。次年冬,全縣漁農村俱樂部增至21個。1955年12月在岱西鄉召開了“舟山地區農村俱樂部工作現場會議”,推廣試點經驗。1957年岱西鄉中心俱樂部被評為省先進單位。特別是成立於1958年的岱西牧童俱樂部,常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並出席了在1960年舉行的舟山地區文藝會演,獲特等獎。
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岱山縣文化館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根據海島的特點和現有的人力物力,重點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以縣文學協會為中心,以朱濤、李國平、歷敏、孫海義、李松岳等業餘作者為骨幹,逐步形成舟山群島有影響的文學群體。近十年來,40餘名會員已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了2000餘篇具有濃厚海島特色和生活氣息的文學作品,並扶植和培養了一批有創作個性的青年作者,受到省內外文壇的關注。《中國青年報》、《浙江日報》、《文學報》均作過專題介紹。《萌芽》、《東海》等分別發表過文學會員作品專輯。《詩歌報》把該協會的詩歌作者稱之為“浙江群島詩群”,稱這種自發性民間文化群體能夠在漫漫的十年間如一株小樹一樣頑強生長,並漸漸成長為一棵大樹,這種現象在全國屬少見。海是岱山的地理特色,也成為岱山文學作者取之不盡的源泉。因此,岱山文學協會集十年創造之大成結集為《藍色誘惑》一書,已於1993年9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由於文協工作顯著,在1993年被浙江省作家協會評為省優秀文學工作組織單位,還被社團管理部門評為全省優秀社團,從而成為我省著名的文學社團之一。為了更好地回顧和展望,岱山文協於1994年11月舉行文協成立十周年慶典暨海洋文學研討會,引起省內外文學界和新聞界的重視,著名作家葉文玲專程來岱參加活動,並對文協工作予以較高的評價。
其次,在戲劇曲藝方面,從70年代起,岱山縣文化館狠抓創作,逐步走向繁榮。1981年,俞南道、黃光椿創作的曲藝作品《新局長上任》、《兩個未婚妻》等,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多次獲省、地文藝匯演大獎。現代越劇《終身大事》獲1981年省現代戲匯演創作一等獎、導演獎、演出獎,還獲文化部、中國劇協1980—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
隨著民眾性戲劇小品的興起,岱山縣文化館發動民眾,連續多年參加全省比賽,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黃光椿、邱宏方、姚貞文、王勇、曹英、曹琳茜等編、導、演業餘骨幹。1988年,戲劇小品《繼續進行》獲戲劇小品調演一等獎和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二等獎。1989年,戲劇小品《進山》、《麻將啊麻將》獲省戲劇節三等獎。1990年,戲劇小品《女人心》獲省戲劇小品大賽特等獎,並參加在南京舉行的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獲二等獎。1991年,戲劇小品《敲門聲響起來》、《男兒情》、《街頭短笛》分別獲`91浙江省現代戲調演小品優秀創作獎、創作獎和省戲劇邀請賽二等獎。1992年,戲劇小品《取名》獲省戲劇小品大賽二等獎。1994年,戲劇小品《門裡門外》獲劇本月刊、全國劇協創委會組織的`94全國重鋼杯百優小品大賽三等獎。1995年,戲劇小品《喜臨哨所》獲省戲劇小品大賽創作、演出一等獎。特別是96以來,黃光椿創作的戲劇小品一直獲全國級大獎。1996年,戲劇小品《軍嫂情》獲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創作一等獎;《鬧新房》獲全國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97年,小品《軍嫂情》獲全國金聖之光雕牌杯百優小品電視大賽業餘組一等獎、劇本創作獎;98年,小品《田野靜悄悄》獲全國曹禺小品小戲獎,中國劇協百優小品獎、創作三等獎,小品《喜臨哨所》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三等獎,小品《心韻》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鼓小戲獎,99‘百優小品大賽業餘組一等獎;2000年,小品《洪水謠》獲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2001年,小品《滅蚊研討會》獲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小品《同一首歌》獲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勵獎;99年,小品《女兵的歌》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同年,由王勇創作的戲劇小品《十字路口》獲浙江省第十二屆小品邀請賽演出一等獎、創作二等獎。
1974年漁民畫創作興起。當時有10餘幅作品在省美術工作會議(於定海召開)上展出,引起與會者廣泛關注。次年《鹽工扁擔》等二幅作品入選省農民畫展,年畫《大網頭》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到80年代初,以蔡成世、樂秀增等為骨幹的現代漁民畫崛起,其中《祝壽》、《理網》、《烘》、《種瓜得瓜》、《曬場》先後入選省美展。特別是樂秀增組織發起的鼠浪鄉漁民畫,10餘名業餘作者先後出作品300餘幅,部分作品赴美國、日本、民主德國、烏拉圭、阿根廷等國家展出。《捕魚歸來》等12幅作品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收藏。1989年以後,鼠浪鄉漁民畫又多次在省美院、廣州、北京、台灣等地展出。1988年,岱山縣文化館獲省民間繪畫集體組織二等獎。1987年12月,文化部命名岱山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文藝輔導從過去單一的為漁農村服務,逐漸擴大到廠礦企業城鄉學校。特別是近幾年,縣文化館投入大量的輔導力量為法院、民政局、殘聯等排練文藝節目。如為法院編導的戲劇小品《難得清淨》在省市政法系統匯演中獲一等獎,為岱山農業銀行、岱山皮鞋廠、岱山軋鋼廠、岱山土地局等承辦了許多大型文藝演出活動。最近,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又與舟山化纖廠簽訂了雙向服務協定,開創了文企聯誼的新局面。2000年3月,文化館小熒星藝術團成立,為中小學生開辦器樂、聲樂、舞蹈培訓班,培養了大批文藝新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岱山縣委、縣府也非常重視縣文化館的硬體建設。岱山縣文化館將以嶄新面貌、多種多樣的文藝活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岱山素有蓬萊之稱,早在秦代,秦始皇為尋長生不死之藥,派徐福經蓬萊東渡日本,故而留下了許多有關徐福的傳說和古蹟。清人劉夢蘭為此寫了蓬萊十景的詩作。現在,“蒲門曉日”、“南蒲歸帆”、“白峰積雪”、“竹嶼怒濤”、“鹿欄晴沙”、“衢港漁火”等仍吸引著廣大的旅遊者。
岱山縣文化館自成立起,按照“業餘自願,小型多樣,健康有益,勤儉節約”的十六字方針,大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1954年秋先在岱西鄉海豐、海運兩地試辦農村俱樂部,以辦好一團(業餘劇團)二室(圖書室、活動室)和三機(收音機、幻燈機播機)為主要內容。次年冬,全縣漁農村俱樂部增至21個。1955年12月在岱西鄉召開了“舟山地區農村俱樂部工作現場會議”,推廣試點經驗。1957年岱西鄉中心俱樂部被評為省先進單位。特別是成立於1958年的岱西牧童俱樂部,常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並出席了在1960年舉行的舟山地區文藝會演,獲特等獎。
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岱山縣文化館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根據海島的特點和現有的人力物力,重點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以縣文學協會為中心,以朱濤、李國平、歷敏、孫海義、李松岳等業餘作者為骨幹,逐步形成舟山群島有影響的文學群體。近十年來,40餘名會員已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了2000餘篇具有濃厚海島特色和生活氣息的文學作品,並扶植和培養了一批有創作個性的青年作者,受到省內外文壇的關注。《中國青年報》、《浙江日報》、《文學報》均作過專題介紹。《萌芽》、《東海》等分別發表過文學會員作品專輯。《詩歌報》把該協會的詩歌作者稱之為“浙江群島詩群”,稱這種自發性民間文化群體能夠在漫漫的十年間如一株小樹一樣頑強生長,並漸漸成長為一棵大樹,這種現象在全國屬少見。海是岱山的地理特色,也成為岱山文學作者取之不盡的源泉。因此,岱山文學協會集十年創造之大成結集為《藍色誘惑》一書,已於1993年9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由於文協工作顯著,在1993年被浙江省作家協會評為省優秀文學工作組織單位,還被社團管理部門評為全省優秀社團,從而成為我省著名的文學社團之一。為了更好地回顧和展望,岱山文協於1994年11月舉行文協成立十周年慶典暨海洋文學研討會,引起省內外文學界和新聞界的重視,著名作家葉文玲專程來岱參加活動,並對文協工作予以較高的評價。
其次,在戲劇曲藝方面,從70年代起,岱山縣文化館狠抓創作,逐步走向繁榮。1981年,俞南道、黃光椿創作的曲藝作品《新局長上任》、《兩個未婚妻》等,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多次獲省、地文藝匯演大獎。現代越劇《終身大事》獲1981年省現代戲匯演創作一等獎、導演獎、演出獎,還獲文化部、中國劇協1980—1981年全國優秀劇本獎。
隨著民眾性戲劇小品的興起,岱山縣文化館發動民眾,連續多年參加全省比賽,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黃光椿、邱宏方、姚貞文、王勇、曹英、曹琳茜等編、導、演業餘骨幹。1988年,戲劇小品《繼續進行》獲戲劇小品調演一等獎和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二等獎。1989年,戲劇小品《進山》、《麻將啊麻將》獲省戲劇節三等獎。1990年,戲劇小品《女人心》獲省戲劇小品大賽特等獎,並參加在南京舉行的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獲二等獎。1991年,戲劇小品《敲門聲響起來》、《男兒情》、《街頭短笛》分別獲`91浙江省現代戲調演小品優秀創作獎、創作獎和省戲劇邀請賽二等獎。1992年,戲劇小品《取名》獲省戲劇小品大賽二等獎。1994年,戲劇小品《門裡門外》獲劇本月刊、全國劇協創委會組織的`94全國重鋼杯百優小品大賽三等獎。1995年,戲劇小品《喜臨哨所》獲省戲劇小品大賽創作、演出一等獎。特別是96以來,黃光椿創作的戲劇小品一直獲全國級大獎。1996年,戲劇小品《軍嫂情》獲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創作一等獎;《鬧新房》獲全國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97年,小品《軍嫂情》獲全國金聖之光雕牌杯百優小品電視大賽業餘組一等獎、劇本創作獎;98年,小品《田野靜悄悄》獲全國曹禺小品小戲獎,中國劇協百優小品獎、創作三等獎,小品《喜臨哨所》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三等獎,小品《心韻》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鼓小戲獎,99‘百優小品大賽業餘組一等獎;2000年,小品《洪水謠》獲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2001年,小品《滅蚊研討會》獲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小品《同一首歌》獲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創作三等獎勵獎;99年,小品《女兵的歌》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同年,由王勇創作的戲劇小品《十字路口》獲浙江省第十二屆小品邀請賽演出一等獎、創作二等獎。
1974年漁民畫創作興起。當時有10餘幅作品在省美術工作會議(於定海召開)上展出,引起與會者廣泛關注。次年《鹽工扁擔》等二幅作品入選省農民畫展,年畫《大網頭》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到80年代初,以蔡成世、樂秀增等為骨幹的現代漁民畫崛起,其中《祝壽》、《理網》、《烘》、《種瓜得瓜》、《曬場》先後入選省美展。特別是樂秀增組織發起的鼠浪鄉漁民畫,10餘名業餘作者先後出作品300餘幅,部分作品赴美國、日本、民主德國、烏拉圭、阿根廷等國家展出。《捕魚歸來》等12幅作品被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收藏。1989年以後,鼠浪鄉漁民畫又多次在省美院、廣州、北京、台灣等地展出。1988年,岱山縣文化館獲省民間繪畫集體組織二等獎。1987年12月,文化部命名岱山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文藝輔導從過去單一的為漁農村服務,逐漸擴大到廠礦企業城鄉學校。特別是近幾年,縣文化館投入大量的輔導力量為法院、民政局、殘聯等排練文藝節目。如為法院編導的戲劇小品《難得清淨》在省市政法系統匯演中獲一等獎,為岱山農業銀行、岱山皮鞋廠、岱山軋鋼廠、岱山土地局等承辦了許多大型文藝演出活動。最近,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又與舟山化纖廠簽訂了雙向服務協定,開創了文企聯誼的新局面。2000年3月,文化館小熒星藝術團成立,為中小學生開辦器樂、聲樂、舞蹈培訓班,培養了大批文藝新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岱山縣委、縣府也非常重視縣文化館的硬體建設。岱山縣文化館將以嶄新面貌、多種多樣的文藝活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