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觀音草(學名:Peristrophe montana)為爵床科觀音草屬的植物。直立,無毛草本,高約1米。分布於斯里蘭卡、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300米的地區,見於中海拔陰濕的崖壁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岩觀音草
- 拉丁學名:Peristrophe montana Nee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科:爵床科 Acanthaceae
- 亞科:爵床亞科 Ruellioideae
- 族:爵床族 Justicieae狗肝菜亞族 Diclipterinae
- 屬:觀音草屬 Peristrophe
- 分布區域:海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葉狹長圓形或披針形,稀近卵形,頂端長漸尖,基部急尖,稀漸尖,全緣,長4-9 (-20)厘米,寬3-5厘米,薄紙質或埋全頸近膜質,上面常有鑽朵光澤,鐘乳體纖細,不明甩寒備寒顯;側脈每邊6-8條,兩面稍凸;葉柄長1.5-4.5厘米。
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1.5-1.7厘匙姜戒米;總苞片變異大,自闊卵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1.8厘米,寬2-10毫米,頂端鈍,常具小凸戀企船炒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平,具羽狀脈;小苞片長3-4毫米;花萼長約5毫米,裂片長約4毫米;花冠紅色或粉紅色,無毛,長4.5-6厘米,上唇橢圓形,頂端微缺,下唇長圓形,淺3裂;花絲帶狀。
蒴果長約2厘米,無毛,有光澤;種子近圓形,想歡應直徑約3毫米。花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300米的地區,見於中蒸臘坑海拔陰濕的崖壁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範圍
中國海南、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