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茴香

岩茴香

岩茴香,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岩茴香Ligusticum tachiroei (Franch.et Sav.) Hiroe et Constance的根。分布於華北及吉林、遼寧、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具有疏風發表,行氣止痛,活血調經之功效。常用於傷風感冒,頭痛,胸痛,脘脹痛,風濕痹痛,月經不調,崩漏,跌打傷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岩茴香
  • 別稱:細葉藁本、桂花三七、柏子三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傘形目
  • :傘形科
  • :藁本屬 
  • :岩茴香
  • 分布區域:華北及吉林、遼寧、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辛,性微溫。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疏風發表,行氣止痛,活血調經。

主治

傷風感冒,頭痛,胸痛,脘脹痛,風濕痹痛,月經不調,崩漏,跌打傷腫。

相關配伍

1、治傷風感冒:(細葉藁本)根12-15g。加黃酒、紅糖,置碗中加蓋燉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跌打損傷:(細葉藁本)根3-6g。研粉,黃酒送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粉。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莖葉,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頸粗短;根常分叉。莖單一或數條簇生,較纖細,常呈“之”字形彎曲,上部分枝,基部被有葉鞘殘跡。基生葉具長柄,柄長6-7厘米,基部略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形,長8-10厘米,寬5-7厘米,3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長3-15毫米,寬0.5-1毫米,具1脈;莖生葉少數,向上漸簡化。復傘形花序少數,直徑2-4厘米;總苞片2-4,線狀披針形,長0.5-1厘米,中下部邊緣白色膜質,常早落;傘輻6-10,長1-1.5厘米;小總苞片5-8,線狀披針形,長5-7毫米,邊緣白色膜質;萼齒顯著,鑽形;花瓣白色,長卵形至卵形,長約1.5毫米,先端具內折小舌片,基部具爪;花柱基圓錐形,:花柱較長,後期向下反曲。分生果卵狀長圓形,長4毫米,寬1.5毫米,主棱突出;每棱槽內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2500m的河岸濕地、石礫荒原及岩石縫內。分布於華北及吉林、遼寧、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狀鑑別

根呈圓錐形,粗大。表面棕褐色,頂端有殘留莖痕,有多數支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形成層環。氣鬱香,味微苦而辛。

相關論述

《浙江藥用植物志》:“治傷風感冒,跌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