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塑性流變學:大別-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構造學》是2008-03-01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增球索書田,張利,周漢文等
基本介紹
- 作者:鐘增球索書田,張利,周漢文等著
-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2522164
- 出版時間:2008-03-01
- 版次:1
- 頁數:195
- 裝幀:精裝
- 所屬分類:圖書>科學與自然>地質學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岩石塑性流變學:大別·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構造學》以大陸深俯衝及高壓超高壓碰撞造山帶的構造學為主線,介紹了岩石圈流變學的基本原理、超高壓變質作用及研究方法、陸殼岩石部分熔融作用及構造意義等一些進展研究現狀,報導了大別一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研究的一些實際材料、典型實例和相關專門問題的分析討論。除了對大別一蘇魯碰撞造山帶的幾何學、運動學和流變學做了較詳細的研究之外,對相關的部分熔融作用也有較深入的研究,此外還對中央造山帶內兩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的關係作了簡單討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大陸殼岩石塑性流變學
2.1 大陸岩石圈流變學
2.1.1 岩石塑性流變學
2.1.2 大陸流變學與造山作用
2.1.3 大陸岩石圈流變學分層性及流變學邊界
2.1.4 變形分解和應變局部化
2.1.5 大陸殼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力學效應
2.2 超高壓變質帶地殼岩石流變學
2.2.1 超高壓變質岩石的形成
2.2.2 超高壓變質條件下地殼岩石的流變行為
2.2.3 超高壓榴輝岩相剪下帶
2.2.4 超高壓變質帶現今構造圖像
2.2.5 超高壓變質帶的構造折返
2.3 超高壓變質帶構造學研究
2.3.1 解析構造學與岩石圈流變學
2.3.2 現象流變學與岩石變形實驗流變學
2.3.3 構造地質學與變質岩石學
第三章 大陸碰撞帶內的超高壓變質作用
3.1 超高壓變質作用的範疇
3.2 超高壓變質的礦物學標誌
3.2.1 礦物的多形轉變
3.2.2 超高壓礦物的出溶頁片
3.2.3 其他超高壓礦物
3.3 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在全球的分布
3.3.1 北歐加里東山鏈——挪威(WGR)和格陵蘭
3.3.2 歐洲華力西超高壓帶
3.3.3 阿爾卑斯帶(Alps)
3.3.4 中亞複合山鏈
3.3.5 喜馬拉雅山鏈
3.3.6 印尼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
3.4 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的時代
3.5 高壓超高壓變質地體的變質P-T軌跡
3.6 超高壓變質研究中的問題和前景
第四章 大陸殼部分熔融作用
4.1 大陸殼部分熔融與造山作用
4.1.1 大陸殼部分熔融及其與造山作用的關係
4.1.2 熔體在造山帶演化中的作用
4.1.3 造山作用部分熔融的證據
4.2 造山帶熱演化及部分熔融岩石流變學效應
4.2.1 造山帶熱演化
4.2.2 混合岩及混合岩地體中的花崗岩
4.2.3 部分熔融岩石流變學效應
4.3 部分熔融岩石流變學研究實例
4.4 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的部分熔融作用
4.4.1 Kokchetav地體
4.4.2 挪威西部片麻岩區(WGR)超高壓變質省
4.5 部分熔融作用研究小結和對大別一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研究的啟示
第五章 秦嶺-桐柏-大別-蘇魯造山帶的基本組成
5.1 主要構造邊界
5.2 基本組成
5.2.1 北秦嶺與南秦嶺
5.2.2 北淮陽帶
5.2.3 大別一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
5.2.4 揚子陸塊北緣
5.3 桐柏-大別-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基本組成
5.3.1 核部雜岩單元
5.3.2 超高壓單元
5.3.3 高壓單元
5.3.4 綠簾藍片岩單元
5.3.5 沉積蓋層
5.3.6 鎂鐵質及超鎂鐵質岩石
第六章 大別-蘇魯碰撞造山帶的構造幾何學、運動學和流變學
6.1 超高壓單元典型地區構造分析
6.1.1 山東榮成-威海地區
6.1.2 安徽潛山碧溪嶺地區
6.1.3 湖北麻城地區
6.1.4 蘇北東海鹼場地區
6.2 深俯衝及同碰撞構造
6.2.1 塊狀榴輝岩的產狀
6.2.2 塊狀榴輝岩與面理化榴輝岩的關係
6.2.3 超高壓剪下帶
6.2.4 同碰撞A-型褶皺
6.3 高壓單元構造分析
6.3.1 熊店-蘇河地區
6.3.2 桐柏山地區
第七章 桐柏-大別-蘇魯造山帶的構造格架和構造演化模型
7.1 基本構造格架
7.1.1 大別地區
7.1.2 蘇魯地區
7.1.3 桐柏地區
7.1.4 Pb同位素填圖
7.2 構造演化模式
7.2.1 構造變質事件
7.2.2 構造演化模式
第八章 面理化花崗岩及其動力學解析
8.1 面理化花崗岩的野外及岩石學特徵
8.1.1 關於面理化花崗岩成因的爭論
8.1.2 部分熔融作用發生的證據
8.1.3 面理化花崗岩的岩石學特徵
8.2 面理化花崗岩的地球化學特徵
8.2.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8.2.2 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
8.3 面理化花崗岩的成因及動力學解析
8.3.1 面理化花崗岩形成的構造背景分析
8.3.2 面理化花崗岩的形成時代
8.3.3 面理化花崗岩的成因及動力學解析
第九章 中央造山帶內兩個超高壓變質帶的關係
9.1 北秦嶺看豐溝超高壓變質岩片
9.2 南秦嶺香坊溝高壓變質岩片
9.3 同位素組成的對比
9.4 兩條超高壓變質帶的關係
9.4.1 南阿爾金-柴北緣-北秦嶺超高壓變質帶的東延
9.4.2 大別-蘇魯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西延
9.4.3 兩個超高壓變質帶的關係
參考文獻
ABSTRACT
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