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鴉屬

山鴉屬(學名:Pyrrhocorax):體形大小似烏鴉,通體黑色,體羽閃藍色、紫銅色或綠色光澤。嘴和腿紅色、橙紅色或黃色;嘴長而細弱、較彎曲或僅嘴峰彎曲。鼻孔被短而密的羽(須)遮蓋著。跗跖光滑,前緣具盾狀鱗(幼鳥或多或少顯示出分為小盾片)。繁殖期單個或成對棲息活動於平原、丘陵、高原和山地的懸崖絕壁處,巢築於石崖壁和土崖壁有凹陷、洞穴或裂縫之間;非繁殖期集小群及結幾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棲息活動於平原、高原、高山的開闊地區。為雜食性鳥類,繁殖期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非繁殖期吃動物性食物及植物的莖、葉和種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鴉屬
  • 拉丁學名:Pyrrhocorax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鴉科
  • :山鴉屬
  • :2種
  • 分布區域:中東、喜馬拉雅山脈、中亞及東亞
本屬簡介,生活習性,分布,捕食,天敵,繁殖方式,物種簡介,

本屬簡介

鳥類中的鴉科的山鴉屬由兩種種類的山鴉組成:紅嘴山鴉(學名P. pyrrhocorax)和黃嘴山鴉(學名P. graculus)。和它們最接近的種類為鴉屬的寒鴉。澳大利亞的白斑翅山鴉雖然在名字上十分接近山鴉屬,實際上是屬於擬鴉科,和山鴉屬並無近親關係。
山鴉屬
山鴉明顯特徵為漆黑的羽毛和顏色鮮艷的腿,鳥爪和鳥嘴,它們主要居住於歐亞大陸的南部山地地區和北非。很長的闊翼使它們具有高超的飛行技巧。兩種種類的山鴉都維持嚴謹的單一配對關係,它們的繁殖地多為峭壁上的洞穴或者裂縫。它們使用細條木棍築巢,雌性一年會產四到五個鳥蛋。它們的主食為草原上生活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昆蟲類),在昆蟲稀少的冬天,它們也會從人類的遺棄物中尋找食品充飢。
人類的農業推廣是對山鴉主要的威脅,造成它們的地區性數量下降和範圍分散,但是其物種未受到滅絕的威脅。

生活習性

山鴉的主要繁殖地在山地地區,其分布範圍非常廣闊:從摩洛哥和西班牙東部到南歐和阿爾卑斯山,再橫跨中亞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中國的西部地區。黃嘴山鴉還出現在科西嘉島和克里特島,而紅嘴山鴉的蹤跡則更遍布愛爾蘭島,英國全島,曼島和衣索比亞高原的兩個主要區域。所有的山鴉屬都不是遷徙類鳥類,它們只會偶爾在鄰近的國家徘回。
這些鳥們都是山地專家,雖然紅嘴山鴉有時也在愛爾蘭島,大不列顛和布列塔尼半島的沿岸峭壁安家,靠鄰近的短草草原或者沙質低地生養;還有少量在加那利群島的拉芭馬島的沿岸生活。大多數的紅嘴山鴉將分布於歐洲高于海拔1,200米(3,900 英尺)或者分布於北非高于海拔2,000米(6,600英尺)或者分布於喜馬拉雅地區高于海拔2,400米(7,900英尺)的山地作為繁殖地。在這些山區的夏季,它們可以待在高達海拔6,000米(20,000)的位置,而已知的最高點為位於珠穆朗瑪峰地區海拔7,950米(26,080英尺)的位置。黃嘴山鴉則將分布於歐洲高于海拔1,260米(4,130 英尺)或者處於摩洛哥高于海拔2,880米(9,450英尺)或者分布於喜馬拉雅地區高于海拔3,500米(11,500英尺)的山地作為繁殖地。它們將巢駐在海拔6,500米(21,300英尺)的高點,遠遠高於其他任何鳥類,攀登喜馬拉雅的登山者曾經在在海拔8,200米(26,900英尺)的高處觀察到它們的蹤跡。在兩種山鴉共存的地區,黃嘴山鴉的繁殖地往往高於紅嘴山鴉,因為它們相對於紅嘴山鴉更適應高海拔的生活。

分布

兩種山鴉種都數量眾多,其地域分布非常廣泛,因此沒有一種列於全球銳減物種目錄IUCN(既10年內或者三代以內數量減少30%以上),所以它們被劃分為無危物種。儘管如此,一些山鴉,特別是生活在如科西嘉島和拉芭馬島這種島地區的山鴉則非常孤立而且數量稀少。
山鴉在過去的地域分布比現有要更加的廣闊,它們曾經生活在更加偏南和海拔更低的地方:黃嘴山鴉的繁殖地曾經最南達到了義大利的南部,現在它們數量的減少和地域分布的縮小化還在加劇。紅嘴山鴉已經失去了它們在歐洲大陸曾經擁有的大片領地,而黃嘴山鴉也失去了很多在大陸東部的繁殖地。在加那利群島,紅嘴山鴉從其中的兩個島上面消失了,而整個群島上已沒有了黃嘴山鴉的蹤跡。
山鴉大量減少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開闊草地的流失和人類占用,更長遠的影響來自全球變暖,這個原因讓山鴉不得不向海拔更高的高山氣候區遷移,使它們的生活範圍不斷縮小,以至於最後完全消失。
生活在海拔比較低的紅嘴山鴉受到的人類的干擾尤為嚴重,它們已經從原來處於高山地區的主要繁殖地消失;在歐洲山鴉已經被劃分為"易受傷害的"種類。現在只有在西班牙,山鴉還比較常見,它們將巢築在那些靠近其原繁殖地的老建築上,而使它們的生活範圍得以擴大。

捕食

在夏季,兩種山鴉都是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如甲蟲,蝸牛,蝗蟲,毛蟲和蒼蠅的幼蟲等為主食。螞蟻是紅嘴山鴉的最愛,所以在紅嘴山鴉的聚集地,長有植被的地區可以免於鹽鹼化或是變得貧瘠。山鴉的喙可以很方便的從草叢中叼起物體,或是用於從土壤中掘出蟲蛹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紅嘴山鴉一般可以翻動2-3厘米(0.79-1.2英寸)的土壤,如果條件允許,它們甚至可以在地上挖掘10-20厘米(3.9-7.9英寸)的小洞。
植物的種子和果實也是山鴉的食物之一:紅嘴山鴉很喜歡吃掉落的穀粒;據報告,曾今因為它們為了獲得麥粒對成熟麥穗的破壞造成了大麥的大量減產。黃嘴山鴉則在昆蟲稀少的季節更偏重於進食水果和漿果,冬季的時候更是依靠山區中的旅遊者聚集地,如滑雪場,垃圾堆積場和野營地為食物儲存地。兩種山鴉的種類都喜歡成群的在離繁殖地較遠的開闊地捕食,特別是在冬季,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出外找食的旅程常常長達20千米(12英里)並跨越1,600米(5,200英寸)的海拔高度。在阿爾卑斯山脈,高達3,000米(9,800英尺)的滑雪場使黃嘴山鴉在冬季能夠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
如果它們的旅行範圍重疊,兩種山鴉會在夏季一起捕食,雖然這樣會引起對食物的競爭。一項義大利的研究表明,紅嘴山鴉在冬季主要的植物類食物為頂冰花的球莖,而黃嘴山鴉則更喜歡漿果和薔薇果;在六月,紅嘴山鴉主食毛蟲,黃嘴山鴉則選擇大蚊的蛹;而夏末時節,黃嘴山鴉大量吞噬蝗蟲,而這個時候紅嘴山鴉將大蚊的蛹,蒼蠅的幼蟲和甲蟲加入它們的食譜。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東面,黃嘴山鴉主要生活在杜松森林,因為它們主要以杜松子為食,和它們生活在同樣地區的紅嘴山鴉卻在生態上和它們完全不同,因為紅嘴山鴉在同樣的季節則會在當地居民的牧場中挖掘食物。

天敵

山鴉的天敵包括游隼、金雕和雕鴞,同時渡鴉會以山鴉的雛鳥為食。在西班牙北部,紅嘴山鴉會選擇將巢築在黃爪隼的聚居地附近,因為這種只吃昆蟲的隼可以有效的阻擋一部分大型食肉性禽類從而使山鴉的繁殖率增高。紅嘴山鴉有時候會被大斑杜鵑寄生,這種杜鵑會將自己的卵放入寄主的巢並毀掉寄主的卵,其主要寄主為喜鵲。
山鴉是一些鳥類跳蚤的寄主,其中包括了兩種山鴉屬特有的額蚤種。其他有記錄的山鴉寄生種包括一種絛蟲(學名為Choanotaenia pirinica)和好幾種羽虱(學名分別為:Brueelia, Menacanthus 和Philopterus)。紅嘴山鴉曾被發現被血液寄生蟲,如瘧原蟲,寄生,但是這種現象並不常見也幾乎不會引起大量傳染。它們的寄生物感染率遠遠低於其他雀形目的鳥類。

繁殖方式

山鴉是一夫一妻制,非常重視自己的伴侶,而且有返回原宗地繁殖的習慣。兩種山鴉都會建造一種用樹根,木棍和植物的莖為原料以草,堅韌的藤條和毛髮固定的大型的鳥巢。這些鳥巢常常築於峭壁的突起上,洞穴或相似的裂縫中,或是人類遺棄的建築物,採石場或是大壩上。紅嘴山鴉也會把巢築在還在使用的建築物上,如修道院。山鴉並非群居鳥類,雖然在合適的居住地,幾對山鴉會在很鄰近的地方築巢。
山鴉一般一次產三到五個帶棕斑或是灰斑的白色的鳥蛋,並由雌鳥單獨孵化。兩到三周后雛鳥就會破殼而出。紅嘴山鴉的雛鳥基本上是沒有毛的,但生活在高海拔的黃嘴山鴉的雛鳥則有一身(鳥類主羽下面的)細絨毛。雛鳥由兩隻親鳥共同撫養,黃嘴山鴉的雛鳥大概在孵化後29-31天長好羽毛,而紅嘴山鴉則需要31-41天。黃嘴山鴉比紅嘴山鴉晚一個月產卵,雖然它們的繁殖成功率和生殖行為非常相像。據推測這種兩個種類之間的相似性是由於相同的生活環境制約造成的。當年出生的紅嘴山鴉的幼鳥存活率為72.5%,而黃嘴山鴉的為77%。黃嘴山鴉成鳥的每年生存率為83-92%,紅嘴山鴉的生存率還沒有得到統計。

物種簡介

黃嘴山鴉(學名:Pyrrhocorax graculus;英文名:Alpine Chough)體長38厘米,閃光黑色。黃色的嘴細而下彎,腿紅色。飛行時尾更顯圓,歇息時尾顯較長,遠伸出翼後。飛行時兩翼不成直角。幼鳥腿灰色,嘴上黃色較少。虹膜深褐色;嘴黃白色;腳紅色。一般棲於較高海拔。群棲性。結群隨熱氣流翱翔。分布於西班牙、北非、地中海、中東至中亞、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部及中部。
山鴉屬

紅嘴山鴉(學名:Pyrrhocorax pyrrhocorax;英文名:Red-billed Chough)體長45厘米,呈黑色。鮮紅色的嘴短而下彎,腳紅色。亞成鳥似成鳥但嘴較黑。虹膜偏紅;嘴紅色;腳紅色。飛行甚敏捷,在熱氣流上玩耍,滑翔時短寬的兩翼及顯見的初級飛羽"翼指"張開。紅嘴山鴉結小群至大群活動,生活於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的中高海拔區、中國東北部較低海拔處的建築物及農場周圍。分布於古北界、中東、俾路之斯坦、喜馬拉雅山脈、中亞及東亞。
山鴉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