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關村位於湖南長沙皇圖嶺高梘,面積為20平方公里,人口有1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關村
- 別名:鐵爐塘
- 行政區類別:村級鎮
- 所屬地區:皇圖嶺高梘
- 下轄地區:岩家壠 大屋 橋上 根塘 新屋 板根 南山嶺 譚家裡 南沖 小安沖
- 政府駐地:山關村
- 電話區號:0731
- 郵政區碼:412309
- 面積:20平方公里
- 人口:1000
- 方言:贛語 攸縣話 北鄉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廣寒寨 山關水庫 板根瀑布 紫台寺
- 機場:黃花機場
- 火車站:皇圖嶺汽車站
- 車牌代碼:湘B
解釋
依山而建的城堡。
建制沿革
山關,素為縣北重地,位處廣寒寨之南,梓木嶺之東。“關”者,關口之謂,古代在地勢險要或邊界出入處設定的守衛處所。幾百年來,縣北這處關口之名,經歷了“三關”“山關”“三官”的衍變,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然而,在當地的譜志史籍中,山關本名為“三關”。因為此處地勢險要,扼守著三條交通要道。西路,由此經板坑,越龍上,通往江西萍鄉。中路,由此經小江弦,越梓木嶺,通往黃甲坊、黃豐橋、柏樹下,直達江西蓮花。東路,由此經小塘沖,越湖南坳、酒埠江,通往鸞山,直達茶陵。民國著名將領丁德隆《游甘棠山》一詩“揚鞭直指甘棠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悄悄龍盤分兩省,眈眈虎視逼三關”,即用舊稱,不只是對仗的需要,更能表現出此處地勢的險要。
山關,也曾稱為“三官”,其淵源尚不清楚,但典籍中並不乏見。同治版縣誌附載有劉玢所撰《北江考》一文,文中詳述攸北幹流鵬江在山關境內的三條源水:“一為甘棠坪下盆背嶺,由板坑入嶢嶺合千葉諸水,西繞三官,北折社沖,至靈龜寺下與梓木嶺(水)合流,徑泊田與煙竹山諸水合”,該文敘述鵬江源頭的盆背嶺水、梓木嶺水、煙竹山水三條山溪甚為精準,其中提及的11處地名有10處沿用至今,只有1處“三官”通稱為“三關”或“山關”,劉玢系乾隆年間攸北宿儒,此稱當有所據。
從梓木嶺古石板路下山後,在一條丈余寬的小江兩邊,各建有一排民居,江上搭有數座木橋,“沿江建街,搭橋成道”,這便是當年名揚遠近的山關老街。昔日老街土房現不復存在,原址上建起的是清一色的紅磚瓦房,幾幢別墅式樓房鑲嵌其中。
山關老街是大山腳下一處商貿活躍的富庶之地。當年形成繁榮活躍的經商局面,主要是得地利之便,山關古道穿街而過。舊時,近至攸縣東部遠至江西蓮花及萍鄉,鄉民去皇圖嶺、醴陵及至省府長沙從事商貿均從此經過。而湘東民眾若去江西經商謀生也須經過此處,每天行人不絕於途。另則,梓木嶺“上七下八”的山區古道,人煙稀少,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而山關老街正處梓木嶺腳下,成為遠行之人一處中伙安宿方便之地。
山關老街設有墟場,開辦於民國三年(1914),為民國時期攸縣新辟的14處集市之一。家家開店,戶戶從商,是山關老街的經商特色。民國後期山關老街有34戶人家,其中開南雜店3戶,飯鋪兼伙鋪3戶,包子油貨小吃店4戶,殺豬開屠2戶,豆腐作坊2戶,藥鋪4戶,布匹店、擺地攤、雜貨店、木業店、篾業店、裁縫店、理髮店各1戶,操道士業兼營香燭紙錢1戶,舊學私塾先生1戶,賭館3戶,墟場總管1戶,地方坐莊強人2戶。上世紀50—80年代,縣手工業聯社(二輕工業局)所屬的山關紙廠就設在現今橋上組。
改革開放以後,山關村的村辦企業曾興盛一時,村黨支部書記劉芳華,1994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山關老街由於偏離了交通要道,徒步往返山關古道的行人日見其少,由此老街生意萎縮,陸續歇業。經過近20年的持續擴建,現已建成頗有現代氣息的山關新街。新街聚集了70來戶,繼承了老街的經商傳統,居民大都開辦有商店,家境殷實富裕。誠如街道上一副切字春聯所云:“山花爛漫春永駐,關水源遠富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