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和片狀洪流作用反覆進行下去,結果就使山坡不斷地平行後退,因而在山麓形成一種緩緩傾斜的平整基岩面,土覆薄層鬆散堆積物,稱為山麓剝蝕面,或簡稱山足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足面
- 外文名:Pediment
- 又名:山麓剝蝕面
坡地發育產物之一,繼續發育產物,形成機制,常見地區,
坡地發育產物之一
谷坡受剝蝕,並保持與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後退,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原始坡平行的坡地只能在上部坡段保留,長度越來越短;下部坡段因接近剝蝕基準面坡度變小、長度加大;從坡地的縱剖面上,呈一下凹的地形。隨著侵蝕作用的進行,分水高地的面積逐漸縮小,直到不同方向的坡地後退在分水高地相交時,分水高地的高度才開始減低。在乾旱、半乾旱區,由於山坡的不斷後退,停積在坡麓的風化碎屑被洪流沖走,基岩裸露,形成達到平緩基岩坡面,稱山麓剝蝕面。
繼續發育產物
在乾旱區,山麓剝蝕面較發育。它的形成是由於山坡不斷後退,坡麓受洪流衝擊把鳳化碎屑搬運到更遠更低的地方,使山麓基岩裸露的結果。也有些山麓剝蝕面可能是河流側蝕造成的。如果地殼長期穩定,山麓剝蝕面將擴大聯合形成廣闊的剝蝕平原,一些尚未夷平的高地稱島狀山。
形成機制
山麓剝蝕面是岩漠中最為發育的一種類型。乾旱區風化作用強烈,山坡上的岩石受到強烈的破壞,形成大量的風化碎屑產物,白重力作用下,大量碎屑物沿坡向下滾動,聚集於山麓,一旦暴雨時,便由強大的片狀洪流將其迅速搬運走,堆積在山麓邊緣,形成大規模的洪積扇。山坡上的基石又重新暴露,再遭風化,風化碎屑物又被片狀洪流運走。在風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和片狀洪流等共同作用下,便使山坡不斷地平行後退,在山麓帶形成緩緩傾斜的基石剝蝕面,上覆薄層鬆散堆積物,稱為山麓剝蝕面。
常見地區
在我國的內蒙古高原,非洲北部,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等地都可以看到典型的山前夷平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