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然博物館

山西自然博物館

山西自然博物館(Shanxi Natural History Museum),原名山西地質博物館,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濱河西路北段17號,毗鄰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圖書館中國煤炭博物館,於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山西省普及礦產資源和地球科學知識的專業科技類博物館。

山西自然博物館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室內展陳面積14000平方米,室外“晉地寶藏”標本園面積6000平方米,設有“穿越時空”、“遠古物種”、“大地寶藏”和“物華天寶”四個主題展廳,“測繪天地”和“衣被天下”兩個專題陳列,共有藏品5.18萬件,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岩石、礦產、古生物化石珍品及世界各地礦物。

2020年9月,山西地質博物館榮獲“山西省文明單位”稱號。2020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2021年2月8日,山西地質博物館獲評“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研學基地(營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自然博物館
  • 外文名:Shanx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濱河西路北段17號
  • 類別:自然科學博物館
  • 投用時間:2017年5月1日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由東門入場,16:00停止入場)
  • 門票價格:免費
  • 竣工時間:2014年4月
  • 館藏精品:山西山西鱷化石、狗頭金、擇義王氏鱷化石等
  • 現任館長:史建儒
  • 建築面積:32000 m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綜述,展廳,建築特色,館藏文物,所獲榮譽,機構設定,文化活動,參觀信息,開放時間,地理位置,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 原山西地質博物館
1958年,山西地質廳地質博物館建成。
1982年,山西地質廳地質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地質礦產局地質礦產陳列館。
1995年,山西省政府機構改革中更名為山西省地質礦產科學技術館。
2007年3月1日,山西省地質博物館奠基儀式在太原舉行,時任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薛延忠出席了開工奠基儀式。
2014年4月,山西省地質博物館竣工,定名為山西地質博物館。
2017年5月1日,山西地質博物館正式投入運營。
2023年7月1日,山西地質博物館完成提升改造正式恢復開放。
  • 現山西自然博物館
2024年2月,根據中共山西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通知,山西地質博物館更名為山西自然博物館。2月8日,山西省自然資源廳舉行山西自然博物館揭牌儀式。

建築格局

綜述

山西自然博物館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室內展陳面積14000平方米,室外“晉地寶藏”標本園面積6000平方米,陳列體系完備,可概括為“一線二點”。“一線”即一個旋轉式主題展線,依次由“穿越時空”、“遠古物種”、“大地寶藏”和“物華天寶”四個主題展廳組成,呈螺旋狀向上伸展,分別展示山西的地質歷史、生物演化、礦產資源和礦物岩石。“二點”即兩個專題陳列,由“測繪天地”和“衣被天下”兩部分構成,分別向觀眾展示山西測繪發展史及科技成果,展示了土地資源管理與開發概況。

展廳

名稱
介紹
圖片
序廳
序廳正前方主展牆上是黃河壺口瀑布油畫,大廳右側是山西省立體沙盤,其比例尺約為1:10萬,是山西省最大的地形沙盤。
序廳
穿越時空廳
穿越時空展廳系統陳列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隕石特徵,以山西特色的地形地質地貌,如汾河裂谷、大同火山群、山西永和黃河蛇曲、五台山變質作用、太行龍洞岩溶等為例詮釋地球內外地質作用,以及用大型自主研發自動觸髮式多媒體演示“山西地質發展史”等。
穿越時空廳
遠古物種廳
遠古物種展廳充分利用展示空間,以大型的油畫、彩噴圖連續展示生物進化過程,重點對三疊紀北方陸生四足類脊椎動物與南方海生爬行動物進行了對比;新發現的完整山西山西鱷為鎮館之寶;打造了山西白堊紀恐龍動物群,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成果。
遠古物種廳
大地寶藏廳
大地寶藏展廳利用聲光電、多媒體、模型等多種手段全面展示了山西的煤、鋁、鐵三大優勢礦產,以及重要礦產。
大地寶藏廳
物華天寶廳
物華天寶廳向大眾展示出了礦物,世界已知礦物約4145種,山西地質博物館館藏礦物約140餘種,基本涵蓋了所有常見礦物的種類。
物華天寶廳

建築特色

山西自然博物館的建築外形採用“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建築理念。建築下方猶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寶盒”,外披格線狀“珠簾”,象徵空間的“四面八方,地大物博”;上部展廳呈扁圓形,形似“玉璧”橫空,象徵時間的“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天圓地方”在建築理念上象徵時間和空間,在建築設計上有“珠聯璧合”的寓意。

館藏文物

  • 綜述
山西自然博物館共有藏品5.18萬件,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岩石、礦產、古生物化石珍品及世界各地礦物珍品瑰寶。博物館的古生物藏品多數為山西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山西本土發現挖掘,如發掘於左雲縣的劍龍、雲岡龍化石,發掘於天鎮縣的特暴龍上頜骨、齒骨化石,發掘于吉縣的山西鱷化石、榆社的王氏鱷化石和發掘於興縣的大唇犀化石。
  • 主要文物
名稱
介紹
圖片
山西山西鱷化石
山西山西鱷化石是山西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山西山西鱷化石標本,保留了完整的頭骨以及6個頸椎、8個背椎,是山西地質博物館工作人員於2010年在吉縣黃河邊三疊紀地層中發現的。
山西自然博物館
山西山西鱷化石
狗頭金
狗頭金被稱為“華北金蟾”,因其外形酷似蟾蜍而得名。“華北金蟾”產於大同市靈丘縣料眼金礦,重達425克,純度可達90%以上,是山西省有史記載以來發現並保存下來最大的一塊。
山西自然博物館
狗頭金
大同雲岡龍
大同雲岡龍是2011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左雲縣野外調查中發現的,隨後挖掘、研究並命名。其發現填補了鴨嘴龍超科向鴨嘴龍科過度的一個空白,也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第一個用山西地名命名的恐龍新種。
山西自然博物館
大同雲岡龍
擇義王氏鱷化石
擇義王氏鱷是地質學家楊鐘健院士依據不完整的材料建立的,缺乏有效的鑑定特徵。不少國內外學者懷疑“擇義王氏鱷”的有效性,認為“擇義王氏鱷”是個存疑屬種。2010年和2013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團隊在榆社三疊系採集到了新的完整的化石,其中包括距離原產地4公里外的11條集群埋葬個體。
山西自然博物館
擇義王氏鱷化石

所獲榮譽

2017年10月26日,山西地質博物館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稱號。
2020年9月,山西地質博物館榮獲“山西省文明單位”稱號。
2020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2020年12月22日,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
2021年2月8日,山西地質博物館獲評“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研學基地(營地)”。
2021年6月,中共山西地質博物館支部委員會被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山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22年3月,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9月,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科學精神專題實踐教學基地。
2023年5月,山西地質博物館“神秘地球”科普流動展入選“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特色科技活動推薦清單”。

機構設定

山西自然博物館設有辦公室、黨群部、監督室、人事部、財務部、規劃室(資料儲備室)、信息室、監理室、資料室、實物地質資料室、評審一室、評審二室、地學研究室(科普基地辦公室)、古生物研究室(院士工作站)、標本管理部(運行協調部)、展覽教育部、公眾服務部、後勤設備部、安保部等19個部門,另外還擁有樓宇自控系統、安全技防系統、消防監控系統、電子票務系統等安全運作設施。

文化活動

2017年6月29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院士一行五人到山西地質博物館調研,對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院士工作站及古生物科研工作進行指導,並參觀了博物館展區。
2018年5月4日,時任中國地質博物館劉樹臣副館長一行蒞臨山西地質博物館調研。
2019年1月9日,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教授應邀參觀山西地質博物館並在報告廳進行了題為《作為資源的文化遺產》的學術講座。
2020年9月3日,中國知網旅遊文博事業部總經理李春蓉一行4人來到到山西地質博物館進行工作座談交流。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由東門入場,16:0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農曆除夕至初一閉館。

地理位置

山西自然博物館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濱河西路北段17號。
山西自然博物館

交通線路

  • 公交線路
乘太原公交865路、69路,在山西博物院站下車,北行約100米即到。
乘太原公交6、602、803、807、831、845、866路,在漪汾橋西站下車,沿望景路南行約1000米即到。
乘太原公交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在迎澤橋西站下車,沿文興路北行約1000米即到。
  • 自駕須知
由於山西地質博物館車位有限,推薦自駕車停放于山西省博物院內或太原市圖書館停車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