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技術主推模式指導意見》是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制定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技術主推模式指導意見
- 制定單位:山西省農業農村廳
制定背景,內容解讀,
制定背景
為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質量和綜合效益,省農業農村廳在組織專家充分調研論證並徵求相關部門和市縣的意見建議基礎上,制定了《山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技術主推模式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針對性提出8種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技術主推模式,明確了適應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區域農田建設主攻方向、建設標準和投資標準,指導各地提升建設質量,提高綜合效益。
內容解讀
《指導意見》提出:
- 要堅持模式選擇與耕地資源稟賦相匹配的原則,因地制宜,科學確定工程技術模式;
- 要堅持突出主攻方向與工程建設優先序相結合的原則,優先解決影響農業生產的突出問題,優先解決民眾反映突出的農田建設問題;
- 要堅持量力而行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相一致的原則,在目前建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重點用於攻堅農業生產主要障礙因素,實現糧食增產,確保項目建設效益最大化。
全省耕地按照水源條件分為水澆地區域和旱作區域,水澆地區域指有可利用水源進行農田灌溉的區域;旱作區域指無可利用水源,依靠天然降水的區域。
適宜水澆地區域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主要有旱改水型、灌溉恢復提升型、鹽鹼地改造型三種;
適宜旱作區域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主要有坡改梯型、梯田改造型、客土改良型、集雨補灌型、溝壩地治理型五種。
各地可因地制宜採用一種或多種模式集成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旱改水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為汾渭谷地平川區和其他各區地形相對平緩地帶,有可利用水源,但現狀耕地為旱地。通過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將旱地改為水澆地。
灌溉恢復提升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為汾渭谷地平川區和其他各區山前傾斜平原區,地形相對平緩,現狀耕地為水澆地,灌溉設施損壞或不能滿足灌溉需求,通過修復和改造灌溉設施,恢復和提升灌溉能力。
鹽鹼耕地改造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為晉北高原區、汾渭谷地區鹽鹼型耕地,有可利用水源,通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開展鹽鹼耕地治理。
坡改梯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為晉陝丘陵溝谷區、晉東山地丘陵區、晉東南盆地丘陵區、晉北高原區的坡耕地,通過實施坡改梯逐步達到穩產高產。
梯田改造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在晉陝丘陵溝谷區、晉東山地丘陵區、晉東南盆地丘陵區、晉北高原區平整度較差的旱作梯田,通過平田整地控制水土流失,提升高產穩產能力。
客土改良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在晉東南山地丘陵區及其他各區河流兩側土層淺薄的旱耕地,通過實施客土填充增加土層厚度,滿足農作物高產需求。
集雨補灌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在晉陝丘陵溝谷區、晉東山地丘陵區、晉東南盆地丘陵區、晉北高原區水資源缺乏且不適合建設較大水利設施的旱作耕地,通過修建集雨補灌設施,解決“卡脖子旱”,提升耕地穩產高產能力。
溝壩地治理型建設模式建設區域
主要在晉陝丘陵溝谷區、晉東山地丘陵區、晉東南盆地丘陵區、晉北高原區溝谷底部的旱作耕地,通過修建谷坊、平田整地和布設排水設施,築壩排洪,解決耕地防洪抗水蝕問題,達到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