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隸屬於山西省文物局,是全省唯一具有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單位,科研實力雄厚,擔負著山西境內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等工作任務。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發掘和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隸屬:山西省文物局
  • 地位:全省唯一具有考古發掘團體
  • 任務:山西境內地下文物的調查、發掘
歷史沿革,科研隊伍,組織機構,歷任領導,科研成果,

歷史沿革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最早前身為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下的勘查組。1952年3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簡稱文管會)成立,下設機構勘察組、古建組、保管組、辦公室等,其中勘察組負責全省地下文物的勘查與研究,成為後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直接前身。1956年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更名為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並改為省文化局的直屬單位。1956年10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設立侯馬工作站。1958年12月,中國科學院山西分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張頷任所長。1959年5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個單位合併,對內統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對外三個單位仍相對獨立。1962年1月山西文物工作委員會又設立了晉東南工作站。1979年11月,省委撤銷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成立山西省文物局,原有的業務部門分類合併,考古隊、侯馬工作站和晉東南工作站合併為新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並獨立掛牌,人員編制56人,直屬山西省文物局管轄。自此以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機構未有變化。

科研隊伍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業務基礎紮實、科研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業務人員以中青年為主,是一支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科研隊伍。現有職工56人,其中研究館員12人,副研究館員11人,館員15人,助理館員3人,其他人員15人。設有辦公室、史前考古室、歷史考古室、科技考古室、基建考古室、信息資料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侯馬工作站、晉東南工作站、山西省金墓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室十個部門。我所擁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豐富的圖書資料,可為國內外同行提供共同研究的許多課題和良好的研究環境,並且已經與部分單位開展了廣泛的聯繫和深入的合作。

組織機構

所長:宋建忠
副所長:張慶捷、海金樂、馬升、謝堯亭
內設科室:辦公室、史前考古室、歷史考古室、基建考古室、科技考古室、信息資料室、侯馬工作站、晉東南工作站、金墓博物館、公眾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室
黨支部
書記:張慶捷
副書記:馬升
組織委員:宋建忠
宣傳委員:鄭媛
風紀股長:徐建民
工會
主席:海金樂
文體委員:賈愛朝
職工權益委員:王益人
財務委員:龐右平
經濟審查委員會主任:馬升
經濟審查委員會成員:任建霞、韓丁香

歷任領導

1958年12月—1962年
所長:張頷(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
1979年12月—1984年2月
所長:張頷(省文物局副局長兼)
副所長:王建、彭城(兼)
支部書記:彭城
1984年2月—1992年4月
所長:王克林
副所長:劉永生、陶正剛、王向前、彭城
支部書記:彭城(1985年離休),劉永生(1985年~1992年)
1992年4月—1995年8月
代所長:楊富斗
副所長:劉永生、羅新、寧立新
所長助理:石金鳴
支部書記:劉永生
1995年8月—2002年3月
所長:張慶捷
副所長:劉永生、羅新、石金鳴
所長助理:海金樂
支部書記:劉永生(1995年8月~1996年3月)、任志錄(1996年3月~2002年3月)
2002年3月——2006年10月
所長:石金鳴
副所長:宋建忠(2003年10月任常務副所長)、張慶捷、海金樂、馬升
支部書記:張慶捷
副書記:馬升
2006年10月——至今
所長:宋建忠
副所長:張慶捷、海金樂、馬升、謝堯亭
支部書記:張慶捷
副書記:馬升

科研成果

五十餘年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後發掘了數十處重要的古代遺址和萬餘座古代墓葬,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許多項目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山西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在全國享有盛譽,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舊石器時期地點300餘處,位居全國之首。發掘30餘處,出版和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專著、研究報告和論文。中華文明探源一直是山西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晉文化研究也有很大的發展,天馬—曲村、侯馬晉國遺址等地的發掘和研究,將晉文化研究推向高潮。北朝考古也是山西考古的重要課題,大同平城、太原婁睿墓和徐顯秀墓等遺址、墓葬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備受國內外考古同行的關注。
近年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發掘和研究上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先後九個發掘項目獲得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六個項目榮獲田野考古獎,特別是絳縣橫水西周墓地發掘獲得了多年空缺的“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在考古研究上成績突出,發表考古調查發掘簡報、報告和研究論文數百篇,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和研究專著50餘部,其中許多論著獲省級以上社科類獎。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在積極進行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配備硬體設施,拓展新的科研領域,提高科研水平,積極開展和增強保護各類文化遺產的能力,力求以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為文化強省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八十年代初期,在朔州這塊土地上,曾經進行過全國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這就是著名的“平朔考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從1983年3月1日成立以來,在朔縣(區)和平魯縣(區)境內先後發現和發掘古墓葬3300餘座,出土文物19000餘件。其發掘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出土文物之多,為國內少見。考古發掘,是神秘的,每一個發現都會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和關注,每一件文物都在挑逗人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我們的先人在平朔的歷史長河中,有過他的悲愴,有過他的輝煌。隨著時間的流失,古人為我們創造的財富,留存在地面上的,多已消失,只有遺存在地下的,才得以保存下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平朔大地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這一批考古工作人員,在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歲月中,不畏艱幸、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忠於職守、誠信為本、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為平朔地區保護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平朔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了平朔地區的歷史風貌。當你縱觀這批墓葬和出土文物,你會透視到朔州歷史傳承的血脈,你會感受到桑乾源頭先民的智慧與神奇,進而,你會激發出不盡的感慨與震撼。平朔考古發掘工作,為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和基本建設的關係,在全國率先樹立了一個典範。平朔考古發掘曾受到國家和省的獎勵,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它不僅為秦漢馬邑城的建築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也為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秦漢考古樹立了一個可靠的斷代標尺,為研究平朔地區秦漢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提供了充實的依據。
1982年3月25日,中國煤炭開發總公司與美國西方石油總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共同進行安太堡露天煤礦可行性研究的協定。當時是我國最大的引資項目,投資總額達8億美元。平朔大地上興建安太堡露天煤礦,像一聲春雷喚醒了這方古老的黃土地,震撼著這裡沉睡的溝壑群山。為了做好區域規劃工作,1981年4月,平朔露天煤礦區域規劃領導組成立。領導組下設九個組。其中科技組任務之一,是調查露礦規劃區域內地上地下文物狀況,提出保護措施。原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站長張暢耕同志被吸納為科技組成員。原雁北行署對該項目予以積極的支持和配合,並安排張暢耕同志參與文物環境的調查評估。
1981年5月,張暢耕同志與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領導座談時,匯報了平朔煤礦規劃區域內的文物狀況,時任該部副主任胡德平同志談到胡耀邦總書記不久前的一次談話內容:平朔要建設一流的露天煤礦,要保護好那裡的地下文物,要搞一流的考古發掘。總書記的期望傳開後,各有關方面均受到鼓舞。
張暢耕同志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朱華寧立新同志迅速趕到當時設在大同礦務局的平朔露天煤礦籌備處,向平朔露天煤礦籌備處通報了平朔生活區規劃區域內有可能埋藏大量古代墓葬的情況。然而,長年從事基本建設工作的籌備處工作人員卻不以為然,認為生活區占地都是平地 ,不會有墓,生活區西南角有一座大墓冢,但我們避開了。第一次談判失敗。第二次洽談也未成功。第三次談的結果是:同意文物部門先進行局部鑽探,如確認有古代墓葬,再做定奪。
1982年8月,雁北文物工作站和朔縣文化局安排兩個探工進行了一個月的鑽探,在生活區五區約30畝的土地上,探出了7座漢墓。9月,由省考古研究所朱華同志帶隊,會同當地文化部門對7座漢墓進行了試掘。發掘結果表明,墓葬均為西漢豎穴木槨墓,其中有一座深6.8米,長5米,寬3.4米。這7座墓葬出土了200 多件器物,既有常見的陶壺、陶罐、銅鼎、銅鏡、銅燈,弩機,又有罕見的四神銅染爐、骨雕器、漢白玉虎鎮等。7座墓葬重見天日,第一次揭開了北旺莊漢墓群的面紗。平朔露天煤礦的領導和工程師們目睹了這批出土文物的發掘過程,感到神秘驚奇。他們認可了文物部門的文物考察報告,並安排洛陽文物鑽探公司對生活區進行了全面普探,發現漢代墓葬315座。
生活區占地2000畝,在礦區的坑口和排土場占地近萬畝。這萬畝土地下除了需要挖的煤炭外,地下有沒有文化遺存?平朔考古隊委託平魯縣文化局局長支配勇同志組織人員調查和勘察。平魯文化主管部門迅速組織力量,對礦區進行調查;他們走遍了坑口和排土地近萬畝土地的每個角落,發現地上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支配勇同志還將採集的文物標本整理、包裝後,讓露天煤礦的領導觀摩。考古隊根據調查資料要求平朔露天煤礦對礦區也進行文物鑽探,很快得到平朔露天煤礦領導的支持,他們說:“保護文物對我們來說生活區和礦區都一樣。我們既要挖地下儲藏的豐富的煤炭,也要保護好國家地下的珍貴文物”。
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十分重視平朔漢墓的發掘工作和文物保護工作。1983年初,省文物局組建平朔考古隊,戴尊德同志任隊長,朱華、張暢耕、楊林、信立祥、解廷琦同志任副隊長,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省考古研究所、雁北和全省各地市文物部門抽調精兵強將共赴平朔考古工地。
(歷任平朔考古隊隊長的是:戴尊德(1983年—1985年)、寧立新(1986年—2002年)、馬升(2003年—),平朔考古隊的顧問:俞偉超(1982.3—2003.12.5)
曾經擔任平朔考古隊副隊長的有9人,朱華、張暢耕、解廷琦、楊林、信立祥、屈盛瑞、雷雲貴、支配勇、趙達。)
3月1日,平朔考古發掘正式開始。雖然天寒地凍、風沙瀰漫,然而,在考古發掘工地上,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為了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隊全隊總動員,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條件下,打破常規,精心組織,奮力拚搏,爭搶時間。地凍三尺,鎬杴不入,就先用炭火解凍;颳風下雪,沙塵瀰漫,就罩著紗巾,頂著篷布,仔細清理文物,精心繪製圖表。隨著一件件珍貴文物的出土,各種有關的神奇傳說,在民間不脛而走,著裝時髦的城裡人,罩著首幞的小腳女人,民工和農民,幹部職工,男女老少,象趕廟會一樣,從四面八方走來觀看古墓發掘現場。
第一期的考古發掘,為平朔地區配合基本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文物部門和建設部門以及當地政府對這項工作取得了共識。隨後,在平朔生活區、倉庫區、鐵路取土場等地又相繼探出和發掘秦漢墓葬1300座,金墓3座。 1985—1987年,在平魯縣井坪南梁的安太堡坑口施工範圍內和排土場,又發掘了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墓葬近300座,出土了大量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珍貴文物。為配合萬家寨引黃水利工程,在平魯境內,發現和發掘了幾處重要的遼金時代文化遺址。至2003年,共發掘古墓3300餘座,其中戰國墓250餘座,秦漢墓2000餘座,出土秦漢和其他時代文物19000多件。
平朔漢墓的大規模發掘,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山西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香港《文匯報》等先後報導了平朔漢墓的發掘。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山西電視台拍攝了《朔縣漢墓發掘》專題片。平朔漢墓的出土文物,引起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 ,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正在建設的工業文明同時呈現在朔州大地上,交映成輝。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國務院副總理李鵬、煤炭工業部部長高楊文,美國駐華大使恆安石、山西省省長王森浩等領導都先後參觀了出土文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黃景略、著名考古學家俞韋超擔任了平朔考古隊顧問。著名考古學家蘇秉奇先生 、徐苹芳先生、張忠培先生等親臨朔州指導工作,許多外國友人和專家學者多次到平朔考古隊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平朔地區20年來的考古發掘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2200多座戰國至秦漢墓的發掘,揭示了這一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為了這一地區歷史文明的見證。大量的漢墓與出土文物,已成為這一地區的歷史縮影。
漢代人是迷信的,“事死如事生”,墓葬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反映。
西漢早期墓普遍較小,大部為豎穴土坑墓。有的有槨棺,有的是有棺無槨,有的無槨無棺。還有的是小而淺,墓坑僅能容人,也無任何隨葬品。這與當時長年戰爭造成整個社會經濟衰敗有關。到西漢中期大型木槨墓和大型洞室墓多了起來,小型豎穴土坑墓減少,隨葬器物也多了起來,而窮人的墓仍和西漢初差不多。這應是當時社會經濟好轉與貧富兩極分化的反映。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小型土坑豎穴墓不再出現,大型豎穴木槨墓和洞室墓繼續存在,新出現了小型單室磚室。因社會的兩極分化,反映在墓葬方面,仍是墓的大小和隨葬器物多少的存在。東漢中晚期的墓葬明顯少於前期,墓型多為多室磚墓,而且隨葬品多是陶器,銅器很少。反映了這段時期匈奴、鮮卑、烏桓等遊牧民族頻繁南下侵擾和內適,漢朝郡縣被迫內遷,給這裡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西漢至東漢早期的不少墓出土有弩機、劊、鏃、戈、環首刀等兵器,無疑這些墓的主人是軍人。中原地區東漢墓多有陶倉和陶樓出現,這裡則未發現,這與這裡農牧並重和地主莊園還沒有發展壯大有關。平魯井坪南梁發現的200多座戰國時期的樓煩墓,是對雁北地區當時為林胡樓煩所居歷史記載的應證。
在出土的器物中,有炊具、酒具、生活用品、兵器、錢幣、印章、生產工具、裝飾品、文具、玩具、賭具、紡織品、糧食、動物骨骼等。從器質分有陶器、銅器、鐵器、漆器、玉石器、竹木器、牙角器和其它金屬器等。出土較普遍的是陶器,約占68%,有壺、罐、盒、鼎、案、耳環、盆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彩繪陶與袖陶。銅器占14%,有鼎、鍅、鍾、洗、絹、盤、錢幣、弩機、劍、戈、燈、印章、鎮、鈴、刷把、器足、銜環等。鐵器占2%,有钁、劍、棺釘等。漆器占5.5%,有盒、案、耳環等。玉石器占6%,有研、鎮、環、璧、圭、璋、珠、劍格、口蟬、覆面等。鉛器占7%,有彈丸、箭鏃、車馬飾等。牙角器占1%,有骨尺、骨珠、梳等。其它有金、銀、泥、紡織品、糧食等,占2%,有飾件、耳環、封泥、墨丸、黍、蕎麥等。這批器物,幾乎涵概了漢代社會的常見物品。其中不少為珍品,諸如銅雁魚燈、宋子三孔布、星雲紋鏡、俳優鎮、四神銅染爐、嵌貝銅龜鎮、銅鎏銀龍紋案足、玻璃璧、玉蟬、青釉壺、骨尺、銅帶鉤、銅筒形器、成山宮行燈等。
平朔漢墓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我國解放以來在漢代考古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資料,從一個側面清晰地勾畫了馬邑城在秦漢四百餘年的興衰,反映了雁北長城沿線地區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為秦漢馬邑故城地理位置和建築年代的確定提供了重要線索,為北方長城沿線地區的秦漢考古樹立了一個可靠的斷代標尺。
在俞偉超先生的指導下,平朔考古隊從1983年開始,一面堅持田野發掘,一面進行器物的修復和資料的研究。已發表的主要資料文章有:
1985年代尊德同志的《 朔縣北旺莊漢墓 》在《中國考古年鑑》發表;
1986年寧立新同志的朔縣趙什八莊一號漢墓在《中國考古年鑑》發表。
1987年6月《文物》發表了信立祥、雷雲貴、屈盛瑞執筆的《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
1987年6月屈盛瑞同志的《山西朔縣西漢並穴木槨墓》在《文物》發表;
1987年6月雷雲貴同志的《西漢雁魚燈》在《文物》發表;
1988年5月山西省平朔考古隊《山西省朔縣趙十八莊一號漢墓》 在《考古》雜誌發表;
1989年1月支配勇同志的《山西平魯上面高村西漢木槨墓》在《文物 》發表,
《平朔地區十年考古綜述》,見《山西考古學會論文集》(二);《平朔出土文物》,199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另外,在國家和省級以上的報刊雜誌如《中國文物報》、《 光明日報》、《山西年鑑》、《山西日報》、《中國收藏》等發表的研究文章有40多篇。
大型發掘報告《朔州戰國秦漢墓發掘報告》,目前正在整理編寫,不久將可問世。
平朔地區3300多座古墓發掘的資料是豐富和多方面的。這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整理。
平朔漢墓的發掘,為改革開放之初,配合大規模基本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開創了新的局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樹立了典範。文物部門以《文物保護法》為武器,堅持“兩重兩利”的原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通過耐心的宣傳和動員,從1983年至2003年,配合80多個基本建設單位實施了配合工程建設的考古勘探與發掘,極大地提高了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文物保護意識。許多建設單位主動與文物部門合作, 取得了互利雙贏的效果。1985年,平朔考古隊被評為全省和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平朔煤炭工業公司,也被評為在基本建設中保護文物的先進集體。
1995年初,山西省文物局在朔州召開“朔州地區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座談會”,國家文物局、朔州市人大、政府和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神頭電廠、萬家寨引黃工程等大型企業的領導,充分肯定了平朔考古的重要收穫,認真總結了文物保護與基本建設對立統一、雙贏互動的關係,對進一步做好全省各地的文物保護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平朔地區的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為當地文化建設寫下了濃重的篇章,為宣傳朔州、擴大朔州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1985年6月4日,胡耀邦總書記來視察平朔露天煤礦時指出:不要把文物鎖起來,要想辦法展出,和民眾見面。
1984年,煤炭工業部部長高揚文參觀了平朔出土文物後提出:“我們應建個漢墓館,展出這批文物,讓它發揮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的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多次表示:我們既要建設好露天煤礦同時也要做好文物保護和環境保護工作,要建設文明工程。
為了保護好這批珍貴出土文物,平朔考古隊在朔縣(區)和平魯縣(區)新建了文物庫房和工作基地。為了能夠直觀的展示平朔漢墓的文化面貌,平朔考古隊在房舍緊張的情況下,辟出近300平方米建成了符號標準的文物展廳,吸引了許多學者和社會各界大批參觀者。此外,許多文物精品,先後在國內外展出:
1986年,國家文物局選出星雲紋鏡,銅俳優鎮、龜鎮等文物赴日本展出。
1987年,有21件文物在故宮舉辦的《全國重要考古新發現展覽》中展出。
1988年,又選出一批文物在山西省博物館展出。
1988年,國務院上調雁魚燈、宋子三孔幣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4年,省文物局調借87件文物在省新建的山西省博物院長期展出。
平朔考古發掘之前,晉北地區的文物考古力量十分薄弱,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名考古專業人員。 20年來,經過平朔地區的大規模發掘,平朔考古隊為全省各地培養鍛鍊了一大批考古專業人員,許多隊員如今已是當地文物部門的領導和專業技術骨幹,有20 多人的被評聘為文博系列的高級職稱。其中有一部分同志還受到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省、市的表彰。經多年的培養和鍛鍊, 30多名臨時工歷經20年,已成為一專多能的技術人員,勘探、發掘、清理、田野調查、繪圖、修復、拓印、電腦操作、攝像等,均能操作進行。為了支援各地的考古工作,先後在大同市、忻州地區、陽泉市、連雲港、天津、河南班村、侯馬、黃河沿岸等地參加考古發掘和資料整理;這些技術人員所到之處受到普遍好評。
平朔地區能源基地的建設,為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平朔地區的文物保護工作,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隨著朔州地區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速度的加快,文物保護的壓力和任務也會越來越重。發揚平朔考古艱苦奮鬥、顧全大局、忠於職守、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和敬業精神,做好今後文物保護的具體工作,是每一個文物工作者對二十多年平朔考古事業的最好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