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國家能源局關於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規劃》等相關檔案精神,結合山西省地熱資源賦存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的實施方案。由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23年2月15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 印發機關: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3年2月15日
  • 發文字號:晉發改能源發〔2023〕50號
印發信息,方案全文,

印發信息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晉發改能源發〔2023〕50號
各市發展改革委,省直有關單位: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做好貫徹落實。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年2月15日 

方案全文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目 錄
前 言 7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形勢 8
第一節 發展基礎 8
第二節 發展形勢 15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產業布局 18
第一節 指導思想 18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8
第三節 發展目標 19
第四節 產業布局 22
第三章 重點任務 26
第一節 加強資源勘查,摸清資源家底 26
第二節 加強示範引領,實現規模開發 28
第三節 加強主體培育,健全產業鏈條 34
第四節 加強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36
第四章 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39
第一節 投資規模估算 39
第二節 環境效益分析 40
第三節 社會效益分析 40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 41
第一節 揚塵污染防治措施 41
第二節 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41
第三節 廢水污染防治措施 42
第四節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 43
第六章 保障措施 44
第一節 加強組織管理 44
第二節 加大政策支持 45
第三節 加強監督考核 46
第四節 營造市場環境 47
第五節 加強宣傳引導 47
前 言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持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的特點。近年來,山西省地熱能開發利用初具規模,積累了一定的開發利用經驗,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推進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緩解當前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做好能耗雙控與保障居民供暖(製冷)需求矛盾的重要舉措,是支撐山西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建設全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先行區的重要任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國家能源局關於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規劃》等相關檔案精神,結合全省地熱資源賦存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制定《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在總結全省地熱能資源稟賦特徵、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資源特徵、用能需求,提出“十四五”時期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產業布局、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指導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實施方案實施周期為2023-2025年,展望到2035年。實施方案範圍為山西省行政轄區內淺層及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一、地熱能資源稟賦特徵
山西位處華北板塊中部,以呂梁山-太行山中生代板內造山帶為主體,地質構造及地下水分布等因素使其成為我國地熱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按地熱地質條件及其賦存形式,地熱資源整體呈現資源豐富、分布廣、開發程度低、利用潛力大的特徵。
(一)淺層地熱能
淺層地熱能是地表至地下200米深度範圍內,儲存於水體、土體、岩石中,溫度低於25℃,可採用地源熱泵等技術提取的地熱能。山西省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估算年均可開採資源總量約1.28億噸標準煤,占全國可采總量的18.28%。預期可製冷面積12.27億平方米、供暖面積6.67億平方米。其中,太原、忻州、晉中、大同、運城、朔州、長治和臨汾8個市適合地源熱泵的適宜區、較適宜區面積約為4464平方公里,可供建築供暖(製冷)面積約6.7億平方米。
表1-1 淺層地熱能潛力評價表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二)中深層地熱能
中深層地熱能埋深大於200米,按照熱儲溫度,可以劃分為中低溫(低於150℃)地熱能和高溫(高於150℃)地熱能。山西省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分布廣泛,涉及8市24個縣區,經前期勘查,全省已圈定地熱田57處,總面積約5.59萬平方公里。回灌條件下可開採資源總熱量相當於每年1.3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可采總量的7.25%。
全省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可分為沉積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兩種類型。省內隆起山地型地熱資源多為低溫地熱資源,目前尚不具備規模開發價值。本實施方案將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重點放在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
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汾渭地塹系中的五大斷陷盆地,由北向南依次為大同、忻定、太原-晉中、臨汾和運城盆地。大同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大同市和朔州市部分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大同市天鎮縣、陽高縣和朔州市懷仁市、應縣。忻定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忻府區、原平市、定襄縣等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忻州市忻府區、原平市和定襄縣。太原-晉中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太原市和晉中市部分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太原市小店區和晉中市榆次區。臨汾-運城盆地地熱資源分布在臨汾市和運城市部分地區,現有地熱井主要集中在臨汾市洪洞縣、堯都區、襄汾縣、曲沃縣等地區,運城市鹽湖區、新絳縣、稷山縣、臨猗縣等地區。
總體看,大同、忻州、太原、臨汾和運城市地熱資源豐富、人口集中,資源供給與需求高度吻合,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回灌條件下地熱流體年可采熱量1.651×109吉焦,折合5635.92萬噸標準煤,預期地熱可供暖面積39.3億平方米。據統計,當前全省地熱資源年開發利用熱量為3.03×106吉焦,占地熱流體年可采熱量的比重僅為0.184%,未來地熱資源可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表1-2 各主要熱儲類型地熱資源儲量(回灌條件下)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同時,山西是我國中東部地區少數具有高溫地熱資源的省份之一。2020年,實施完成的“陽高縣-天鎮縣一帶乾熱岩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探獲高溫高壓地熱流體最大湧水量231m3/h,井口溫度最高160.2℃、壓力1.12兆帕。2021年,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財政廳設立“大同盆地重點地區深部高溫地熱資源(乾熱岩)詳查”專項,再次探獲高溫地熱流體,DR1井施工深度為1759米,井口溫度140℃,出水量為90m/h,具備賦存深部高溫地熱資源的巨大潛力。
二、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截至目前,全省地熱井共457眼,已開發利用276眼,每年實際開採地熱水量1823萬立方米。從各市分布看,運城127眼,分布最多;晉城和長治最少,分別僅有1眼。從主要用途看,用於溫泉洗浴的最多,占比34.43%;其次為地熱供暖和農田灌溉,占比27.17%、25%;用於工業生產的最少,占比僅為1.81%。
圖1-1 地熱井分布情況(單位:眼)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約1350萬平方米,其中,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約45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運城、太原等地區;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面積約90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太原、臨汾、晉中、忻州等地區。地熱發電方面,大同建成山西高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科研示範基地和試驗電站。地熱特色綜合利用方面,忻州、朔州等地區初步形成溫泉康養旅遊、工業利用等多元產業發展方式。
圖1-2 地熱能資源主要用途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三、地熱產業發展現狀
產業政策環境逐漸向好。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有序推進地熱能發展。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開發布局。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明確可再生能源供熱製冷可享受居民電價,優先在熱電聯產覆蓋不到的區域或具備條件的公共綠色建築中推廣地熱能供熱技術套用,有序推進新建建築地熱能分散式供熱,逐步提升地熱能在建築供熱中的套用比例,加快推動地熱能供熱系統與城市熱網融合。這些政策將進一步推動山西省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開發利用示範項目多點開花。全省已成功實施一批地熱開發利用示範項目。運城市空港南區東方華城小區採用淺層地熱能(地源熱泵系統)進行供暖(製冷),總面積30萬平方米,通過分戶機組智慧型控制實現節能降耗,全年運營成本11元/平方米。太原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三研究所採用“取熱不耗水、同層回灌”技術開發中深層地熱能,實現供暖面積65萬平方米,並通過智慧型監控設備實現換熱站無人值守、全自動化調控。轉型綜改示範區能源島採用中深層水熱、中深層埋管取熱和超長重力熱管等多種取熱技術,通過智慧供熱平台,實現“地熱+”綜合能源供熱示範,供熱(製冷)面積106萬平方米。天鎮縣採用“小功率、多機組”方式建設高溫地熱能科研試驗示範電站,裝機容量580千瓦,已於2021年成功試發電。
科研創新工作逐步展開。依託省內優勢科研院校、地熱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淺層與中深層地熱取熱、地熱能梯級利用、地熱尾水回灌、地源熱泵分戶智慧供能、太陽能跨季節淺層土壤蓄熱、高效螺旋套管換熱等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技術體系。2019年,山西省地質勘查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共建地熱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為推動和支撐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開發利用市場主體不斷增多。資源勘查開發形成以山西省地質勘查局等地質勘查單位及下屬企業為主,包括勘查評價、地熱井施工、質量把控等統一的技術管理團隊。開發利用主體以省屬能源企業、地質勘察企業和傳統油氣、供熱等企業為主,其中,部分省屬能源企業積極推進由傳統煤炭產業向地熱等新能源產業轉型跨越發展,正加快推進地熱能開發布局;一些傳統油氣、供熱等企業具有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技術管理優勢,進入地熱行業較早,在前瞻技術套用、開發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四、地熱資源開發模式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地熱能產業在市場需求推動下得到較快發展,以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起步較早的綜改示範區、忻州市、運城市等為主,逐步形成“綜改模式”“運城模式”“忻州模式”等本土開發模式,為全省地熱能開發利用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綜改模式: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引入技術先進、經驗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按照“整體規劃、統一開發、集中運營”的原則,開展“以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的清潔取暖工作。2015年以來,通過燃煤鍋爐替代和新建建築配套方式,已實現地熱能清潔取暖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年節約標準煤約13.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6.8萬噸。
運城模式:依託豐富的淺層地熱資源和冷熱需求均衡特點,通過企業與政府、開發商採用PPP等方式,或業主單位自主出資建設等方式,實施冬季清潔取暖“地源熱泵”改造示範工程,形成地源熱泵系統研發、設計、生產、套用和運維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截至目前,已實現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約300萬平方米。
忻州模式:推動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與全域文旅康養一體化融合發展,形成奇村、頓村、合索、鳳凰山、大營“五大溫泉”康養旅遊產業集群,打造了華北地區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目前已吸納投資主體50餘家,年產值約10億元。
第二節 發展形勢
一、發展機遇
雙碳目標驅動地熱能發展呈現新速度。地熱能具有資源量大、能源利用效率高、節能減排效果好等諸多優點,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具有獨特優勢。山西抓住實現碳達峰的視窗期,在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保障作用基礎上,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著力推動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清潔能源最佳化組合,採用地熱能取代傳統化石能源進行建築供暖(製冷),實現對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將為化石能源富集省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貢獻山西經驗。
國家巨觀政策為地熱能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國能發新能規〔2021〕43號),指出要深化地熱資源勘查工作,穩妥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鼓勵地方建設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等,為今後地熱發展指明了方向。地熱資源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為山西貫徹新發展理念,最佳化地熱開發布局,規範地熱開採秩序,突破地熱發展瓶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寄予地熱能發展新期望。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亟需建設綠色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山西地熱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大、套用場景多,推動地熱能規模化、產業化開發利用,積極拓展地熱能開發利用套用場景和市場模式,提高地熱能在清潔取暖中的占比,對山西省最佳化能源結構、實現綠色發展意義重大,將加快促進由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
二、面臨挑戰
資源勘查程度低不足以支撐地熱能產業規模發展。地熱資源勘查起步較晚,缺少對全省地熱資源詳細評估。省地質調查院於2015年完成的《山西省地熱資源現狀調查評價與區劃》和《山西省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開發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報告》地質調查工作比例尺均為1:5萬,僅達到《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範》(GB/T 11615-2010)中規定的調查階段要求,初步掌握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分布,但對資源富集規律和富集區帶還不明晰,距開採階段的控制程度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不足以保障地熱能產業健康發展。北京、天津、河北和內蒙古等省(市、區)先後出台《北京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天津市地熱資源管理規定》《河北省地熱資源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地熱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地熱資源屬性、勘探開採程式、開發利用原則等內容。2022年8月,山西省出台《關於全面推動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主要任務、政策支持、重點環節、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動山西省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但地熱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還未出台,水資源與地熱資源、取水與取熱的邊界和標準還不夠明確,地熱礦業權出讓登記出現斷層,開發利用管理待進一步規範,地熱資源開發動態監測機制相對滯後。
激勵政策不完善不足以促進地熱能產業快速發展。地熱能開發利用具有公益性特徵,企業一次性投資較大,資金回收周期較長。北京、河南、陝西、山東、天津、河北等省市在鼓勵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均出台財政、價格、金融、稅收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營造有利於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政策環境。山西省尚未針對地熱能開發利用出台相應鼓勵支持、優惠激勵等政策,造成地熱開發利用企業的積極性不足。
參考連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