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二中簡稱臨縣二中,是一所全日制縣直公立完全中學,1919年初建“臨縣第二兩級國小校”,校址臨縣任家坪村義居寺,後遷現址臨縣三交鎮塋坪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二中
- 簡稱:臨縣二中
- 地址:臨縣三交鎮塋坪上
簡介,二中歷史,
簡介
二中歷史
1.“二高小階段”(1919——1955)1949年以前,戰亂歲月辦學艱難,時斷時續屢屢遷址,1949年至1955年復辦。
2. 1956年,學校改辦初級中學,更名為臨縣三交初級中學校。1956——1966年,共畢業35個班,畢業學生總數為600多人。
3. 1971年,學校國中停辦單辦高中,校名受文革影響變更為育紅中學。文革期間反右下放到二中的外籍教師有28人。這一時期,共畢業學生2750名,其中高中生2100多人,考入北大1人。73年至74年興辦了兩個師專班,在78年——86年期間辦了西山九縣9個民師班。共培養師專生約100名,中師生450名。
4.1982年,國中恢復招生。國中高中學制均為三年,校名變更為現在“臨縣第二中學校”。這一階段國中畢業62個班,畢業學生3410人;高中55個班,畢業學生2750人,本科達線193人,考入北京大學2人、復旦大學1人。21世紀初,臨縣教育出現了高中師資、生源流失的被動局面,2002年夏,縣委政府停辦臨縣二中高中部,二中高中部教師學生全部分流到縣城一中、三中。臨縣二中輸出30多名高中教師。
5. 2003年高貴榮任校長。2005—2007年,縣委、政府改擴建二中,相繼投資1500萬元,教職工籌資800萬元,在高貴榮帶領下的校委會一班人承辦主辦了大規模的建設任務,明確了符合校情適應臨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夯實基礎求質量、突出藝體重特色”的辦學思想,為重塑二中輝煌做了大量工作。
6. 2003年,高貴榮校長帶領校委會張買生、陳國民、李順照等一班人,艱苦奮鬥,努力創新,使二中發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做出了驕人的成績。他們想方設法:多方聘任教師調動內部活力;設法恢復高中部;大興校舍建設;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增添教學設備;創建藝術體育特色學校。二中煥發了勃勃生機,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階段,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育品位不斷升華,學校發展為高中6軌、國中8軌,共40個班2500多名學生的大規模完全中學。
7. 2003——2009年,國中畢業3000多名,高中畢業640多名,期間中考成績一直在全縣公立學校名列前茅,高中音樂、體育、美術側重成績穩步提高,2009年省級專業測試成績達本科標準的有音樂12人、美術5人、體育10人;2009年藝術體育類一本達線2人,二本達線4人,理工類一本達線1人。
2. 1956年,學校改辦初級中學,更名為臨縣三交初級中學校。1956——1966年,共畢業35個班,畢業學生總數為600多人。
3. 1971年,學校國中停辦單辦高中,校名受文革影響變更為育紅中學。文革期間反右下放到二中的外籍教師有28人。這一時期,共畢業學生2750名,其中高中生2100多人,考入北大1人。73年至74年興辦了兩個師專班,在78年——86年期間辦了西山九縣9個民師班。共培養師專生約100名,中師生450名。
4.1982年,國中恢復招生。國中高中學制均為三年,校名變更為現在“臨縣第二中學校”。這一階段國中畢業62個班,畢業學生3410人;高中55個班,畢業學生2750人,本科達線193人,考入北京大學2人、復旦大學1人。21世紀初,臨縣教育出現了高中師資、生源流失的被動局面,2002年夏,縣委政府停辦臨縣二中高中部,二中高中部教師學生全部分流到縣城一中、三中。臨縣二中輸出30多名高中教師。
5. 2003年高貴榮任校長。2005—2007年,縣委、政府改擴建二中,相繼投資1500萬元,教職工籌資800萬元,在高貴榮帶領下的校委會一班人承辦主辦了大規模的建設任務,明確了符合校情適應臨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夯實基礎求質量、突出藝體重特色”的辦學思想,為重塑二中輝煌做了大量工作。
6. 2003年,高貴榮校長帶領校委會張買生、陳國民、李順照等一班人,艱苦奮鬥,努力創新,使二中發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做出了驕人的成績。他們想方設法:多方聘任教師調動內部活力;設法恢復高中部;大興校舍建設;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增添教學設備;創建藝術體育特色學校。二中煥發了勃勃生機,邁上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階段,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育品位不斷升華,學校發展為高中6軌、國中8軌,共40個班2500多名學生的大規模完全中學。
7. 2003——2009年,國中畢業3000多名,高中畢業640多名,期間中考成績一直在全縣公立學校名列前茅,高中音樂、體育、美術側重成績穩步提高,2009年省級專業測試成績達本科標準的有音樂12人、美術5人、體育10人;2009年藝術體育類一本達線2人,二本達線4人,理工類一本達線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