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的前身是山西大學體育系,始建於1951年,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十六所體育系科之一。1996年正式成立了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 英文名: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51年 
  • 所屬地區:山西太原 
  • 主要獎項:2000年全國第六屆大學生運動會,我院獲4金2銀7銅
  • 前身:山西大學體育系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專業設定,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

歷史沿革

草創奠基(1951年—1953年)
山西大學體育系創立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的十六個體育系科之一。解放初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山西省教育廳決定由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創辦包括體育、數學、化學在內的6個專修科。為解決當時山西省中學師資嚴重缺乏的狀況,規定專修科的師資問題由校方解決,生源由各地市推薦保送,學制暫定為二年制,辦學經費由教育廳下撥專款。學校根據省政府的決定,積極開使了籌建工作。體育專修科的籌建工作雖然十分艱難,但仍於1951年10月新生入校開始上課。上課教室和學生宿舍借用了原工農速成中學的校舍和太原市杏花嶺體育運動場。一年後體育科列入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計畫。教學逐步走上正軌。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探索前進(1953年—1957年)
1953年,在山西高校院系調整中,山西大學文、理兩院合併改稱山西師範學院,醫、工兩院獨立建院成為太原工學院和山西醫學院。體育科歸屬於山西師範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修訂了教學計畫,建立和健全了教學組織,先後成立理論、田徑、球類、體操、公共體育5個教研室,武術暫歸體操教研室。應當說,這一段體育科雖然也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但他的發展是比較快的。
曲折求變(1957年—1966年)
1958年,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體育科改設為體育系,學制由二年制專科改為四年制本科,招生人數也有所增加。同年體育系黨總支成立,通過大力加強師生政治思想工作,為體育系繼續前進奠定了較為紮實的基礎。但後來由於“大躍進”思潮的影響,體育系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冒進思想的衝擊,提出了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口號和措施。
1961年,在教育部《高教六十條》的精神推動下,體育系根據學院的教學改革思想,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恢復充實教學組織,建立聽課制度,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等。同年,由於山西高校的再次調整,山西師範大學與1959年成立的新山大合併,恢復了山西大學校名,體育系則被併入山西體育學院。
1962年,山西體育學院停辦,體育系又回歸山西大學。次年,體育系遷回山西大學校園。之後,體育系又建立了解剖、生理和運動保健三個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室。在教學上則強調了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各種規章制度也逐漸完善。
1964年,“四清”運動開始。由於極左思想的影響,體育系和其他教學單位一樣,教學秩序再次受到衝擊,許多工作因此而停滯不前。
十年文革(1966年—1976年)
1966年,我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校系兩級黨組織和教學系統都陷入了癱瘓狀態,教學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實驗儀器幾乎丟失殆盡。
1972年,全國各個高校相繼恢復招生。體育系在停止招生的六年後,開始接收三年制的“工農兵”學員。這一時期教師學生工作和學習熱情較高,教學秩序開始恢復。
1975年,由於受“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的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再次受到破壞,教學質量嚴重滑坡。一年後,隨著“四人幫”被粉碎,“十年文革”宣告結束。體育系和學校的其他系科一樣,都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新的轉機(1977年—1987年)
1977年,“十年文革”結束後的第一年,我們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同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批判“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的錯誤觀念,大大鼓舞和激發了全系師生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
1978年3月,體育系迎來了第一批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後的本科生108人。從此,體育系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1978年12月,校黨委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必須迅速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上來,努力把山西大學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會主義大學。體育系黨總支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了黨對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領導。體育系成立了學術領導小組,對教學秩序進行了包括修訂教學計畫、恢復教研室的教學研究活動等在內全方位整頓。
山西大學cuba山西大學cuba
1980年,在穩定完善教學計畫的同時,提出了注重基礎、擴大選修和強調能力培養的本科辦學思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有了比較快的發展。許多教師參加了全國或省市一級的學術團體,還有一些教師參加了全國體育專業,如體育理論、體育史、人體解剖和運動醫學等教材和大綱的編寫工作;與此同時,體育系還先後承擔了排球、體育統計和武術等全國性的高校體育教師進修班的培訓工作,學員涉及全國性28個省市和自治區。此外,這一時期還招收了體育理論、武術、田徑、籃球、排球和足球方面研究生。
1982年,公共體育教研室從體育系分出,成為獨立的教學單位。體育系從77級畢業生經過考試擇優留用14人充實了教師隊伍。並先後送這些青年教師外出進修學習,科目涉及運動生理、體育保健、體育統計、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田徑、藝術體操和游泳等。之後,這些青年教師都成為體育系的教學骨幹。
1985年,受教育部體衛藝司的委託,山大體育系承辦了全國體育系主任會議,體育系成為全國體育教育專業5個試點單位之一。為此,體育系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畫和招生錄取分數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修訂。體育系由原來注重運動技術的辦學思路逐步走向運動技術和理論知識並重的發展軌道。同年,成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所。與此同時,體育系實驗室的硬體和軟體設施都較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初步形成人體解剖、人體生理、體育保健、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人體機能評定、康復醫學和肌電圖8個功能不同的綜合性實驗室,基本滿足了教學和科研的需求,並為日後體育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觀基礎。
改革發展(1987年—1995年)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為了跟上改革的步伐,也為了尋找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最佳的發展模式,體育系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性的改革工作,從加強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教學質量入手,根據國家教委關於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畫修訂的精神,加強了理論課的建設,使理論課與術科的比例接近於1:1的水平,並積極籌備和實施碩士學位點的申報工作。經過細緻入微的準備和堅持不懈的努力,1995年,經教育部學位委員會批准,體育教育訓練學成為體育系建系以來第一個擁有碩士學位審批權的研究生專業。從而為體育學院以後的分層次培育人才和學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繼往開來(1995年—)
1996年,學校批准體育系建院。這一時期,體育學院一方面根據教育部“九七”體育教育專業的新課程方案精神,進行了教學計畫的修訂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擴大辦學範圍增加辦學層次。
山西大學 大運會獎盃山西大學 大運會獎盃
1998年和2000年,在一個碩士點的基礎上分別又新增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兩個碩士學位點,並且在1998年新增加了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兩個本科專業。
1999年,獲得了“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基功技能大賽”第一名,被山西省教委表彰為“教學先進單位”。
2000年,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團體總分第八名,捧得“校長杯”。
2002年,學校投資100多萬元對實驗室進行了擴建,學院已建成生理、解剖等13個實驗室。新修的兩個標準田徑場和四個教學館,幾十塊室外教學場地保證了的教學所需。學院現有田徑、健美操、藝術體操、足球、籃球、排球、武術、游泳8支代表隊。已培養出國際級健將6名、國家級健將28名、一級運動員168名。
2003年,獲得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學位和民族傳統體育碩士學位授於權。至此,學院已擁有一個博士點、四個碩士點和三個本科專業,學科建設突飛猛進。
2004年,學校決定將公共體育教學部和場館中心併入體育學院。

辦學條件

學院已擁有一個博士點、四個碩士點和三個本科專業。同時,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對外交流、辦學條件、運動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1999年參加“全國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技能大賽”,該院獲團體總分第一名,被山西省教育廳授予“教學先進單位”;2000年全國第六屆大學生運動會,獲4金2銀7銅,以187分的好成績進入全國八強,捧回了“校長杯”。

專業設定

學院現設體育教育系、運動訓練系、社會體育系、公共體育教學部和研究生部、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所。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根據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2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42人,山西省教學名師2人,國際級裁判4人,國家級裁判13人。

教學建設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堅持“厚基礎、寬領域、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方針,面向社會需求,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截至2018年5月,根據學院官網顯示,已先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了9000餘名基礎理論紮實、專業技能突出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學院依託教學、訓練、科研方面的整體優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狠抓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國家培養了5000餘名各類體育專門人才。成為全國尤其是山西體育事業一支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他們中的百餘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三十餘人分別考取了美國、日本、德國和國內重點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強學生對未來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在最佳化教學結構的基礎上,努力使教學模式同當前高等教育發展方向相適應。強化素質教育,樹立以知識技能為先導、以培養體育能力為重點、以身心協調發展為中心、以終身體育為方向的教學指導思想。樹立現代化的教學觀念,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為目標,著力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社會輸送教學、訓練管理等多方面人才和後備力量。

學術研究

截至2018年5月,根據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以“產-學-研-用”合作為平台,與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跳水和射箭等7個運動項目國家隊、知名體育企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踐行了“奧運爭光計畫”、“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體育產業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理論創新與技術套用相結合之路。先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80餘項;出版專著39部;主編和參編國家統編教材32部;在《體育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獲得國家專利5項,部分成果已實現轉化,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大體育場館;獲得國家軟體著作權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3項,省部級成果獎11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