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寺觀彩塑遼金彩塑第3冊》是201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明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古代寺觀彩塑遼金彩塑第3冊
- 作者:張明遠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10745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從彩塑的題材樣式和組合上看,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遼塑,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一、二、三層遼塑和大同善化寺的五方佛等塑像,是我國遼朝時期佛教雕塑的典型樣式。除了主像盧舍那佛、毗盧遮那佛、釋迦佛三身佛以及弟子、菩薩、天王等群體組合樣式,還有以“華嚴三聖”即盧舍那佛、普賢和文殊菩薩為主像的群像組合;及至遼金之際,又出現了以密宗曼荼羅中的“五方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十四諸天”像的組合樣式,並在以往塑像造型的基礎上,參以一定的密宗圖像因素,如應縣佛官寺塔二層四臂文殊造像,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金代。另外,在遼代中期建立的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主佛壇上四隅所安置的四大天王像樣式,是我國現存該題材樣式的早者。這種四天王分別護持一方的組合樣式,在遼末金初所建的善化寺大雄寶殿內,又被安置在密宗佛壇之下,進入了二十四諸神的佇列。雖然,在繁峙縣岩山寺文殊殿內,依然延續了四天王分守四隅的樣式,但在後來的發展中,卻出現了另設天王殿,安置四天王於寺院山門建築之中,更增添了四天王護持守衛佛國世界以利眾生的宗教意味。
山西金代佛寺彩塑的題材組合,除延續前代傳統樣式,主像供奉有釋迦佛、三世佛和三身佛外,又附以弟子、普賢與文殊、脅侍菩薩、金剛、供養人等;另有以文殊菩薩為主像的組合樣式;而在應縣佛宮寺塔五層的金代塑像,又參以密宗曼荼羅圖像,出現了釋迦與“八大菩薩”的組合樣式。
從山西各地的金代彩塑的題材組合樣式上看:圍繞五台山佛教聖地的佛寺,多見有“華嚴三聖”的組合樣式,如定襄洪福寺彩塑、應縣佛官寺塔四層金代彩塑和太原不二寺彩塑等;而朔州崇福寺彌陀殿“西方三聖”的組合樣式,所反映的是彌陀淨土信仰的進一步發展。屬於淨土信仰體系的還可見於太原淨因寺塑像。另外,五台縣佛光寺文殊殿、繁峙縣岩山寺文殊殿則以文殊菩薩為供奉主像,更多地反映出文殊菩薩信仰在五台山一帶的民眾中的流行和普及⑧。其中岩山寺文殊殿的倒坐觀音像則是宋以來佛寺塑像中的一種新樣式,而其佛台四隅四天王像的安排,與遼代薄伽教藏殿又有所不同,佛壇東西前兩隅天王體量較大,後兩隅則隨倒坐觀音像體量明顯縮小。而絳州白台寺的塑像組合則更多地帶有宋金以來禪宗思想影響的痕跡。
圖書目錄
五台縣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
五台縣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
彩圖部分
圖1 佛光寺外景
圖2 文殊殿外景
圖3 文殊殿內景
圖4 文殊殿塑像全景
圖5 文殊與脅侍菩薩和牽獅拂菻像
圖6.1 文殊殿文殊菩薩乘青獅像
圖6.2 文殊殿文殊菩薩乘青獅像
圖6.3 文殊殿文殊菩薩頭像
圖6.4 文殊殿文殊菩薩胸像
圖7.1 文殊殿青獅像
圖7.2 文殊殿青獅頭像
圖7.3 文殊殿青獅頭像
圖7.4 文殊殿青獅頭像
圖8.1 文殊殿東脅侍菩薩像
圖8.2 文殊殿東脅侍菩薩像
圖8.3 文殊殿東脅侍菩薩頭像
圖8.4 文殊殿東脅侍菩薩胸像
圖9.1 文殊殿西脅侍菩薩像
圖9.2 文殊殿西脅侍菩薩半身像
圖9.3 文殊殿西脅侍菩薩像半身像
圖9.4 文殊殿西脅侍菩薩半身像
圖9.5 文殊殿西脅侍菩薩像頭冠
圖10.1 文殊殿牽獅拂菻像
圖10.2 文殊殿牽獅拂菻像
圖10.3 拂菻側影
圖10.4 文殊殿牽獅拂菻像
圖11.1 文殊殿番僧像
圖11.2 文殊殿番僧像
圖11.3 文殊殿番僧半身像
圖11.4 文殊殿番僧像
圖12.1 文殊殿男供養人像
圖12.2 文殊殿男供養人像
圖12.3 文殊殿男供養人胸像
圖12.4 文殊殿男供養人半身像
圖13.1 文殊殿善財童子像
圖13.2 文殊殿善財童子像
圖13.3 文殊殿善財童子半身像
圖13.4 文殊殿善財童子半身像
……
朔州市崇福寺金代彩塑
繁峙縣岩山寺金代彩塑
新絳縣白台寺金代彩塑
太原市不二寺金代彩塑
太原市淨因寺金代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