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褐斑病

山藥褐斑病

山藥褐斑病是由薯蕷柱盤孢引起、發生在山藥上的病害。為害葉片,葉柄及岑蔓也可受害。初期葉面褪綠變黃,背面病斑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3-6毫米,淡黃色,無明顯邊緣,病斑上生多數白色至黃白色小點,為病菌分生孢子盤上聚集的分生孢子後期病斑擴大呈褐色,葉片枯黃脫落。

山藥褐斑病在中國河南、山東等產區均有發生,為害嚴重。溫暖多濕,生長期風雨頻繁,山藥架內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空氣濕度大,易發病。

山藥褐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設計畦向時要考慮種植地的通透性,避免株行間郁蔽高濕。連陰雨天注意清溝排漬。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再結合化學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藥褐斑病
  • 病原:薯蕷柱盤孢
  • 為害部位:葉
  • 為害植物:山藥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病原為薯蕷柱盤孢(學名: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Ito),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柱盤孢屬真菌。分生孢子盤葉兩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後突破表皮而外露,直徑144-480微米。分生孢子梗,長圓柱形,無色至淺色,單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彎,大小17-29微米×3-3.5微米。分生孢子,針形,無色透明,兩端較圓或一端較尖,正直或微彎,2-3個隔膜,大小28-67微米×2-3微米。

為害症狀

山藥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出現在葉片兩面,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因寄主不同而異,一般2-21毫米,葉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個黑褐色細線輪紋圈,有的四周具有黃色至暗褐色水浸狀暈圈,溫度高時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層。葉背色較淺,為害重。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或雨水反濺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後在受害的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流行規律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12-35℃;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2-30℃,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發病潛育期5-7天。溫暖多濕的季節,特別是生長期間風雨頻繁或種植地郁蔽高濕,利於發病。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山藥褐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9月間;年度間早春溫度偏高、多陰雨、梅雨期雨量偏多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開好排水溝系,防止土壤過濕和雨後積水引發病害,合理密植,科學施肥,控制澆水。
  2. 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3. 因地制宜設計畦的走向,適當增加行距,增加架高,避免山藥架內鬱閉。
  4. 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5. 選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地塊種植,要深翻地,精細整地。

化學防治

  1. 選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捷菌)1500-20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畝用量25-35克)等噴霧防治。
  2. 選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M-45)600-800倍液(每畝用量120-15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克);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等噴霧防治。
  3. 發病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藥劑噴施防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