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三脈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A. trineruius D. Don subsp. ageratoides (Turcz.) Griers.;A. trinervius Forbes et Hemsl.]的全草或根。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白菊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紫菀屬
- 種:三脈紫菀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藏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收
- 貯藏:置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野白菊、小雪花、白升麻、山馬蘭、三脈葉馬蘭、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馬蘭、馬蘭、紅管藥。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苦、辛,性涼。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山白菊根、一枝黃花各9g。煎水服。
2、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山白菊3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熱淋,黃疸及無黃疸型肝炎:馬蘭90g。水煎服。
4、治火眼腫痛,風火牙痛:馬蘭根60g。水煎服。
5、治小兒腸炎,熱痢:馬蘭30g,馬齒莧、車前草各15g。水煎服。(3-5方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扎把晾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形態特徵
三脈紫菀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粗壯。莖有棱及溝,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時曲折,有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落,葉片寬卵圓形,急狹成長柄;中部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cm,寬1-5cm,中部以上急狹成楔形具寬翅的柄,先端漸尖,邊緣有3-7對鋸齒;上部葉漸小,全緣或有淺齒,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柔毛常有腺點;有離基三出脈,側脈3-4對。頭狀花序排成傘房或圓錐傘房狀,花序梗長0.5-3cm。總苞倒錐狀或半球狀;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線狀長圓形,上部綠色或紫褐色,外層長達2mm,內層約4mm,有短緣毛。舌狀花約10餘個,舌片線狀長圓形,紫色、淺紅色或白色;管狀花黃色,有裂片;花柱附片長達1mm;冠毛淺紅褐色或污白色。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灰褐色,有邊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3350m的林下、林緣、灌叢及路邊濕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根莖較粗壯,有多數棕黃色鬚根。莖圓柱形,直徑1-4mm,基部光滑或略有毛,有時稍帶淡褐色,下部莖呈暗紫色,上部莖多分枝,呈暗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中央有髓,黃白色。單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寬2-5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表面粗糙,背面網脈顯著。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狀或圓錐狀,舌狀花白色,青紫色或淡紅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以葉多,帶花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根、莖、葉、花、果混合的段狀。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
2、平喘作用;
3、祛痰作用;
4、抗菌與抗病毒作用。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煎洗無名腫毒。”
2、《貴州民間藥物》:“解表除熱。治感冒風熱。”
3、《浙江民間常用藥物》:“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涼血止血。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乳腺炎,鼻衄,蘄蛇、蝮蛇咬傷。”
4、《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止咳,利尿,涼血止血。主治咽喉腫痛,慢性氣管炎,熱淋,黃疸型肝炎,目赤腫痛,吐血,鼻出血,癤腫及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