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占地2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研究所始建於1966年,是中國海洋儀器研究、開發、生產的中心。現有職工205人,科技人員121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82名。研究所設有專業研究室、省級重點實驗室、信息資料室、實驗工廠及從事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 所在地:山東青島
  • 始建時間:1966年
  • 實驗室:省海洋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 等
  • 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
  • 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
研究所簡介,歷史沿革,學校位置,研究方向,國際化交流,

研究所簡介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始建於1966年,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監測領域的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相關成果轉化;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建設海洋監測科技創新平台,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承擔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任務。
研究所現有編制442人,從事海洋監測設備研究的技術人員300餘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人12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科技人員7名,外專千人計畫專家1人,泰山學者專家4人,1人獲國家“政府友誼獎”,三人獲“齊魯友誼獎”。擁有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及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0餘名。設有山東省科學院博士後工作站分站。
以我所為依託,建有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儀器裝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監測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海洋高技術領域成果產業化基地4個國家級創新平台, 山東省海洋監測儀器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特種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國家認監委的海洋計量認證,取得了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
建所幾十年來,我所一直從事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形成了船舶氣象、生態監測、海洋台站、特種船舶及裝備、海洋聲學、海洋遙感遙測、深遠海探測、水下工程、海洋浮標、海洋感測等技術的研發方向和專業團隊,
建成了從岸基、近海到深海大洋,從空中、水面、水下到海底的立體觀測研究體系;形成了從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到產業化生產為一體的研發、轉化、生產鏈條。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8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0餘項,院、市級科技進步獎100餘項,取得各項專利300餘項。其中,我所研製的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技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2009年獲得“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證書,目前我國在位業務化運行的10米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均由我所研製、建造並提供技術保障,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所有海區,用戶面向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各省市海洋漁業局、中國科學院、地方港務局,為我國海洋預報、氣象預報、海洋工程建設提供實時觀測數據;船舶氣象儀系列產品廣泛套用於各類艦船、科學調查船、志願船及民用船隻;研製的自動化台站觀測系統性能可靠、穩定性高,實現了無人值守連續監測,廣泛套用在沿海海洋環境監測站、海島無人值守自動觀測站及海上平台等;研製生產的各類海洋調查工具在國內占主導地位,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勘測調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沿革

1965年8月,國家科委、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國家海洋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磋商,確定由第一機械工業部、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六機械工業部、交通部、地質部、水產部等部委及山東省、青島市所屬30多個單位,從上海、天津、長春、西安、哈爾濱等地抽調數百名科技人員,以青島海洋儀器廠為主體,組織全國海洋儀器戰役。
1966年9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同意以會戰科技人員和青島海洋儀器廠為基礎組建青島儀器儀表研究所。
1978年2月,山東省計畫委員會將青島儀器儀表研究所改建為省科委直屬研究單位,更名為山東省儀器儀表研究所。
1979年11月山東省儀器儀表研究所劃歸山東省科學院建制。
1982年8月,山東省儀器儀表研究所被第一機械工業部儀器儀表工業局確定為海洋儀器行業所。
1983年11月,根據省編委魯編(83)122號文通知:原山東省儀器儀表研究所改稱山東省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1992年12月,根據省編委魯編(92)215號和魯科改字(92)433號檔案批示:原山東省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更名為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學校位置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坐落在青島市市中心天主教堂聖山的西山坡上,右臨繁華的中山路,左邊與著名的聖彌厄爾大教堂為鄰,南面碧波蕩漾的前海青島灣,北依風景秀麗的觀象山。研究所為德國歌德式建築,她與天主教堂高低錯落有致,色彩格調協調,形成一道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典型的青島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研究方向

研究所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自動化技術、海洋環境污染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特別是海洋資料浮標的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海洋儀器適用於軍、民兩用。改革開放以來,研究所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4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院市級科技進步獎25項,申請專利12項。研究所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
研究所內有一個山東省海洋環境監測重點實驗室,下設海洋環境例行實驗室、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實驗室、海洋環境污染監測實驗室和數據分析實驗室四個設備種類較齊全的實驗室,能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技術領域的多種課題研究,能接納近百名科研人員來室開展學術討論、科學試驗、編著科技論文和著作等學術研究活動。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為海洋環境、海洋災害和海洋污染的發生機理、發展規律、現象觀察、程度監測、綜合防禦和治理提供有效的預報、預警、防災、抗災和減災用的海洋工程設備和測量儀器。實驗室擁有上百台先進的儀器設備,象電動振動實驗台、衝擊碰撞台、搖擺台、壓力罐、恆溫槽、溫鹽槽等設備可進行各種環境例行試驗,液相色譜儀、自外/可見/螢光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可進行海洋污染監測研究,是當前國際上的先進儀器,另外,有一個功能齊全的內部區域網路可進行各種數據處理,種類齊全的常規海洋氣象測試設備。研究所的目標是將實驗室建成國內先進的可進行海洋污染監測和海洋儀器研究的綜合性實驗室。為了規範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研究所於2000年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研究所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
我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進行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和開發,主要內容是: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研究和開發;海洋自動台站監測系統的研究和開發;海洋氣象儀器的研究和開發;海洋污染監測儀器儀表的研究和開發;海洋調查設備的研究和開發;軍工產品的研製與開發。我所現目前正在承擔國家863項目6項。主持4項:大型海洋環境多層監測浮標關鍵技術、海水化學耗氧量的臭氧法分析技術、微型質譜儀的研製與開發技術、光學方法現場實時測量海水中多種有機物技術;參研2項:海洋環境腐蝕能力現場監測技術;海洋光學浮標浮體和錨系研製。

國際化交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研究所的領導意識到,要使研究所水平提高檔次,使研究所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就必須研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爭取到高層次的研究課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走出去,請進來,從國際化合作的高度上去考慮問題。因此,近年來,研究所先後多次派技術人員到美國、俄羅斯等先進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並請俄羅斯的專家來所講學,經過多次交流,現已同俄羅斯科學院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簽定了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的共同合作開發研究契約,並計畫派科技人員前望俄羅斯進行共同開發研究工作。
我們熱烈歡迎國內外廠商來所洽談技術合作、投資開發和經貿往來,共創美好的未來,為人類和社會進步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