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是2011年山東省教育廳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
- 實施區域:山東省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規劃目錄,規劃正文,
印發信息
東省教育廳關於印發《山東省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學校,廳機關各處室、廳屬各單位:
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編制了《山東省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規劃全文
規劃目錄
山東省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成就顯著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三)面臨的形勢
二、“十二五”時期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思路
(三)主要目標
三、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科學發展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
2.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工作
3.建立規範中國小辦學長效機制
4.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5.強化評價機制引領作用
(二)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1.落實各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
2.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3.積極發展城市學前教育
4.嚴格按照標準建設幼稚園
(三)實現普通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
1.加強學校場地標準化建設
2.加強校舍標準化建設
3.加強教育教學裝備標準化建設
(四)強化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1.加強示範性職業學校建設
2.強化職業教育規範化建設
3.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4.提升職業學校學生就業能力
(五)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內涵提升
1.實施名校建設工程
2.加快調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模式
3.加強特色重點學科建設
4.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實施
5.創新高校社會服務機制
(六)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1.建設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2.發展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機構
3.健全繼續教育發展機制
四、推進教育體制機制創新
(一)構建多元化辦學體制
1.推進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
2.促進並規範民辦學校發展
3.積極推進中外合作辦學
(二)完善教育管理體制
1.改變教育行政管理方式
2.明確教育管理責權
3.支持和培育教育中介組織
(三)創新人才培養體制
1.加強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銜接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3.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評價體制
(四)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1.擴大高等學校考試招生自主權
2.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多元錄取制度
3.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改革
五、加強教育發展保障
(一)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全面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2.實施高水平教師隊伍重點建設工程
3.加強師德學風建設
4.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師管理機制
(二)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2.健全學生資助體系
3.規範教育經費管理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1.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加強組織領導
1.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工作制度
2.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3.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
4.推進依法治教
5.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和工作機制
6.確保校園安全、穩定、和諧
規劃正文
為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成就顯著
“十一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戰略,全省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教育“十一五”規劃目標已基本實現,有力促進了全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2010年,全省普通國小、國中學齡兒童淨入學率分別為99.99%和99.89%,國小五年鞏固率101.96%,國中三年鞏固率98.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2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
素質教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建立了科學有效的素質教育工作機制,堅持全省整體推進,以規範辦學為切入點,以高中教育為突破口,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督導監管為重要保障,全面推進中國小素質教育工作。我省實施素質教育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快速發展。幼兒入園率穩步提高,農村學前班加快從學前一年教育向學前三年教育過渡,幼稚園辦園行為進一步規範;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均衡發展得到有效促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高中段教育協調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達到1∶1;職業教育質量顯著提高,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持續增強,基本形成了覆蓋一、二、三次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層次和結構較為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了以專業為紐帶,學校、企業、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基本實現了由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人才培養水平顯著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為全省創新體系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覆蓋城鄉和行業企業的繼續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
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升。
教育保障能力得到切實加強。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學前教育發展滯後,成為基礎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高中辦學缺乏特色,推進素質教育任重道遠。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滯後,與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還不健全。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單一,同質化傾向明顯,辦學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有待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不適應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需要,教師教育體系不夠完善,管理機制尚不健全。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教育投入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三)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實施藍黃兩大國家發展戰略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等轉方式調結構戰略重點的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文明山東”建設等一系列社會事業的加快發展,都使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二五”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實現重大的戰略轉型。根據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從教育的需求看,對優質、公平和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為主導性的需求;從教育發展目標看,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統籌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複合性目標日益成為主導性目標;從發展方式看,依靠內涵提高、質量型發展的發展方式日益成為主導性的發展方式;從教育評價方式看,從社會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角度評價教育發展水平和競爭力、貢獻力日益成為主導性的評價方式。“十二五”時期是實施國家、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關鍵的五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要實現我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學習型社會,實現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的跨越的總體目標,“十二五”時期必須奠定堅實基礎。
二、“十二五”時期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國家和山東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
(二)基本思路
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一線三點”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堅持高點定位、超前謀劃,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堅持多點支撐,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和發展實力;堅持重點帶動,組織實施重點項目,開展改革試點,突破重點難點,提升教育整體水平。
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著力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
以全面提高質量為核心。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以促進公平為重點。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強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的差距。加快縮小教育質量差距,保障人民民眾享有良好教育。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切實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利。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和突出矛盾,著力推進培養體制、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改革,為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以強化基礎為支撐。堅持以教師為本,樹立尊重教師、依靠教師、服務教師的理念。加強師德建設,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建設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辦學條件基本保障建設,形成支撐教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三)主要目標
綜合考慮我省未來教育發展需求、趨勢和條件,與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相銜接,與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要求相適應,今後五年我省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進一步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7%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以上。各類教育和各類學校形成合理的定位和服務取向,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布局結構、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
——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抓好農村和城市新建小區幼稚園以及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加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在縣(市、區)域內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實現市域內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在全面普及基礎上優質、特色、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中職在校生達到159萬,高職在校生達到89萬。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和學生就業能力顯著提高。年培訓城鄉勞動者1000萬人次以上。
——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創新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特色學校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230萬人,普通本專科生在校生176萬人,研究生15萬人。
——繼續教育體系趨於完善。職前和職後教育相互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的相關機制進一步完善,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60%。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著力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改革試點任務系統推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教育對外開放和合作邁上新台階。
——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切實加強。教師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重點建設20個左右培養培訓一體化的省級教師教育基地和100個左右縣級教師教育基地。教師整體水平顯著提高。教師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農村師資隊伍薄弱狀況明顯改善。
——教育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投入明顯增加。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機制,困難家庭學生資助體系更加健全。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小校學生數與學生用計算機數比達到15人/台,建有校園網學校所占比例達到50%。地方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依法治教水平顯著提高。
三、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科學發展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別突出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協作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中國小校在按照國家課程方案的要求開齊開好《品德與生活(社會)》、《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德育類課程的基礎上,加強《傳統文化》、《人生規劃》等地方課程和時事教育課程,積極推進法制教育進入地方課程,逐步完善新的德育課程體系。中等職業學校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強化德育課程實效,將德育課程內容融入生產實習過程,將誠信、敬業、責任、職業精神等德育內容融入具體工作實踐。高等學校要把政治理論課納入總體課程規劃,充實內容,創新形式,注重效果。加強通識課程教學,促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德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畫和考核體系,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省情,體察民情社情。加強載體和平台建設,拓寬教育渠道,豐富教育內容,努力挖掘包括校內外各類教育資源在內的課程資源,為德育課程建設和實施提供源頭活水。
完善德育工作機制,形成職責明確、渠道暢通、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格局。構建大中國小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把德育建設滲透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建設高素質德育工作者隊伍。建立和完善德育評價方式,發揮德育評價對學生成長方向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的自由發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努力建設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爭取到2015年實現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一所綜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
2.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和多種形式的大課間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
3.建立規範中國小辦學長效機制。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公告和問責制度。在堅持嚴格規範學校節假日、作息時間的同時,著力解決中國小課程開設不全、考試次數過多、文體活動偏少、作業量過大、統一征訂教輔資料等突出問題。強化對高考補習學校及民辦學校的監管,到2012年秋季公辦高考補習學校全部退出。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加大對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力度,著力減輕學生課外學習負擔。定期向社會發布全省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情況監測公告。
建立規範辦學行為長效監管機制。完善素質教育督導責任區制度,建立教育隨機督導制度,構建全方位、經常化的規範辦學督查機制。嚴格禁止在職教師從事各種有償補習活動或者動員、組織學生接受有償補習。
4.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省定課程計畫組織教育教學,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嚴禁任何地方和學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用於發展特長和開展體育鍛鍊。加大投入,配齊師資和設施,提供條件,切實開好音樂、體育、美術及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保證學生活動空間。
著力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推動普通高中在開齊開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設選修課程,大力推進“選課制”、“走班制”,儘快全面實現“選課走班”教學。學校不得對2011年以後入學的高中生進行文理分科。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核心,推進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實施“高等學校與特色高中聯合育人計畫”,推動高校與特色高中通過聯合開發課程、學術資源向高中生開放、高中生參與高校科學實驗及課題研究等方式,對有特殊稟賦的高中生進行聯合培養。嚴格控制普通高中規模和班額,新建高中不得超過50個班,現有普通高中要嚴格控制班額,到2015年班額達到50人以下。
5.強化評價機制引領作用。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免試入學制度,不得在適齡兒童進入國小和國中時進行任何形式的考試和測查。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及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嚴格考風考紀,把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作為調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證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誠信、可用。改革日常考試評價制度,嚴格規範考試科目與次數,嚴禁不必要的統考統練,嚴禁隨意組織參加各種統考、聯考和競賽、考級,推廣日常考試無分數評價和等級評價,不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不按考試成績給學生排名次,為每個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檔案。
建立科學的學校評價體系。全面落實《山東省普通中國小辦學水平評價指導意見》,堅持發展性評價,綜合學校的課程實施、規範辦學、育人情況、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指標進行全面評價,推動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方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遵循教育規律,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規範辦學行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二)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1.落實各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建立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縣鄉兩級共管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省、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政策法規,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統籌管理和指導監督。縣級人民政府對本區域學前教育發展負主要責任,負責幼稚園規劃布局,負責公辦幼稚園建設、公辦教師配備與工資保障、生均公用經費籌措等,負責各類幼稚園的審批註冊、常規管理和業務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承擔本轄區學前教育發展和管理責任,負責籌措經費,改善辦園條件,建設並辦好區域內中心幼稚園、社區幼稚園,扶持村集體辦園。
實行政府領導下,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學前教育工作機制。建立政府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的學前教育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本地區學前教育工作,定期研究並切實解決學前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建立政府主導、公辦為主、民辦補充的辦園體制。各級政府要把學前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新增幼稚園以政府舉辦為主。根據適齡兒童入園需求和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情況,通過新建幼稚園、利用富餘公共資源改擴建幼稚園、接收城市小區配套幼稚園、資助利用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舉辦的具有公辦性質的幼稚園等措施,滿足人民民眾對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政府通過購買服務、以獎代補、派駐公辦教師和園長、優先土地出讓、按規定減免建設規費等方式,積極扶持民辦幼稚園提供普惠性服務。民辦幼稚園在審批登記、評估指導、教師培訓、職稱評審、表彰獎勵等方面與公辦幼稚園具有同等地位。
2.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要高度重視鄉鎮中心幼稚園建設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並組織實施,每個鄉鎮至少要建設1所公辦中心幼稚園。鼓勵鄉鎮中心幼稚園在行政村設分園,實行人員、經費、教學等統一管理,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整體水平。到2013年,全部鄉鎮中心幼稚園通過省級認定。
按照“一村(社區)一園”的原則辦好農村幼稚園。縣、鄉(鎮)政府要將幼稚園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一村(社區)一園”或者“5000人口、1.5公里服務半徑”的原則建設農村幼稚園。每個行政村都要落實相應的辦園義務。中國小布局調整富餘的校舍和鄉村閒置公共資源應主要用於舉辦幼稚園。有條件的學校可按照“園舍獨立、經費獨立、人員獨立、教學獨立”的原則附設幼稚園。
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在財政投入、教師配備、表彰獎勵等方面向農村學前教育傾斜。大力實施幼稚園標準化建設工程,改善農村幼稚園辦園條件。實施“農村幼稚園教師特設崗位計畫”,解決農村幼稚園合格師資短缺問題。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公辦幼兒教師,按國家規定實施工資傾斜政策。開展城鄉對口支援,倡導城鄉幼稚園結對幫扶。
3.積極發展城市學前教育。加強城市居住區配套幼稚園的規劃建設與管理。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2002年版)》的規定建設城市幼稚園。建設用地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保障。未按規定安排配套幼稚園建設的居住區規劃不予審批,確保新建居住區配套幼稚園與居住區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幼稚園建成後,無償交給當地教育部門作為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管理使用。現有居民區尚未有配套幼稚園的,要由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協調,通過新建、擴建和對現有民辦性質的小區配套幼稚園改建等措施,滿足居住區居民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
多種形式發展城市學前教育。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努力辦好公辦幼稚園,支持城市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學校舉辦幼稚園;通過優惠政策,扶持公民個人舉辦普惠性幼稚園,提高學前教育的公共服務能力,滿足城市居民子女和流動兒童就近接受學前教育的需求。鼓勵有條件的省、市級示範性公辦幼稚園以創辦分園、聯合辦園等形式,擴大優質學前教育資源。財政投資及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舉辦的幼稚園,要按照“劃片招生、就近入園”的原則接收適齡兒童入園。
4.嚴格按照標準建設幼稚園。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將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規劃。要按照城鄉幼稚園布局原則和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的目標要求,將本地區今後5至10年幼稚園布局納入本地區的教育專項規劃,有序推進,分步實施。要按照《山東省幼稚園基本辦園條件標準(試行)》,對達不到標準的幼稚園進行改造,特別是不符合抗震設防等防災標準和設計規範的幼稚園,要限期進行改造,使其儘快達到標準。要按照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的要求,確保幼稚園標準化建設工程質量。建立園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及保教設備使用培訓、檢測維修制度,嚴禁使用危房和不安全設施設備,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三)實現普通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
1.加強學校場地標準化建設。學校的建設用地,應根據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按照節約和集約用地以及資源共享的原則合理進行規劃配置。要以體育運動場地標準化建設為重點,著力解決學校無田徑場或場地過小、籃排球及桌球場地不足等問題。按照“辦學條件標準”的規定,建設面積達標、數量足夠、符合標準的各類體育運動場地。布局調整中定點學校的確定,以及新建學校校址的選定,應充分考慮學校占地面積和運動場地建設需要。位於城市中心區域,因客觀原因限制,體育運動場地無法達標的學校,可因校制宜,充分挖潛,儘可能增設體育活動場地,基本滿足學生體育活動場地要求。
2.加強校舍標準化建設。要在保證校舍安全的前提下,以教學用房和學生生活用房建設為重點,與校舍安全工程、“兩熱一暖一改”工程等相結合。教學用房標準化建設要著力解決大班額及功能教室嚴重不足的問題。普通教室數量應按照學校規模和標準班額確定,功能教室數量、種類按照“辦學條件標準”規定進行設定。學生生活用房標準化建設要滿足寄宿生住宿和就餐的基本需求,解決宿舍擁擠、條件簡陋、無餐廳等問題。應依據學校寄宿生數量,按照“辦學條件標準”規定的人均面積定額,合理確定學生宿舍、食堂餐廳的面積。農村中國小需要建設教師周轉用房的,一併納入學校校舍建設規劃。
3.加強教育教學裝備標準化建設。認真貫徹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實驗室規程》,開展中國小實驗室標準化創建工作,要以實驗教學儀器配備、圖書資料配備、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探究實驗室、通用技術實驗室、綜合實踐活動室、體育衛生與藝術設備等建設為重點,與農村中國小教學儀器更新工程同步實施,提高教育教學裝備水平。同時加強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工作,做好實驗室教師培訓,規範實驗室管理制度,做好儀器上架管理,開展實驗教學理論研究和實驗教學優質課評選等工作,促進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以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四)強化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1.加強示範性職業學校建設。建成100所省級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發揮其在全省中等職業教育領域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支持農村學校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和能力,建成綜合實力較強、服務功能完善、質量較高的地域性優質特色學校,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支持城區職業學校以城帶鄉合作發展,組建特色鮮明的城鄉一體、支持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與企業緊密對接的優質特色學校。扶持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服務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傳承的優質特色學校以及其他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職業院校。
2.強化職業教育規範化建設。支持全省300所規範化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在基礎條件、實訓基地、師資力量、就業能力、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提高水平,全面提升我省中等職業學校整體實力。以服務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重點扶持經濟困難縣中等職業學校發展,使我省儘快達到每縣至少一所省級規範化學校的目標。
3.大力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加強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與融合。遴選100所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通過校企合作、資源整合等方式,加快實習實訓中心和基地的建設,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生產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創新多元化的校企一體合作辦學模式。實行訂單培養、校企共建實訓中心和基地、合作培養師資、聯合開發實習實訓教材、企業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等,實現職業教育辦學的規模化、集團化和園區化。
4.提升職業學校學生就業能力。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建立規範的專業設定標準和管理機制,建立以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體系,建立健全教材管理、質量監督機制。在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培植1000個骨幹專業(點)、100個以緊缺人才為主的示範性專業(點),開發遴選100種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性專業教材。加強特色優勢專業群建設,深化職業教育課程和實習實訓改革,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學校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相銜接。全省建成1000個具有教育、培訓和技術服務等多功能的專業實訓中心,從中遴選建設100個裝備先進、與企業對接緊密、指導教師配備齊全、管理水平高,能夠承擔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技能鑑定的多專業示範性實訓中心。依託職業教育網路學習平台和中國職業教育數位化公共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全省職業教育教學信息服務平台。支持建設數位化仿真實習、實訓場景教室,探索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
(五)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內涵提升
1.實施名校建設工程。支持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做好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省部共建工作,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按照套用基礎人才、套用人才、技能人才三個培養方向,著力打造3—5所套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名校、10—15所套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色高職高專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創建辦學特色等方面發揮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層次類別清晰、具有山東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
2.加快調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模式。圍繞我省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積極調整學科專業和服務方向,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優勢特色專業群建設,構建梯度清晰、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100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深化教學改革,圍繞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積極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和學生成才需要,創新課程建設,加快課程開發,建設特色課程。吸收行業和企業參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及時修訂人才培養計畫,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大力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推行雙語教學,提高課程建設的國際化水準。大力加強實驗室、實驗教學中心、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斷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提高實驗室技術裝備水平,創建實境化、開放式、多功能的,融技能操練、工程訓練、技術研發等為一體的實驗教學科研中心。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方法和實習實訓教學管理的改革與創新,加強國家級、省級、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省級骨幹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機制。
3.加強特色重點學科建設。主動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和特色重點學科建設,引導高等學校進一步調整、最佳化學科結構布局,彰顯辦學特色,以適應、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支持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積極扶持優勢傳統學科創新與發展,重點傾斜空白學科、套用學科以及需求量大的學科領域,嚴格控制低需求、重複性學科。圍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等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重點建設海洋、冶金、船舶、交通、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旅遊、商貿等相關領域學科。改進管理模式,實行動態管理,以學術隊伍建設為中心,以科研平台建設為基礎,培育一批地方品牌特色重點學科,力爭一批特色重點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產生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原創性重大成果,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和高等學校學術水平。在地方高等學校中遴選建設300個左右省級重點學科,從中遴選強化建設100個特色重點學科。
4.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實施。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項目體系,充分發揮項目實施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激勵、推動、引導和示範作用,加強研究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探索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辦學管理體制和培養模式;評選獎勵研究生教育優秀教學成果,建立研究生教育教學交流平台,大力推廣研究生教育創新先進經驗;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改革,營造教育創新氛圍。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加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實現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研究生教育資源共享,推行完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強化和完善導師負責制,評選獎勵研究生優秀導師;加大省級優秀博士、碩士、學士學位論文和研究生科技創新成果評選工作力度,完善學位論文、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建設抽查制度;促進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營造學術創新環境,開闊學術視野;加強與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評價、督導制度,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5.創新高校社會服務機制。遴選建設150個高校重點實驗室和40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強化建設50個重點實驗室和20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通過努力,使全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達到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重點實驗室達到12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0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50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達到10個。實施產學研合作推進計畫。創新產學研結合模式,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鼓勵高等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共同制訂教學計畫,根據企業需要開設課程,定向培養人才,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教師參與企業研發,企業接收大學生實習和就業。建設500個緊密結合型的產學研基地,搭建合作平台,拓寬合作領域,推進工學結合、學做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產學研結合,吸納社會資源,引進教學科研項目,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發揮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應有的作用。
(六)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1.建設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以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為載體,充分開發利用學校、文化場所、科研院所、新聞媒體、企業等資源,擴大優質數位化終身教育資源,建成覆蓋城鄉的數位化終身學習網路,構建開放、共享的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並成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基礎平台。
2.發展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機構。穩步推進學歷繼續教育,加快發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繼續教育。建立職前和職後教育相互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建立健全廣覆蓋、多類型、多層次、開放便捷的教育與培訓機構,滿足社會需求,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加強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辦好開放大學。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成人教育,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縣級骨幹中等職業學校和鄉鎮、村教育培訓中心建設,擴大農村職業培訓覆蓋面。廣泛開展農民工、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面向企業職工開展大規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訓,提高崗位適應能力和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學習套用能力。重視加強社會各領域專門人才的繼續教育。加快發展老年教育。大幅度提高繼續教育參與率,到2015年,全省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60%以上。
3.健全繼續教育發展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負責制定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組織實施辦法。將繼續教育納入各行業、各地區總體發展規劃。加快繼續教育法制建設。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鼓勵個人多種形式接受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為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逐步推行成人高等教育註冊入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擴大開考專業和各類非學歷證書的覆蓋面。改革成人學歷教育與普通教育趨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改革試點。加強繼續教育監管和評估。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
四、推進教育體制機制創新
(一)構建多元化辦學體制
1.推進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通過委託管理、合作辦學等方式參與舉辦現有公辦學校。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選擇部分薄弱學校進行改革試驗,在不改變公辦學校產權性質的前提下,引入民辦學校的運行機制,實行學校所有權與辦學權相分離,把辦學權交給承辦者,學校收費和人員管理參照民辦學校有關政策執行。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相應政策措施,構建以基本幼兒教育公共服務為基礎,以政府、集體辦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覆蓋全省城鄉的幼兒教育體系。
2.促進並規範民辦學校發展。鼓勵出資、捐資辦學以及社會力量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的民辦教育。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建立教師在民辦與公辦學校之間的合理流動機制,完善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獨立學院法人制度,規範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完善民辦學校重組與退出機制,推進教育資源最佳化配置。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建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體系和管理辦法。依法加強民辦教育管理,完善民辦教育行政執法和督導制度,促進民辦學校規範辦學。
3.積極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平台。改進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審批管理辦法,發揮社會中介組織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認證制度和教育質量保障制度,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發展。鼓勵高等學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開發專業、課程,探索建立校際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支持創辦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逐步建立若干國際合作研究中心。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赴境外辦學,開發海外教育市場。鼓勵職業學校引進國際權威機構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培養體系,培養適應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
(二)完善教育管理體制
1.改變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決策調研論證、公眾參與、合法性審查、社會聽證、質詢等程式和制度,探索建立社會各方面建言教育的正式渠道,成立山東省教育發展諮詢委員會,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諮詢論證。完善教育經費監管制度,建立政府教育信息公開制度,建設教育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完善全省教育數據採集體系,健全信息公布規則及協調機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教育信息。健全教育督導、評估和問責制度,強化督導機構的行政監督職能,加強對各級政府依法辦教育和學校依法辦學的監督檢查,探索委託社會中介組織參與教育評估。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教育巨觀決策服務。
2.明確教育管理責權。明晰省、市、縣(市、區)教育事權和財權,形成省級政府統籌、地方分級負責的教育巨觀管理體制。建立省教育行政部門統籌、部門協調合作、職能互補、責任到位的教育綜合管理機制。省政府統籌規劃全省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強化各級政府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
3.支持和培育教育中介組織。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專業化的教育社會中介組織和教育協作組織發展,逐步把教育政策諮詢、教育考試和鑑定、教育質量評估等專業服務交給中介機構。建立教育類社會中介組織的資格審查、準入、資助制度,以及外部評估審計制度和行業自律制度。
(三)創新人才培養體制
1.加強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銜接。建立大中國小之間人才培養溝通機制,探索研究教學內容的銜接,更新教學內容,推動大學教師參與中國小教學活動。探索高中階段多樣化特色發展,支持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樹立系統培養人才理念,發揮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建立包括技工教育在內的中等職業教育、專科職業教育、套用型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互銜接的學習渠道,建立不同類型學校之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機制,搭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銜接溝通的橋樑。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施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探索超越傳統班級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學習、研究組織形式,推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個別教學、互動式教學和自主學習。
3.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評價體制。改革學生評價制度,建立多元標準、多種形式的學生評價體系,考查和激勵學生多方面協調發展和個性發展。基礎教育圍繞辦學條件、課程開設、師資隊伍、教學效果、辦學特色等內容,研究制定科學、全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辦學水平評價辦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職業教育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規格,密切與市場、行業、企業的聯繫與合作,建立以教學水平和就業水平為核心的職業學校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建立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注重考核就業率、創業率及職業素質養成、就業質量等,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四)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1.擴大高等學校考試招生自主權。逐步推行本科與專科(高職)入學分類考試,普通本科入學考試繼續執行全國招生政策,統一組織考試,結合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高等職業教育單獨組織考試錄取。逐步建立有利於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建立擇優錄取、自主錄取、推薦錄取、破格錄取、定向錄取的規範程式,擴大高等學校招生錄取自主權。探索高考學生註冊入學辦法,選擇條件成熟的高校實施免試註冊入學、寬進嚴出的招生培養模式。構建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適應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礎教育發展的多種考試方式和多元錄取模式相結合的考試招生錄取體系。
2.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多元錄取制度。改進普通高中學校考試招生方式,完善多元錄取制度,規範優秀特長生錄取程式與辦法。普通高中錄取要以學生國中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重要依據,按照學生的學業考試成績,基礎性發展目標評價等級錄取學生。繼續推行普通高中將招生指標分配到國中學校制度。
3.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改革。最佳化高中階段招生規模結構,確保職業教育的規模、結構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發揮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的導向作用,確保職普比例大體相當。改變以普通文化課考試成績為錄取標準的單一模式,實行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免試註冊入學制度。
五、加強教育發展保障
(一)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全面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體系。以高水平大學和師範院校為依託,整合教師教育資源,重點建設20個培養培訓一體化的省級教師教育基地和100個左右縣級教師教育基地。嚴格教師資格,完善教師職業準入制度。實施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完善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制度。依託行業企業和以套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等院校,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基地。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基地建設,重點辦好一批本專科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進一步最佳化師資隊伍結構。各級各類教育師資隊伍區域、學段、年齡、學科結構更加合理,基本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教師學歷層次普遍提高。全省幼兒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達到65%以上,全省國小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達到90%以上,國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85%以上,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學位)達到10%以上。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到95%以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達到5%以上。高等學校專任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達到70%。
2.實施高水平教師隊伍重點建設工程。實施“齊魯名師”、“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面向普通中國小、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完善的齊魯名師、名校長遴選、培養制度,重點培養一批骨幹教師和校長,以此帶動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按照“面向全員,傾斜農村、突出骨幹”的原則,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國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3.加強師德學風建設。建立師德考評問題報告和責任追究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聘任、派出進修和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新教師聘任制度,把師德素質作為先決條件。加強師德教育和培訓,完善教師崗前培訓制度,把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師德教育活動。加強師範生師德課程建設,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建立科學、公正、客觀的學術評價制度,建設符合學科特點的分類評價標準,增加科研管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把創新性作為衡量科研成果的核心要素。完善學風建設檢查監督機制,通過學術自律、督促查糾、通報情況等方式維護良好的學風,對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進行嚴肅懲戒。把學術道德與學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內容,形成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教育的長效機制。
4.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師管理機制。建立保障中國小教師區域、學段、學科均衡的工作機制。建立縣(市、區)域內城鄉之間、學校之間教師和校長定期合理流動機制,促進師資校際間的合理良性流動。對農村教師在在獎勵性績效工資的發放、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評優獎勵等方面予以傾斜,鼓勵教師在農村學校任教。
加強中國小編制管理工作,實現城市、縣鎮、農村中國小教職工執行同一編制標準,對農村偏遠地區實行傾斜政策,完善中國小編制動態管理機制。制定實施幼稚園教師配備標準,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編制標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按規定履行中國小教師的招聘錄用、職務(職稱)評聘、培養培訓和調配交流等管理職能。擴大高等學校用人自主權,高等學校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根據學校事業發展需要,自主公開招聘新進人員,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校的特點,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嚴禁以升學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改革教師考核評價方式,探索實行學校、學生、教師和社會各界多元評價辦法。改革學校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師退出機制。
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完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健全教師社會保障政策,完善獎勵機制,努力激發和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
(二)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保證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2.健全學生資助體系。根據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和發展情況,逐步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學前教育予以資助;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完善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推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進一步開展。建立健全研究生獎助學金制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逐步建立獎助學金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3.規範教育經費管理。建立教育經費監督管理機構,完善教育經費監管職能。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的經費管理體制。設立高等教育撥款諮詢委員會,增強經費分配的科學性。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及資產管理制度,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和經費支出結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建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制度。完善教育投入績效考核、經費使用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規範學校收費行為,加強收費管理,各地不得統籌、挪用學校的各項收費。堅持勤儉辦學,建設節約型學校。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1.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最佳化升級遠程教育傳輸網路,提升網路設施性能。建立適合不同地區的多種網際網路接入方式和服務,解決偏遠地區及農村中國小的網路覆蓋問題。提高終端設施普及水平,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把信息化建設與學校布局調整、薄弱學校改造等工作統籌安排,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實現多媒體“班班通”,縮小城鄉教育數位化差距。
2.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建設基礎教育優質課程資源庫與資源共建共享服務體系,促進區域、學校之間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制定學校基礎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學校管理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管理標準化、規範化。加強校園網路的管理與規範,防範不良信息對學生的損害。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資源,建設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為巨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公眾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斷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
(四)加強組織領導
1.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工作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國家、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的要求,把推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科學發展作為重要職責。要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2.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黨員幹部、教育廣大師生。廣泛深入地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提高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能力。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加強學校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建設。
3.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全面推進教育系統反腐倡廉建設。深入開展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將民主評議行風與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把行風民主評議滿意度與教師的“評先樹優”相聯繫,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
4.推進依法治教。適應全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進一步加強教育立法,積極推進《山東省素質教育推進條例》、《山東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山東省校園安全事故預防和處理條例》等地方教育法規的研究制定,根據國家教育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進一步做好我省配套法規規章的立法修訂工作,基本形成與國家教育法律法規相配套的比較完善的地方教育法規、制度體系,使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和工作機制。成立山東省教育督導委員會,研究和協調解決教育督導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在政府統籌下,建立有關部門參加的教育督導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和協調解決教育督導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6.確保校園安全、穩定、和諧。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制定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完善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切實解決好事關師生切身利益的教職工待遇、貧困生資助、大學生就業等現實利益問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校園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和環境治理。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建設,確保各級各類學校師生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設施安全和活動安全。建立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協調聯動的安全工作長效機制。加大校園安全投入,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增強師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