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社會科學志》 編纂工作始於1988年,1995年完成初稿,1998年5月評議,1999年完成評審稿並報送省史志辦總纂,2001年11月出版發行。全志除概述、附錄和編後記外,設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政治學社會學研究、語言學研究、文學研究、歷史學研究、考古學研究、儒學與齊魯文化研究、社會科學事業管理與建設等10篇,篇下設章節,總計52章128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志·社會科學志
- 外文名:Shandong Province Chi Chi · Social Sciences
- 始於:1988年
- 出版發行:2001年11月
介紹,發展,
介紹
成就輝煌,震古爍今。春秋以降,代不乏人,大家多有。尤其是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對人類文化史和文明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晚清時期,山東學術界注入時代精神,產生有影響的實學成果。 民國時期,山東社會科學在戰亂動盪中曲折地發展。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傳播成就巨大。共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以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民眾團體、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刊物相繼成立和創辦,如齊魯通訊社、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山東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建立正是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宣傳研究和指導革命實踐的成果。其次,山東現代新儒家學者出現。他們以復興傳統儒學為職志,中西並學,另闢中國文化的新路。再次,近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科基本建立,專門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成立,如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齊魯書社等。第四,集中了如蔡元培、錢穆、顧頡剛、傅斯年、沈從文、聞一多、王統照、舒舍予等一批著名學者。解放區很重視社會科學研究和書刊的出版發行工作,出版大批論著和學術期刊。此期能查到的山東省內創辦的報刊近千種,社科類882種。查到的出版機構442家,出版發行哲學社會科學類圖書3659種。
發展
1949~1965年,山東社會科學事業獲得新發展。在山東解放區的人才以及山東大學、齊魯大學等高校的學者都留在山東,同時通過加強對舊知識分子的改造、發展文化教育等,培養出一批學術骨幹,加強了人才儲備。通過高等院校和系科的設定調整,使學科結構趨於合理。另外,1957年12月成立山東科學工作委員會。次年10月,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成立,分院設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部,以加強研究機構和民眾學術團體的建設與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間,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被撤消,學術刊物被停辦,研究人員被遣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社會科學研究進入新時期。1978年成立山東省社會科學研究所,1980年12月,該所擴建為山東社會科學院。濟南、青島等市(地)先後建立了社會科學院(所)。省市黨政部門和高等學校成立專業研究機構。至1995年底,山東社會科學專門研究機構達239個。全省形成了由社會科學院(所)、高等院校(幹校)、黨校、 黨政部門所屬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五大系統組成的社會科學研究隊伍。 到1995年底, 全省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有11600人。同時學術團體發展,學術交流活躍。1981年恢復建立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到1995年,建立15個市(地) 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省級學會團體會員135個;各級社會科學學會、協會、研究會會員達到8萬多人。山東社科界舉辦和參加了大量省內、全國乃至國際性的學術討論會;各個學科建立起跨省區的聯繫網路、跨國的合作研究關係,互派留學生、學者互訪。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在保持文史學科優勢的同時,經濟學、精神文明建設等研究迅速崛起,儒學、海洋經濟等研究領先全國。承擔課題逐年增加,省級以上項目,1981~1990年為178項,1991~1995年達272項。 1984~1995年,山東省組織10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評出獲獎成果1959項, 其中榮譽獎1項、特別貢獻獎5項、一等獎77項、二等獎527項、三等獎1359項。 山東社會科學事業在推動山東兩個文明建設,使馬克思主義始終占領思想政治陣地,為各級黨政領導部門的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促進道德文明建設、民主與法制建設、黨政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