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麻黃

山木麻黃

山木麻黃(學名:Casuarina junghuhniana Miq.)是木麻黃科木麻黃屬植物,喬木,樹高25-35米,胸徑0.5-1米。樹皮及枝皮多數較平滑,但有的樹皮較粗糙或有栓皮且縱狀。枝條稀疏,樹冠窄圓錐形,樹形雄偉。雌雄異株。雄花著生於小枝條頂部,球果著生於永久性枝條上,較小。呈卵圓形或橢圓形。苞片相對較薄,木質。種子較小,帶翅長約4-5毫米,灰白至灰棕色,有明顯中脈和邊脈。

原產於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坦尚尼亞、肯亞、辛巴威、澳大利亞和中國都有引種栽培。中國廣東、海南和福建等地均有引種栽培。在酸性赤紅壤上生長非常好,是良好的土壤改良樹種。適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或長期乾旱的季風氣候,以及熱帶草原氣候,它在多種立地條件都生長良好,也可競爭過熱帶雜草。

木材是良好的薪炭材。木材也可用作柵欄、民建、礦柱、電桿及刨花板等。樹形優美,樹冠雄偉,是優良的風景樹及行道樹。它在農林業、防護林建立及土壤改良,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荒山荒地改造方面有廣泛套用前景。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樹高25-35米,胸徑0.5-1米。樹皮及枝皮多數較平滑,但有的樹皮較粗糙或有栓皮且縱狀。枝條稀疏,樹冠窄圓錐形,樹形雄偉。小枝條灰綠至暗綠色,15-30厘米,粗約0.6-0.8毫米,節間長0.6-0.8厘米。齒狀葉9-11個。
雌雄異株。雄花著生於小枝條頂部,球果著生於永久性枝條上,較小,長0.6-1.2厘米,直徑0.6-0.9厘米。呈卵圓形或橢圓形,球果有木質短柄(0.2-0.5厘米)。苞片相對較薄,木質。種子較小,帶翅長約4-5毫米,灰白至灰棕色,有明顯中脈和邊脈。

生長環境

山木麻黃在澳洲生長於海拔1500-3000米的火山地帶,也分布在近海的低海拔地帶上,甚至在海前緣地帶。降水為季風夏雨型,年平均降水量7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3-28℃。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從火山灰土、沙土至黏重的酸性土壤上都有分布,鹼性土壤也有分布(pH=8.5)。引種後使其生態範圍擴大,如泰國可生長在pH值2.8的土壤上。抗旱能力提高,並也耐水淹。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坦尚尼亞、肯亞、辛巴威、澳大利亞和中國都有引種栽培。1986年,中國開始在野外引種試驗,在廣東、海南和福建等地栽培。

繁殖方法

山木麻黃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無性繁殖,但插條生根率低,有待進一步研究。山木麻黃2-4年生開始結實,結實初期較少。5年生時每株產鮮果0.5-3千克。中國華南地區果實成熟期為7-9月。種子較小,新鮮種子發芽率較高,一般80-90%以上。種子需儲存於乾燥且低溫條件下,否則會很快失去生命力。除泰國和印度利用無性繁殖的方法培育山木麻黃雜種外,其他國家或地區(包括原產地印度尼西亞)仍主要利用種子繁殖約虎恩木麻黃。

栽培技術

栽植:山木麻黃造林株行距多採用2米×2米,2米×2.5米或2米×3米。同木麻黃一樣,可與某些樹種混交,如桉樹、相思、銀樺等。
撫育:山木麻黃撫育和更新類似於木麻黃,但土壤良好的立地,它可藉助天然落種更新。其他措施與木麻黃相同。

主要價值

經濟:其木材密度為800-968千克/立方米,熱值為4100-7180卡/千克,是良好的薪炭材。木材也可用作柵欄、民建、礦柱、電桿及刨花板等。
生態:山木麻黃對火有抗性,並且火燒後萌芽能力強。樹形優美,樹冠雄偉,是優良的風景樹及行道樹。它在農林業、防護林建立及土壤改良,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荒山荒地改造方面有廣泛套用前景。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