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網路的青年詩人、畫家二冬,在終南山的小院裡詩意地棲居七年了。很多人以為他住個一年半載,就又逃離回都市了。他卻說,有機會想搬到更深的山裡去。借山而居的七年裡,二冬把隱居變成了長居。山居的日子裡,二冬把平凡瑣碎的生活過得溫暖而豐盈。一日三餐,四季輪迴;寫書畫畫,耕讀酣睡;有貓有狗有鵝有雞有鴨,也有詩書酒茶雲雨雪。在《山居七年》中,他以詩意的語言捕捉日常事物的閃光時刻,分享一蔬一果、魚蟲鳥獸傾吐的自然秘語,也記錄下山居生活的愜意與無奈,以及寫詩、作畫、會友時的洞察和思考。
作品目錄
萬物自帶韻律 摘花的聲音很有快感 菜園之28種 山間快活 不是給我下的 一天太短 | 山靜日長 天朗氣清 睡得很早 月光 打架 趨於完美 最後的藏獒 家大業大 剝蒜記 時間從我的身體裡流走,就像忘了關的自來水 孤獨是自覺的捷徑 無非是個儀式感 我喜歡孤僻、冰冷、透亮、清明,更多一些 真的很想一生,都如出水蓮花這般清 | 終南山裡有神仙 剛有一隻猴子穿著不合身的衣服從門口路過討水喝 隱士 求道不如求仙 遺風遺民 Hi!永琴 終南山裡有神仙 | 空空蕩蕩的滿 隱形獸 道 歷史 被窩筆記 拖稿理論 這確實有點難 有關陌生感 主動非主動 視角很重要 有所期待 有神明 文明限制了想像力 |
|
作品鑑賞
《山居七年》所有的插圖都是張二冬親自選定的,有些是他的攝影作品,有些是他的繪畫作品,配以小詩、題句等。該書文字真實而風趣,圖片乾淨而樸素,思想獨立而深刻,其文既有
汪曾祺散文的素樸,又有著
蔣勛式的豐富情感,同時通篇蘊藉著純真的赤子的心和眼,張二冬就是借著這心和眼將終南山居的日子寫活了,將自己修煉得越來越“返璞歸真”,一點點地接近復歸於嬰孩般的自在。
《山居七年》中張二冬鮮明地說到自己更喜歡孤僻、冰冷、透亮、清明。“只有知了聲突然全部停下來時,我才意識到,徹底的安靜如此清明”“越來越發現,我還是比較嚮往禪僧,無牽無掛,無畏無執,沒有任何感情、名利、物慾能拿得住……獨自飛,遊走”。張二冬對孤獨有過詳細的闡釋,孤獨對他來說就是存在,只有在孤獨的某一瞬間才會感覺到存在的那么一點點的質感,就是真實。他認為很多時候人間氣是很渾濁的,很少有人“看起來是清澈的。他們只有快感,甚至很多人就只是活著”。當然,張二冬並非要否定那些人,只是表達了自己身處其中的時候那種明顯的壓迫感。所以,他特別喜愛孤獨帶來的清朗感和快樂。張二冬對當下大眾的生存及精神困境的深度思考彰顯了他骨子裡濃郁的佛道思想。
《山居七年》透露出鮮明的美學特點:清明、透亮,素樸、真摯,有很強的質感。“山靜日長”是山中生活隨記,看似普通的隨想記錄,卻都富含清新濃郁的美感和哲理。“終南山裡有神仙”中有一篇寫人的散文《Hi!永琴》,其中永琴的故事讓讀者感動和深思。在這篇煙火氣滿滿的散文中,張二冬用他那溫厚清亮的心和眼去看這樣一個“沒有時間觀念,沒有大小區分,無畏無懼”卻又經常被人欺負和嘲笑的傻老太永琴,張二冬認為永琴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世人都笑她痴、笑她傻,覺得她可憐,而張二冬卻看到了永琴活得通透而自由,不積鬱,不記恨,不為遙不可及的未來而發愁,心無掛礙,快樂自在。所謂觀照的個體和思維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有異。張二冬對永琴這一農村老婦人形象的塑造也是對生活和生存命題的一個觀照和提出,這個形象塑造樸素生動又真摯感人。
張二冬的山居生活不是為了一時時髦或點綴,而是一種原汁原味的審美化、藝術化生活的嘗試和追求。他提供給讀者的是一種摒棄外在一切浮華,回歸寧靜和當下,崇尚內在豐富的藝術化的生活方式,他的山居歲月是豁達的、閒適的、本真的。“真的很想一生都如出水蓮花這般清,雖然現在做不到,但就目前來看,那種狀態至少會一直糾正、指引著這一生。起碼有此夙願。”張二冬就是這樣,在極簡的生活中把很多人只能當作願景的桃花源過成了現實,在山居的七年中,見天,見地,見眾生,見自己。人生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最後能夠看見自己,看清自己。有的人早早地就爬到了山頂,而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開始爬的勇氣,或許這就是《山居七年》給讀者的“清氣”和“警醒”。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10月16日,《山居七年》入選第二屆“全民閱讀·全國書店之選”十佳散(雜)文作品。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二冬,詩人、畫家。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西安終南山。著有散文集《
借山而居》《
鵝鵝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