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是指位於朝鮮半島南部各省的佛教山寺院。遺產地由7座寺廟組成。這些建於7-9世紀的廟宇的空間布局, 呈現了韓國寺廟建築的特色共有特徵——開放的庭院, 兩側為佛廳、亭子、講經堂和宿舍。山寺還包含有大量別具特色的結構、物件、文檔和廟宇。山寺是神聖的地方,作為信仰和日常宗教實踐中心延續。
2018年6月30日,由韓國申報的“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在巴林首都麥納麥召開的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被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命名為:“Sansa, Buddhist Mountain Monasteries in Korea”,中文譯文為:“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
- 外文名:Sansa, Buddhist Mountain Monasteries in Korea
- 地理位置:韓國
基本資料,遺產描述,委員會評價,遺產簡介,寺廟建築特徵,申遺過程,通度寺,浮石寺,法住寺,大興寺,鳳停寺,麻谷寺,仙岩寺,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
Sansa, Buddhist Mountain Monasteries in Korea
入選時間:2018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
地理位置:N36 32 31 E127 49 60
遺產面積:0.55平方千米
緩衝區面積:13.23平方千米
遺產編號:1562
遺產描述
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山寺是指位於朝鮮半島南部各省的佛教山寺院。遺產地由7座寺廟組成。這些建於7-9世紀的廟宇的空間布局, 呈現了韓國寺廟建築的特色共有特徵——開放的庭院, 兩側為佛廳、亭子、講經堂和宿舍。它們包含了大量別具特色的結構、物件、文檔和廟宇。這些山寺是神聖的地方,作為信仰和日常宗教實踐的中心延續。題圖就是始建於553年的Beopjusa Temple,這座寺廟擁有60多座建築和70座修道院,其中包括韓國最高的木塔。像大多數其他建築一樣,這在日本入侵韓國時被燒毀了。
201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山寺-韓國佛教名山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佛教在朝鮮半島有著悠久的歷史,跨越了多個歷史時代。通度寺、浮石寺、法住寺、大興寺、鳳停寺、麻谷寺、仙岩寺這七座山寺,是7世紀韓國佛教寺院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些山寺是神聖的地方,是他們長期以來延續的佛教修行傳統的絕佳見證。
委員會評價
山寺是指位於朝鮮半島南部各省的佛教山寺院。遺產地由7座寺廟組成。這些建於7-9世紀的廟宇的空間布局, 呈現了韓國寺廟建築的特色共有特徵——開放的庭院, 兩側為佛廳、亭子、講經堂和宿舍。它們包含了大量別具特色的結構、物件、文檔和廟宇。這些山寺是神聖的地方,作為信仰和日常宗教實踐的中心延續。
遺產簡介
山寺由七座佛教山寺院組成,它們慶南梁山通度寺、慶北榮州浮石寺、忠北報恩法住寺、全南海南大興寺、慶北安東鳳停寺、忠南公州麻谷寺、全南順天仙岩寺,分布在朝鮮半島南部各省。從7世紀到9世紀建立的七座寺院作為宗教信仰、修行和寺院社區日常生活的中心,反映了韓國佛教的歷史發展。7處寺廟均建成於山中,法脈一直延續至今。山寺在其轄區內容納了各種佛教流派和流行信仰,許多著名的歷史建築、大廳、物品和檔案反映了韓國佛教的這種同化特徵。 韓國佛教在無形和歷史方面的獨特之處,可以從自給自足的寺廟管理、僧侶教育、禪修和韓國禪宗教義研究共存的持續傳統中得到承認。這些山寺是神聖的地方,儘管在朝鮮王朝期間受到壓制,多年來的戰爭和衝突造成了破壞,但他們仍然是信仰和宗教活動的生活中心傳承至今。
除了禪宗修行和教宗教義學習之外,僧侶們還承擔著管理山寺的各種職責,這是成為僧侶的培訓課程之一。此外,僧侶們也參與建造和修繕寺院以及製作佛教製品的工作。朝鮮王朝中期的多次戰爭後,僧侶們參與了公共工作,修復受損的寺院,並進行宗教服務,促進社會融合。在國家對寺院的補貼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他們也必須竭盡全力確保寺院的經濟自給自足,這有助於佛教秩序在朝鮮王朝時期得以維持。
寺廟建築特徵
山寺具有體現其精神的建築物。通度寺的金剛戒壇和大雄殿體現了律宗精神;浮石寺無量壽殿的佛像面向東方,體現了從西方極樂世界而來的阿彌陀佛信仰,此外浮石寺的多個平台結構也體現了華嚴宗的教義;鳳停寺的兩個大殿,大雄寶殿和極樂殿的開放式庭院結構,同時容納了對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的崇拜;法住寺內巨大的鍍金彌勒佛銅像象徵著基於法相宗的寺院布局的核心;麻谷寺和仙岩寺的大雄寶殿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建築;大興寺的表忠祠則反映了佛教護國信仰。山寺建築物的布局也反映了佛教各教派的哲學和信仰。 一柱門矗立在寺院的入口處,作為神聖世界和俗世之間的象徵性邊界。要通達寺院中心,必須穿過一系列的門,走過神聖莊嚴的小徑,這是韓國傳統寺院的特色。寺院建築順著山勢和地形,從一柱門一直到寺院中心以幾何樣式排列。以此,這些建築物在哲學上和建築學上都展示了佛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
韓國山寺的基本空間布局被稱為庭式:一個開放的庭院,周圍是佛廳、亭子、講經堂和宿舍。在大佛殿和亭子之間是寬敞的土質地面的庭院,可欣賞風景。隨著寺院規模的擴大,在正殿周邊增加了輔殿,三聖閣、七星閣、獨聖閣等各種供奉本土神靈的殿堂也被納入。
申遺過程
於遠離人群的山中建立寺院,在漢傳佛教里並不罕見,中國的世界遺產五台山就是顯著例子。2018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諮詢機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對韓國的山寺考察後,認可山寺有一定特色,與道教合流的五台山及神佛習合流的日本寺院相比,韓國佛教與其他宗教合流的程度較小,具有突出普遍價值(OUV)。2018年5月,ICOMOS僅認可7處山寺中的通度寺、浮石寺、法住寺、大興寺等4處具備“傑出普世價值”,建議進行登記,但其他3處寺廟未能充分體現作為連續性遺產的歷史重要性,鳳停寺則因為規模小於其他寺廟等獲保留裁定。為實現7處山寺的整體登記,由韓國文物廳和外交部等組成的韓國代表團在世界遺產委員會召開前後,以成員國為對象展開了說服工作。韓國文物廳透露稱,“在6月30日的會議上,作為成員國的中國建議對韓國申請的7處山寺進行整體登記,21個成員國中有17個國家共同署名,20個國家接連作出支持發言,由此得以在2018年6月30日下午(韓國時間)在巴林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將七個寺院全部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坐落於韓國山中的佛教寺院被稱為“山寺”,為多功能的宗教設施,是僧侶和信眾進行宗教活動及日常生活的所在地,保存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僧侶和信眾組成的佛教團體的持續性,不間斷地保持著它的宗教信仰和實踐,證明了山寺的突出普遍價值。
通度寺
位置:慶尚南道梁山市靈鷲山
通度寺位於鷲棲山南部,在韓國有著“佛之宗家,國之大剎”之美譽。由於法堂內供奉著菩薩的真身舍利,因而沒有再安放佛像,這也是通度寺聞名的原因。通度寺名字的意思是通達佛法,濟度眾生。唐朝的慈藏律師持釋伽如來的真身舍利而來,為慈藏律師(法師)於公元646年新羅善德女王時期創建了此寺。通度寺經過多次戰爭和入侵,至今已1300年,但據說其法燈從未滅過。寺內有35座建築及法塔等,周圍有14座庵院。大雄殿被指定為第290號國寶,殿內沒有供奉佛像。此外還有19處地方寶物及794件地方文化遺產,可謂是一處博物館。大雄殿沒有供奉佛像,但其後的金剛台階上卻供奉著封存的釋伽牟尼的真身舍利。通度寺所在的鷲棲山自然景觀分外美麗,從寺院的入口到一柱門有一排數百年的合抱松樹,寺院內有法鼓、鐘、夕照、蓮池,寺後面還有瀑布、岩石等,都是景致絕佳,因而被稱為通度寺八景。
當時認為,出家人應在供奉著佛舍利的戒堂中受戒,取“為僧者通而度之”之意;又寓意著匯通所有的真理來濟度眾生,即“萬通法度眾生”,以此來表達大乘佛教的理念,通度寺因之而得名。一直以來,通度寺都是韓國佛教的中心之一,更是現代韓國佛教“三寶寺剎”之中的“佛寶寺剎”(因供奉佛舍利)。(另,“法寶寺剎”是海印寺,因藏納木版八萬大藏經;“僧寶寺剎”是松廣寺,歷史上共走出16位國師)。
浮石寺
位置:慶尚北道榮州市鳳凰山
浮石寺是新羅(BC57-AD935)文武王(661-681年在位)時期的義湘祖師(625-702)於676年奉王命而建,後來圓融國師(964-1053)於高麗(918-1392)顯宗(1010-1031年在位)7年(1016年)重新翻建了無量壽殿(國定18號)。作為新羅精神上的支柱,佛教為統一三國做出了很大貢獻。統一三國以後,佛教繼續為王權中心的新的統治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基礎。義湘依照王命,根據圓融思想的華嚴教理創建了浮石寺。此後又經歷了多次改建。建寺時有一個關於義湘和善妙小姐的逸事廣為人知。義湘大師在去唐朝留學時與善妙相遇,當義湘決定回國時,善妙就投海而死,化為一條龍守衛義湘,並隨他返回新羅。義湘準備建造浮石寺時,有一群人百般阻撓,善妙就三次將岩石浮於空中。當時的浮石就在無量壽殿的左側,是一塊巨大而扁平的岩石。據說正是因為這塊石頭曾浮於空中,寺廟就取名為浮石寺。
內部保有統一新羅時代文物無量壽殿前的石燈(國寶17號),石造如來坐像(寶物第220號),三層石塔(寶物第249號),幢竿支柱(寶物第255號),石造棋壇以及高麗時代的無量壽殿(國寶第18號),祖師堂(國寶第19號),塑造如來坐像(國寶第45號),祖師堂壁畫(國寶第46號)等。特別是無量壽殿是韓國最古老的木製建築之一,祖師堂壁畫是現存最古老的木製建築中的壁畫,現在保管在文物館。無量壽殿里供奉的如來坐像是韓國流傳於世最頂級的塑像,西面的經歷傳說曾是護法龍生存過的地方。
法住寺
位置:忠清北道報恩郡俗離山
法注寺位於俗離山內,於1400年前新羅時佛教傳入的第24年建立,寺內有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龍華殿,圓通寶殿等8個殿閣,一柱門等5個附屬建築,善院等3個院,龍華堂等10餘個寮舍共有30餘洞的建築構成。
法住寺內擁有韓國唯一的木塔捌相殿及其他眾多文物。現今寺內最為吸引眼球的是高33米的彌勒佛像,為了打造這尊大佛,總計用去100多噸青銅。 法住寺8世紀中期創建,之後經過高麗、朝鮮時代,在16世紀壬辰倭亂時被燒毀,但通過重建很快就恢復,成為韓國佛教彌勒信仰的殿堂。 法住寺坐落在俗離山達川上游周圍寬廣的平地上。隨著寺院實力增強,香火鼎盛,從早期供奉彌勒佛的珊瑚殿中心區域,沿著溪流往北擴大規模,到了17世紀形成了空間布局。
法住寺的主要信仰自創建都是彌勒信仰。早期供奉彌勒佛的珊瑚殿為禮敬的對象。17世紀捌相殿和重檐建築大雄寶殿被重建,分別代表彌勒信仰和釋迦信仰,釋迦信仰也出現在法住寺。儘管青銅彌勒大佛是20世紀重建的,然而其在寺院創建時就存在,珊瑚殿在19世紀後期被用於建造宮殿拆毀後,為了繼承其歷史性經過多次嘗試終於完成了大佛的重建。 法住寺曾經被指定為王室的願剎,受到王室特別的關心和支持。被指定為願剎,寺院可以減輕過度的稅金和勞役的負擔,保持寺院經濟,朝鮮時代一直能繁榮發展下去。1765年在法住寺建立宣喜宮願堂,以期供奉英祖(在位1724–1776)的後宮李氏的牌位,並為她舉行祭祀儀式,可見在朝鮮時代的抑佛政策下,佛教和朝鮮王室密切的關係還是有持續下去。 法住寺內有三個韓國國寶:捌相殿(國寶55號)、雙獅子石燈(國寶5號)、石蓮池(國寶64號)。還有:掛佛(寶物1259號),四天王石燈(寶物15號)。
大興寺
位置:全羅南道海南郡頭輪山
大興寺坐落在頭輪山道立公園。百濟武寧王14年,新羅僧侶阿道和尚主持修建,後幾經完善。寺院分為四個區域,大雄寶殿區域,千佛殿區域、表忠祠區域、大光明殿區域。宣祖37年(公元1604年),妙香山圓寂庵的西山大師在去世前的最後一次講經時,告誡弟子四溟堂惟政和雷默堂處英僧人,"切記心中無掛念,長久清靜安寧",並囑託弟子將自己的袈裟和缽盂寄於大芚寺。大師死後,大芚寺弟子不斷增多,在佛法的感悟下,這裡共培養出13名優秀的宗師和講師,不斷將佛法發揚光大。日帝時期大芚寺曾經一度改名為大興寺,1993年重新恢復大芚寺的原名。
大興寺為釋迦信仰的中心,而以表忠祠為代表的護國信仰也是很特別的因素。為了祭拜壬辰倭亂時對擊退日本做出很大貢獻的西山大師及其弟子,1789年正祖賜予親筆匾額,建立表忠祠,中間高聳的三門是寺院裡罕見的儒教式門。當時在朝廷負責祭祀的官員到大興寺去舉行西山大師的祭祀。這就是大興寺具有代表性的儀式西山大齋,該傳統的持續,大興寺遵循西山大師的遺訓,成為朝鮮後期佛教界的中心。國家認可西山大師的功勞,支援建立表忠祠以及舉行儒教式祭祀,這些都提升了法師們的社會地位。大雄寶殿原建築毀於1899年的火災,現存建築是1901年重建的,展現著朝鮮時代晚期的建築風貌。懸掛在大雄寶殿門楣上的“大雄寶殿”匾額是朝鮮時代書法家李匡師(1705—1777年)的作品。
大興寺內可見西山大師畫像與遺物,以及韓國國寶第308號“北彌勒庵磨崖如來坐像”。
鳳停寺
位置:慶尚北道安東市天燈山
鳳停寺的由來據說是新羅(BC57-AC935)文武王(661-681年在位)時期672年(文武王12年),義湘大師(625-702)因得知浮石寺的紙鳳飛到此處棲息,便在紙鳳停留之處修建了寺院。14世紀從極樂殿區域往東邊擴大至大雄寶殿,這裡就成為寺院的中心空間。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時,未遭到很大破壞,因此極樂殿、大雄寶殿等很多建築樣式和寺院布局的風貌保存得較為完整。在極樂殿發現的檔案表明,義湘大師的弟子能仁大德修建寺廟後,至朝鮮時期(1392-1910)為止,鳳停寺曾多次被毀後重建。鳳停寺是安東地區最大的寺廟,也是韓國最早的木質結構建築——極樂殿的所在之處。
鳳停寺院落的特徵為兩院式主佛殿的結構,並列構成大雄寶殿區域和極樂殿區域。以大雄寶殿院子為中心,四面有大雄寶殿、華嚴講堂、無量海會、萬歲樓,這是韓國山寺的典型布局形式。極樂殿、古今堂、華嚴講堂構成了另外一個院落。
在朝鮮時代佛教遭受迫害時,鳳停寺的僧眾們努力守護僧院,過自給自足的生活,並與儒教性理學家進行文化交流。鳳停寺位於安東都護府,16世紀以來這裡是朝鮮嶺南性理學的中心。鳳停寺的僧人在此,與以安東為根據地的士大夫進行文化交流,在抑佛政策下,努力保護寺院讓鳳停寺在朝鮮時代得以維持生存。反映朝鮮時代儒家建築特徵的應真殿“口”字形布局以及鳳停寺入口處的德輝樓(今萬歲樓)的匾額名都含有性理學的精神。 鳳停寺有兩個韓國國寶:大雄殿(國寶第311號)、極樂殿(國寶第15號)等眾多殿閣以及高麗(918-1392)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石塔——三層石塔。極樂殿、大雄殿內還保存著刻有大藏經的樹木,當時是用於印刷的。
麻谷寺
位置:忠清南道公州市太華山
麻谷寺是忠清南道的代表性寺廟,由慈藏律師創建於新羅善德女王9年(640年),高麗明宗三年(1172年)重修,之後陸續進行修補與重建。傳說當年高僧普徹和尙傳法時,前來學習的僧眾就像麻田裡的麻一樣布滿了整個山谷,因此而得名。麻谷寺現存建築中歷史最久為靈山殿,於朝鮮孝宗二年(1650年)重建。韓國國父金九曾在麻谷寺削髮為僧以避禍,現仍留下金九種植的檀香樹。
麻谷寺建在太華山山麓麻谷寺川周圍的平地上,隨著寺院實力的日益擴大,隔著溪流,從北院的大雄寶殿區域擴大到南院的靈山殿區域,形成如今的規模。壬辰倭亂時遭受破壞,但經過修復重建,恢復了原貌,18世紀形成了空間布局。麻谷寺歷經高麗、朝鮮時代仍是釋迦信仰的山寺。麻谷寺由北院和南院組成。北院寬闊庭院的中間有14世紀建造的五層石塔(韓國寶物),特別之處西藏式青銅上輪部以及二層塔身四面雕刻的四方佛,可見當時與元朝有活躍的交流。南院以小院子為中心,分為靈山殿和禪修空間。此外,僧舍、庫房等生活空間保存得很好,可以說明僧伽共同體傳統的生活面貌。
麻谷寺所在地的山和水呈太極模樣分布,不知是否因為如此,寺廟雖經歷了朝鮮時代(1392-1910 )的多次戰爭,卻絲毫沒有受損。 麻谷寺上依太華山下傍太極川,山水交融,風景非常美麗。四季中又尤以春天的景色為最佳。春天一到,櫻花、茱萸、紫木蓮等百花齊放。麻谷寺里最引人注目的還有金九先生(韓國政治家·獨立運動家)種下的檀香樹和五層石塔。特別是在五層石塔的塔尖還安裝了圓形的青銅裝飾物。這是典型的喇嘛教(以西藏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宗教)風格裝飾,是世界上僅存的3件寶貴遺物之一。此外,大光寶殿和極樂橋也非常美麗。
仙岩寺
位置:全羅南道順天市曹溪山
仙岩寺內擁有包括三層石塔與升仙橋等30餘件受保護文物,位於全羅南道曹溪寺西部, 從停車場到寺廟大約需要步行1公里。溯溪而上,能看見兩座彩虹形狀的拱橋, 後面那座大的叫升仙橋。升仙橋是第400號指定石拱橋, 也是韓國最美的石橋。溪水從橋下流過,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是不少電視劇的外景地。升仙橋頭是與其風格一體的兩層閣樓--降仙樓。升仙橋周邊的岩石上刻著寺院聚會名以及遊覽仙岩寺的名士的名字。再往前是橢圓形蓮花池所在的三印糖,池塘內有一個小小的島嶼,島上種著一棵松樹。穿過茶林和池塘,可以看到掛著“曹溪山仙岩寺”匾額的一柱門。一柱門後是大大小小的廟宇。廟宇中參天的古木、天然的造化和人工的精巧在廟宇中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進入寺內,中心大雄殿展現在眼前。仙岩寺的建築布置比較獨特,看似不是按照設計一口氣建成,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據地形和道路一座座建成的。有人說仙岩寺不像一座古剎,更像一座古老的村莊。
仙岩寺是賞花和觀紅葉的好去處,位於曹溪山山麓東側,山麓西側則有韓國三大名寺之一的松廣寺。仙岩寺外往曹溪寺的山路上還有高17米的磨崖佛石雕,也是不錯的景觀。仙岩寺的建築歷經戰亂與火災毀壞,大雄殿及大部分木構建築都是在朝鮮後期建成的。
仙岩寺獨具特色的是與禪修一起發展的茶文化,給人們普及茶文化生活。仙岩寺有800年歷史的古茶園,用三段石槽裝流水,為茶園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