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型構造扭動構造體系的一種特殊的構造型式。主要由弧形褶皺帶或擠壓帶﹐以及在弧形構造帶凹側的中間部分出現的直線形褶皺帶或擠壓帶共同組合而成﹐其平面上的形像與希臘字母ε相似﹐又與中文的“山”字相象﹐故名。對山字型構造的認識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字型構造
- 類型:地理構造
- 成因:地殼褶皺、擠壓
- 典型山脈:祁連山 呂梁山
特徵,分布,成因,
特徵
山字型構造一般有指向赤道或向西凸出的擠壓性弧形構造帶﹐包括褶皺和沖斷層等﹐叫做前弧﹔前弧的兩翼經常有與前弧凸出方向相反的擠壓性弧形構造帶﹐叫做反射弧﹔在前弧的凹面或後面﹐即凹面的中間部分﹐經常有若干南北方向或東西方向的直線形的褶皺帶或擠壓性斷裂出現﹐其中央主要褶皺帶或擠壓性斷裂一般正對前弧的頂點﹐但不到達前弧即行消失﹐更不會穿過前弧﹐這叫做脊柱﹐在脊柱與前弧之間﹐有比較平坦或褶皺輕微的地塊﹐叫做馬蹄形盾地。
分布
出現在中國境內的最大的山字型構造是包括祁連山﹑呂梁山﹑恆山﹑賀蘭山等褶皺山系在內的祁呂賀蘭山字型。其次是在秦嶺東段以南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淮陽山字型。廣西山字型﹑粵北山字型﹑雲南山字型﹑武都山字型﹑贛南山字型等也都是較大型的山字型。福建龍巖山字型﹑京東馬蘭峪山字型﹑遷西山字型等則是較小規模的山字型構造。這些山字型大都是在中生代以來成生起來的﹐有的晚近時期還有活動。山字型構造在世界各地也有發現。有的規模很大﹐如橫跨歐亞的山字型﹐它的前弧位於中亞地區以北﹐包括俄羅斯地台西南邊緣的複雜褶皺山脈和西伯利亞地台東南邊緣的複雜褶皺山脈。正對著弧頂的走向南北的烏拉爾山脈就是這個山字型的脊柱。它大致形成於晚古生代末期。在這個巨大的山字型構造以南﹐有一個較小的伊朗-阿富汗山字型。在土耳其南部﹐有托羅斯-安納托利亞山字型﹐在大不列顛島有英格蘭山字型﹔在美國東南部也有一個山字型被埋沒在地下。它們有的在晚白堊世以後或第三紀以後形成﹐有的在晚古生代末期形成。就山字型構造影響的地殼深度來說﹐一般規模較小的﹐影響較淺﹔規模巨大的﹐可能影響到地殼的深部甚至地幔的上層。
成因
每個山字型構造﹐都反映它所在的地塊向弧形凸出方向不均勻的水平扭動。相對向前滑動的部分﹐就會形成一個向前凸出的弧形構造帶﹐而剩下的兩邊﹐或者固著在原來的位置﹐或者也稍微向前滑動﹐以致形成反射弧。
山字型構造是地質力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造體系,而且在地殼有許多這種類型的構造。其成因單一方向的作用力需要的力大,而且地殼運動類型很多,有多種力作用在地殼上。另外,在地殼上的山字型大多為變形了的山字型。
山字型的成因主要是由兩個方向的作用力共同作用在某一地塊上而形成的。歐亞山字型就是這種雙方向作用力形成的。
如果作用力方向不同就會形成各種形態的山字型。如下圖:
在方形塑性體,對其施加的作用力,作用力方向如圖A。試驗結果:所形成的“山”字型形態如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