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刀,中藥名。為茜草科九節屬植物九節Psychotria rubra(Lour.)Poir.的嫩枝及葉。植物九節,分布於我國西南部,南部至東部各地。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白喉,痢疾,腸傷寒,瘡瘍腫毒,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大刀
- 別稱:大丹葉、暗山公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茜草目
- 科:茜草科
- 屬:九節屬
- 種:九節
- 分布區域:我國西南部,南部至東部各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10-30g;或研末;外用適量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大丹葉、暗山公《生草藥性備要》,暗山香、山大顏、吹筒管《嶺南採藥錄》,刀斧傷《陸川本草》,血絲羅傘、大退七《廣西中藥志》,脂紅葉《嶺南草藥志》,刀傷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火簡樹、大口唇、駁節蘭《廣東中草藥》,金雞爪、大羅傘、散血丹、假木竹《廣西中草藥》,九節木《廣西本草選編》,弄樓子、九節仔頭、鎖腳賊《福建藥物志》。
入藥部位
嫩枝及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肺、膀胱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
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白喉,痢疾,腸傷寒,瘡瘍腫毒,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腸傷寒,山大顏根、葉曬乾研粉。成人每次服2-3g(兒童0.5g),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下肢潰瘍,山大顏嫩葉,沸水燙過使葉較軟,如潰瘍面腐肉多,用葉背向潰瘍面貼;如潰瘍面乾淨,用葉面向潰瘍面貼,每日早晚各換藥1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刀傷出血,山大刀葉搗爛或研末敷。(《陸川本草》)
4、治瘡癤,大羅傘葉、土牛膝葉各適量。共搗爛,用酒調,冷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5、治骨折,山大刀根、葉研粉,酒醋調敷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10-30g;或研末。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調敷;或搗敷。
藥理作用
從山大刀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一種新的萘醌化合物九節素對體外人鼻咽癌(KB)細胞呈現顯著的細胞毒性,ED50為3.0μg/ml。
現代套用
治療白喉。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嫩枝、葉,曬乾或鮮用。
鑑別
藥材性狀: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呈橢圓狀矩圓形,長8-20cm,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上面暗紅色,下面淡紅色,側脈腋內可見簇生短柔毛;葉柄長可達2cm。質脆易碎。氣微,味淡。以枝嫩、葉完整、色帶紅者為佳。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3米。小枝近四棱形,後漸變為圓形,暗黑色。葉對生,紙質;葉柄長8-20毫米;托葉膜質,長4-6毫米,早落;葉片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8-20厘米,寬2.5-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除下面脈腋內有簇毛外,兩面均無毛,乾時暗紅色。聚傘花序常頂生;總花梗極短,近基部3分歧;花小,白色,有短梗;萼筒短,長約2毫米,裂片短三角形;花冠漏斗狀,花冠筒長約1.5毫米,冠內喉部有白毛,頂端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雄蕊5,花葯伸出;子房2室。核果近球形,長3-6毫米,熟時紅色,光滑;種子背面有縱溝。花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緣、溝谷疏林下及水邊。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乾水殺螆。”
2、《嶺南採藥錄》:“清熱去濕。熏洗痔瘡,煎涼茶多用之。”
附註
1、品種情況,茜草科植物九節木屬植物全世界約有1000種;中國有17種,1個變種。
2、藥用部位,山大刀根亦入藥,有驅風除濕,消腫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風濕痛,跌打損傷,瘡瘍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