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馬

山丹馬

山丹馬是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軍馬場。該馬是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鑑定命名。該馬頭中等大,頸稍斜,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遺傳性穩定。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品種形成,產地分布,體高體重,使用性能,馱力,速力,挽力,品種特性,榮譽,

外形特徵

山丹馬體質粗糙結實,體型長方,軀幹粗壯,頭大中小等,而耳小靈活,額寬;頸中等長較傾斜,背長寬平直。胸深寬。胸圍發育良好,有草腹,尻寬中長,偏短斜,四肢結實幹燥,後肢有輕度刀狀或外向,關節稍大,筋腱明顯,蹄質緊硬,毛色以騮、黑、栗毛為主,少有白章。
山丹馬山丹馬

品種形成

大馬營草原位於甘肅河西古“絲綢之路”上,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著名的產馬區之一。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這一帶建場養馬以來,歷代都在此地設有皇家馬營,持續不斷作為養馬基地,到隋代時曾養馬多達10萬餘匹。山丹馬場重建於1942年,基礎母馬為祁連山東段草原牧區自古存留下來的地方品種浩門馬,場裡繁育的浩門母馬,由於得到較好的放牧補飼管理,其平均體高為131. 27cm,略大於場外牧區母馬的平均體高(128.6 cm),其體尺外形和性能完全不同於蒙古馬。
1953-1962年引人頓河馬與本場的浩門母馬進行雜交,產生了大量一代雜種馬。為了培育適合軍用的以馱為主、馱挽或馱乘兼用的新類型馬,在1962年,山丹馬場邀請甘肅農業大學養馬學專家到場共同組成“山丹馬育科委員會”制定出育種計畫,在甘肅農業大學養馬專業人員協作下,開展正規育種工作。經過對各類馬匹的鑑定,發現雜種一代馬的體高、能力都有提高,體形改善,但二代雜種馬的各項指標不如一代雜種馬。為了提高馬的結實性、適應性和持久力,更好地適應山區馱用,從1963年開始,又用原有的地方品種公馬與雜種一代母馬回交,產生含頓河馬血液25%的混血馬。經實地測驗證明,混血馬可以達到育種的目的要求。從1972年起,主要採用非親緣同質選配的方法,進行橫交,建立育種核心群。經過10多年的橫交和自群繁育,達到了預期的育種目標。1984年宣告育成。

產地分布

山丹馬是在甘肅省山丹縣大馬營草原上培育成的新品種, 1984年7月在山丹馬場召開了品種鑑定會議通過驗收和命名。大馬營草原南屏祁連山,北界大黃山,為兩山之間的緩坡草灘,海拔2590~3200m,屬高寒半乾旱氣候,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0.2℃。從漢代至今,是良好的牧馬基地。牧草主要由禾本科和少量豆科牧草組成,畝產乾草50~150kg。低平處適宜開發農業,種植春小麥、大麥、青裸、燕麥、豌豆、油菜等。牧草遍野,雪溶成河,水質良好,適宜養馬和其他牲畜。

體高體重

(單位:厘米、千克)
山丹馬 成年馬山丹馬 成年馬
體高 體長 胸圍 管圍 體重
成年公馬 144.3 147.3 177.7 20.1 436.8
成年母馬 137.7 143.0 164.4 17.4 366.3

使用性能

馱力

1982年測定平均馱重101.7千克,在海拔2800—4200米山路坡路,爬山涉水,歷時5天,行程200千米,平均每天行走40千米。
山丹馬 速度很快山丹馬 速度很快

速力

1200米1分35秒,1600米2分13秒,3200米4分55秒7,5000米8分13秒8。善走對側步1000米成績為2分11秒。

挽力

平均單套車載重500千克以上,每小時行走15千米,用木爬犁測定最大挽力平均455千克,占體重的89.1%。挽單套膠軟車,載重636.5千克砂石路上行走,2000米平均需7分29秒。
山丹馬山丹馬

品種特性

山丹馬在群牧條件下培育具有適應性強,抗病力強和風土馴化能力強的特點,同時也保留了群牧馬易戀膘和掉膘的特點,母馬一般二歲性成熟,三歲可開始配種,年平均受胎率可達90%以上,繁殖成活率達85%以上。
山丹馬山丹馬

榮譽

1985年7月12日,“山丹馬”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10月8日榮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作為一個軍馬新品種。“山丹馬”被寫進《中國大百科全書》及多種養馬學專著。
山丹馬山丹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