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屏南平講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15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福建省屏南縣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文化背景,傳承價值,
歷史淵源
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於閩東民間的“馱故事”(也稱“肩頭棚”)表演藝術演變而成的,形成於清代初期,鼎盛於清鹹豐、同治年間;起源於福建屏南,流行於閩東北及福州等廣大地區。它用當地方言唱,平俗如講話,因而得此名。經調查發現,自清初以來,屏南全縣有一百一十五個村莊辦過平講戲。從屏南平講戲的班社發展情況來看,福建平講戲的發祥地就在屏南。
龍際平講班建於康熙年間,前身由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耿軍和屏南龍崗寨寨主張良瑞兄弟策劃反清復明時引進的“江湖班”逐漸衍成。明末平講戲名旦張志慎,二十歲從藝,三十歲成名,被後人稱為平講戲“一代宗師”,就是從龍際平講班出道的。
一九八四年,在屏南棠口鄉龍源村陸姓老藝人家裡,發現了清嘉慶年間該村龍源平講班遺留下來的兩箱戲裝,共三十一件,內有生、旦、淨、末等角色穿戴的衣裙、莽掛、帽盔等,刺繡精美,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所發現的數量最多、有明確年代記載的古戲裝。
“東山崗,平講班,台搭後門山,丈夫去做戲,婦女管田山,演過六月四,還有八月三。”當地傳統民間流傳的歌謠,可見屏南平講戲的盛極一時。在清光緒末年到民國初期,平講戲與儒林戲、江湖戲開始結合俗稱“三合響”,形成今日閩劇的雛形。
儒林戲、江湖戲已不復存在,僅音樂唱腔保留在閩劇里,而平講戲依然以獨立的形式在屏南存留。受各種因素制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平講戲基本停演。屏南開始開展平講戲藝術的搶救挖掘工作,又使平講戲煥發新的光芒。屏南平講戲已被中國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藝術特色
屏南平講戲唱腔源於閩東北的傳統民歌,由“柴牌”和“訴牌”組成,屬板腔體,“一人唱,眾人和”,一般為上下句結構反覆,平白如話,適於敘事、抒情、哭訴、哀求,唱腔旋律為五音階,羽調式為最多,徽、商次之。板式為一眼板,散板以“刀鞘板”敲節拍,多襯詞,有幫腔。江湖調由閩東北民歌糅合外來聲腔四平、徽調、亂彈、囉囉等衍變而成,適於大段敘述。傳統民間小調包括本地民歌和方言化的外來民歌,旋律優美動聽,多用於歌舞場面。其他雜曲由亂彈、梆子等外來戲的曲調組成,演唱時前台一人唱,後台眾人齊幫。唱詞每句中間都有二三處穿插“唉”音嘆詞,尾句三字多由後台演員幫腔。
文化背景
傳承價值
屏南平講戲歷經四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仍能在深山中遺存,其歷史、科學及文化價值體現於以下幾方面:
(一)對高腔研究的實證價值
平講戲是直接吸收四平腔藝術特色形成的高腔劇種、保存著原生態戲曲文化特質,其劇目、唱腔、表演諸方面都蘊藏古代戲 曲藝術形態的東西,特別是其唱腔音樂,伴唱和伴奏形式基本上保存高腔古貌。為今人研究高腔和四平腔提供可靠的實證。
(二)民間宗族戲曲的社會研究價值
屏南平講戲流傳四百餘年,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宗族社會的酬神謝恩的宗族戲曲演出的制度化有重大關係。平講戲班的形成,劇目的演出,都是族人對於維護宗族利益的一種文化行為,從宗族戲劇這一點上看,屏南平講戲對於我國民間戲曲與農村社會宗族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系。具有獨特的社會研究價值。
(三)民間戲曲發展之歷史價值
屏南平講戲雖然接受了部分明代四平腔的戲曲遺產,但是在平講戲的流行過程中。它根據當地社會的需求和觀眾的欣賞需求大量改編了傳統劇目,由此可觀平講戲的戲曲文化積澱並印證對於地方戲曲發展史的歷史研究價值。
(四)古代戲曲的審美觀賞價值
屏南平講戲保存了許多古代南戲的表演模式,並積累了一些歷代藝人的表演技藝,如《雙子會》、《贈寶帶》、《採桑》等劇目,都是歷經世代藝人打磨的精品,觀眾百看不厭,甚至耳熟能詳。平講戲這些劇目及其表演藝術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瑰寶,在經過整理和加工後,在今日戲曲舞台上仍然可以演出,它所具有的是古代戲曲流傳下來的極其寶貴的審美價值。
(五)文化交流和旅遊開發的文化價值
屏南平講戲,作為福建目前僅存的劇種,在國內外之文化交流中具有珍稀地方劇種的比較與對外交流價值。而在屏南及福建地方旅遊開發中,以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給遊客,既可以豐富旅遊文化的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也可以取悅觀眾。而平講戲可以在不破壞劇種原生態的情況下,對其中精品進行加工,使之成為旅遊文化中的品牌,為繁榮地方旅遊經濟事業服務,從而產生文化產業價值。
(一)對高腔研究的實證價值
平講戲是直接吸收四平腔藝術特色形成的高腔劇種、保存著原生態戲曲文化特質,其劇目、唱腔、表演諸方面都蘊藏古代戲 曲藝術形態的東西,特別是其唱腔音樂,伴唱和伴奏形式基本上保存高腔古貌。為今人研究高腔和四平腔提供可靠的實證。
(二)民間宗族戲曲的社會研究價值
屏南平講戲流傳四百餘年,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宗族社會的酬神謝恩的宗族戲曲演出的制度化有重大關係。平講戲班的形成,劇目的演出,都是族人對於維護宗族利益的一種文化行為,從宗族戲劇這一點上看,屏南平講戲對於我國民間戲曲與農村社會宗族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系。具有獨特的社會研究價值。
(三)民間戲曲發展之歷史價值
屏南平講戲雖然接受了部分明代四平腔的戲曲遺產,但是在平講戲的流行過程中。它根據當地社會的需求和觀眾的欣賞需求大量改編了傳統劇目,由此可觀平講戲的戲曲文化積澱並印證對於地方戲曲發展史的歷史研究價值。
(四)古代戲曲的審美觀賞價值
屏南平講戲保存了許多古代南戲的表演模式,並積累了一些歷代藝人的表演技藝,如《雙子會》、《贈寶帶》、《採桑》等劇目,都是歷經世代藝人打磨的精品,觀眾百看不厭,甚至耳熟能詳。平講戲這些劇目及其表演藝術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瑰寶,在經過整理和加工後,在今日戲曲舞台上仍然可以演出,它所具有的是古代戲曲流傳下來的極其寶貴的審美價值。
(五)文化交流和旅遊開發的文化價值
屏南平講戲,作為福建目前僅存的劇種,在國內外之文化交流中具有珍稀地方劇種的比較與對外交流價值。而在屏南及福建地方旅遊開發中,以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給遊客,既可以豐富旅遊文化的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也可以取悅觀眾。而平講戲可以在不破壞劇種原生態的情況下,對其中精品進行加工,使之成為旅遊文化中的品牌,為繁榮地方旅遊經濟事業服務,從而產生文化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