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獸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放置在房屋、宮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中國古建築上的跑獸最多有十個,分布在房屋兩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 、鬥牛、行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屋脊獸
- 古稱:蚩尾、鴟尾
- 別稱:鴟吻、蚩吻、鰲魚、龍吻
歷代名稱,蚩尾,祠尾,鴟吻,蚩吻與龍吻,鰲魚,正吻與大吻,排位象徵,代表意義,
歷代名稱
蚩尾
鴟尾最早的名稱應該是蚩尾。唐代蘇鶚寫的《蘇氏演義》中提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可見蚩尾是漢代人的稱呼。那為何“今人多作鴟字”呢?鴟,即鷂子,又名鷂鷹、老鷹、鳶鷹。《玉篇·鳥部》曰:“鴟,鳶屬。”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釋:“ 即鴟,鴟為 的籀文),俗稱鷂鷹。”不管怎么說,可以肯定的是鴟是一種鳥。
原來是因為正脊兩端的吻獸造型略如鴟的尾部,所以人們管它也叫鴟尾了。而且鴟、蚩音同,看來很是合適了。《晉書·五行志》中記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陳書·蕭摩訶傳》:“舊制三公黃閣聽事置鴟尾,後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並置鴟尾。”還記得《水滸》第九十八回“張清緣配瓊英,吳用計鳩鄔梨”中的一段嗎?“次日,瓊英尚記得飛石子的法,便向牆邊揀取雞卵般一塊圓石,不知高低,試向臥房脊上的鴟尾打去,正打個著,一聲響亮,把個鴟尾打的粉碎,亂紛紛拋下地來。”鴟尾這一名稱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記載,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可。所以直至今日鴟尾這一名稱還在被廣泛地套用。可以說鴟尾是正脊兩端吻獸最常用的名稱了,而早於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祠尾
值得注意的是,鴟尾還叫祠尾。北齊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書證》記載:“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看來祠尾這一名稱是古人不嚴謹考證,隨便訛謬的產物了。
鴟吻
後來,大概是到中唐之際,鴟尾又叫做了鴟吻。這一名稱的改變是其造型改變引起的。由原來鴟尾前端與正脊齊平變為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稱鴟吻。
唐代劉 的《隋唐嘉話》下:“王右軍(羲之)《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藁草……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舊唐書·玄宗紀上》:“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木髮屋,毀端門鴟吻。”
蚩吻與龍吻
由鴟吻緊接著就又引出了另外一個名稱,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獸張口吞脊的形象有關。明代李東陽寫的《懷麓堂集》後稿十二《記龍生九子》記載:“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為何在此這種神獸又變成龍的九子之一了呢?這是因為到了明代這種吻獸造型又有了很大變化,它逐步變成龍的形狀。所以人們又把它和龍生九子的傳說聯繫了起來。明清兩代這種龍形吻獸的造型日趨嚴整,故又有龍吻之稱。
鰲魚
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江南一些地區管這類吻獸叫做鰲魚。明代陸容寫的《菽園雜記》中有載:“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陸容,字文量,號式齊,太倉人。生於明英宗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卒於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進士。曾授南京主事,後遷兵部職方郎中,終居浙江參政。由此可見陸容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坐官升遷也均在江南。而他的這部《菽園雜記》中記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這之中才有了鰲魚的稱呼。那么為什麼江南一些地區要這么叫呢?還是先從鰲這種動物說起吧。《玉篇·魚部》:“鰲,魚名。”唐代王維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有:“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由此可見鰲是傳說中的海中大龜或大鱉。江南地區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築上的這類吻獸與海中神獸聯繫起來。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鰲魚這一稱呼是否僅是江南地區的專利?江南地區如此稱呼是否另有原因?這些疑問還需進一步考證。
正吻與大吻
另外,明清時期對鴟尾還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這種吻獸位於正脊兩端,故稱正吻。明清兩代,用於紫禁城建築上的這類吻獸個頭都不小,故稱大吻。這些叫法都是俗稱,簡單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關於鴟尾名稱的說法過於複雜,這些名稱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肯定有相當多的訛謬(祠尾之說就是一例)。其實這名稱怎么叫指的都是正脊兩端的獸飾部件。當然,也不能作無名氏。所以比較普遍、比較廣泛、比較被人認可的鴟尾、鴟吻這些名稱便沿用至今了。
排位象徵
第一位:龍,象徵天子。
第二位: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裡放鳳,說明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第三位:獅子,代表勇猛、威嚴。
第四位:天馬,我國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海馬,也是吉祥的化身。
第七位: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第八位: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第十位: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於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國建築,最多的也只有九個小獸,所以一種說法說這行什完全是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創造出來的神獸——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
代表意義
中國的古建築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稱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種人造的獸,合稱“五脊六獸。
據中國古書記載:正脊兩端的獸叫“龍吻”,垂脊上的五條獸分別是:狻猊、鬥牛、獬豸、鳳、押魚。
這五條獸合稱為“螭吻”。對螭吻,古書解釋說:“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也“。
中國古代先民稱五脊上的六獸為神獸,並頂禮膜拜,說這六獸可以“護脊消災”,是鎮脊神獸。最前面的叫仙人騎鳳。
騎著鳳凰的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據說這位仙人是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
走投無路”的說法,說東周列國時的齊閔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
路,危急之中一隻鳳凰飛到眼前,齊閔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
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頂端安置
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凶化吉的意思。
在小仙人之後,坐姿排列著一隊小動物,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
等單數。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用到了十個,除了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外,
大概也意味著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築物上小動物的數目不等。
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拿故宮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無二;皇帝居住和處
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用九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用七個;妃嬪
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
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生有九子,都不像龍,各有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