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狀核

尾狀核

尾狀核:尾狀核系紋狀體的一部分。呈馬蹄鐵形,伴隨側腦室全長。尾狀核前部膨大,叫尾狀核頭,背面突向側腦室前角,腹面鄰接前穿質。尾狀核中部稍細,叫尾狀核體,沿丘腦的背外側緣伸延,2者間以終紋為界。到丘腦後端,尾狀核更細,叫尾狀核尾。它向腹側折曲,在側腦室下角的頂上前行,連線杏仁核。此核是錐體外系組成部分。尾狀核如受損害,可出現肌肉緊張力減低,運動過多過快(舞蹈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尾狀核
  • 外文名:caudate nucleus
一、概述:,二、解剖結構:,三、與尾狀核相關的疾病:,

一、概述:

1、豆狀核:
豆狀核系紋狀體的一部分。豆狀核完全包藏在半球髓質中。此核的前下方與尾狀核頭相連,其餘部分,借內囊與尾狀核和丘腦相分隔。豆狀核在額狀切面上呈三角形,核內有兩個白質垂直板將它分成3部分:外側部最大叫殼,其餘兩部叫蒼白球。豆狀核是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蒼白球如受損害,可出現肌肉緊張力升高,震顫、運動遲緩困難,面部表情呆板變化少;殼受到損害症狀同尾狀核。

二、解剖結構:

1、尾狀核:
尾狀核屬於基底核,是一弓形棒狀的灰質團塊,全部依附於側腦室近旁。其前端肥大,稱尾狀核頭,突入側腦室的前角內,構成前角的外側壁;頭的前部與前穿質相連。其腹外側部與豆狀核相連。從尾狀核頭向後逐漸變細,形成尾狀核尾。其尾沿丘腦背外側緣向後,繼而彎向下,再沿側腦室下角頂壁向前,到達下角前端止於杏仁核。
尾狀核和豆狀核的殼核結構相同,主要由梭形或圓形小神經細胞組成,其中散有一些多極大神經細胞。它們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晚,稱為新紋狀體。蒼白球內含有髓纖維較多,其神經細胞也較大。在種系發生上出現,故稱為舊紋狀體。
2、豆狀核:
豆狀核屬於基底核,位於腦島的深部、丘腦的外側。其形狀似雙凸透鏡,外側面較平,同屏狀核之間只隔以外囊。其前端腹側與前穿質相連。其內側面與內囊相連。在水平斷面上,可見到豆狀核呈尖向內側的楔形,並被內側、外側髓板分隔為三層:最外側的一層呈赤褐色,稱為殼核,殼核與尾狀核頭之間有灰質索相連;內側兩層顏色較淺,稱其為蒼白球。蒼白球又被內側髓板分為內側和外側兩部分。在蒼白球和豆狀核袢的腹側有細胞團塊,稱無名質(又叫基底核),位於視束的背側,在前連合下方伸向嘴側。無名質是由大多極細胞組成的,細胞內含有黃色脂色素,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無名質的散在細胞也分散到內、外髓板里。

三、與尾狀核相關的疾病:

尾狀核頭出血:
概述:
尾狀核頭部出血的病因,以高血壓為常見,其次是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尾狀核位於側腦室旁,頭部突入側腦室形成其外壁,體部臨近腦室體,與側腦室連線面積較大,故出血易破入腦室內。尾狀核頭出血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對側中樞性面舌癱,輕度頸強,一般肢體癱瘓不重或肢體正常。有無肢體癱瘓取決於血腫的大小和血腫擴展的方向。如果出血量小,血腫局限於尾狀核頭部,可能只出現出血灶對側肢體無力;如果血腫向內側擴展,血液破入腦室系統壓迫腦幹可出現四肢癱;如果血腫向外擴展,則壓迫內囊,可出現出血灶對側肢體癱瘓及偏身感覺障礙。
尾狀核頭出血分為4型:(1)單純型:出血量少,血液只局限於尾狀核頭部,症狀輕,體徵不明顯,預後好;(2)向內擴展型:最多見,尾狀核頭內側為充滿腦脊液的側腦室,室內壓力較低,室壁較薄弱,易破裂,使血液進入腦室,如積血量不多,一般預後良好。(3)向外擴展型:少見,血腫向外擴展壓迫內囊,常表現為“三偏征”;(4)混合型:少見,出血量大,血腫向外側擴展,血液破入腦室並壓迫內囊,預後不良。
尾狀核頭出血臨床上較為少見,一般出血量不大,症狀輕微。若出血破入側腦室前角,則可出現腦膜刺激征,這時需要與原發性腦室出血相鑑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