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棘魨(Amanses scopas Cuvier,1829)是單角魨科尾棘魨屬昆蟲,分布在台灣沿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尾棘魨
- 界:動物界
- 目:魨形目
- 科:單角魨科
- 屬:尾棘魨屬
- 拉丁名:Amanses scopas
- 命名者及年代:Cuvier,1829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背鰭Ⅱ,26~29;臀鰭22~25;胸鰭12~13;尾鰭1+10+1。
體長為體高1.4~1.6倍,為頭長3.5~3.7倍。頭長為吻長1.2~1.3倍,為眼徑3.8~4.0倍。
體側扁而高,長菱形。尾柄短而高,尾柄高為尾柄長2.2~2.3倍。頭高,側視近三角形。吻中長,背緣與腹緣的輪廓近乎平直,背、腹緣的夾角約90。左右。眼中大,位較高。口小,前位。上下頜齒楔狀,上頜齒2行,外行每側3枚,內行每側2枚;下頜齒單行,每側3枚。唇較厚。鰓孔中大,側中位,大部分在體中線之上,鰓孔位於眼後部下方。
體被較粗糙的大鱗,基板上有許多排列緊密的小棘,棘尖較鈍。尾柄部鱗片上的小棘甚發達。雄魚在體後部、第二背鰭和臀鰭基底間有5~6枚成叢的粗長硬棘,棘尖指向後方;雌魚無此粗長棘,但在同一部位有一叢緻密的刷狀細剛毛。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粗長,位於眼中央的上方或稍前方,鰭棘長約等於吻長,鰭棘前上方及後側緣具一些小棘;第二鰭棘退化,緊貼在第一鰭棘後方,常隱於皮下,第一背鰭後的背溝較深。第二背鰭延長,始於肛門上方。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第四、五鰭條下方,臀鰭基底長小於第二背鰭基底長。胸鰭短圓形,位稍低,居於體中線下方。腹鰭合為一鰭棘,由3對特化鱗組成,位於腰帶骨後方,不能活動。尾鰭圓形。
體深棕色,體側自鰓孔後方到硬棘叢間有約12條深色橫帶。尾鰭深棕色,其餘各鰭淺色。
尾棘魨是熱帶暖水性魚類,體長可達170 mm左右。
生活習性
生境: 熱帶暖水性魚類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台灣沿海
國外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區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Histoi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