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壁村

尹壁村屬山西省洪洞縣蘇堡鎮,在澗河南岸,人口3000左右,分為東尹壁、西尹壁、中尹壁、南尹壁四個緊鄰的村落,歷史上就是尉、師、趙、李四大姓的祖居地。位於蘇堡鎮西南部,相距2.5公里,屬丘陵地區。東接原上,西臨安樂村,北靠蘇堡。現有1700口人,耕地面積2677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尹壁村
  • 地理位置:山西省洪洞縣
  • 人口:5000左右
  • 耕地面積:2677畝
概述,村名由來,東尹壁村,中尹壁村,洪洞道情,簡要介紹,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概述

尹壁村屬山西省洪洞縣蘇堡鎮,在澗河南岸,人口3000左右,分為東、西、中、南四個緊鄰的村落,歷史上就是尉、師、趙、李四大姓的祖居地。

村名由來

該村歷史較早,據說建於春秋時期,相傳原名東師村(因師姓較多),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這裡叫“東明神”,就有廟。清朝康熙年間,澗河發水淹沒良田,村人築壩防水,把水引開逼其改道,遂改名“引逼村”。後來,尹姓人多勢眾,掌了村權,改為尹壁。解放後,因村大,分為四個村,即東、西、南、中尹壁。

東尹壁村

東尹壁村,位於蘇堡鎮西南部,相距2.5公里,屬丘陵地區。東接原上,西臨中尹壁,南面是南尹壁,北靠蘇堡。現有1700口人,耕地面積2677畝。

中尹壁村

中尹壁村,以師、趙兩大姓為主,其餘各姓的人大多是災荒年月流浪至此的外地人,以幫人打窯洞、收莊稼為生,逐漸落戶居留下來,河南、山東人居多。師姓者,又分為四支,南邊溝里的一支輩分最長,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我就稱呼爺爺,可想而知,他們的輩分之高。我們北邊有三個支脈,我的祖上算一個,師永剛的祖上算一個,還有一個支脈不見家譜。師姓者,師曠之後是也。就在離我們村十幾里地的師村就是我們這位祖師的老家。史上以擅官樂著稱,近代以來則以教書育人為本業。

洪洞道情

簡要介紹

洪洞道情,原稱“道腔”,流行於洪洞一帶。1961年田漢來晉觀看傳統節目《郭巨埋兒》演出,指出“道腔”二字不確切,建議改為“道情”,遂更名。
洪洞道情與其他道情同屬一源。原為民間長期流傳的說唱藝術,以後在薄州梆子的影響下,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逐漸形成戲曲形式。

歷史沿革

清鹹豐年間,尹壁村道士尉廣甲集結藝人成立第一個職業班社,以戲曲形式將《龍虎山》 、 《郭巨埋兒》 、 《三世修》等5個本戲和《小姑賢》 、 《打灶君》 、《桂香研磨》等小戲搬上舞台,後因戲箱被盜,戲班解體。
清宣統年間,道情興盛,西尹壁村師秉(左魚右炎)二次組織道情戲班,排演《龍虎山》、《郭巨埋兒》、《三英卷》、《判雙釘》等14個本戲,有“新戲箱,強人馬,本戲摺子沒麻雜;韻調好,把式真,夏安台口到寒冬”之譽。足跡遠至河南,陝西部分地區,極一時之盛。
民國12年(1923),曹生村程元奎和南秦村杜丁兒組織興盛班,活動達6年,劇目豐富,且吸收蒲劇蹺工、扇子功、裙子功等技藝,頗具特色。
1950年,南秦、曹生、馮張、堤村、師村等村相繼成立業餘道情班,編演《反搶糧》、《送夫參軍》、《新編小姑賢》等新劇。
1960年,洪洞縣青年道情劇團成立,招收40名學員,經半年排練,於8月1日登台演出。該團先後改編排演《二度梅》等傳統劇目及《白毛女》、《血淚仇》、《紅色娘子軍》等14個現代戲,挖掘整理《石花景》、《賣華山》、《掛神子》、《拐銀匠》等劇目,並以《彩禮》參加全省現代戲匯演。湧現出賈健平、賈金平、陳北香、張香蘭、陳白蛋、郝國英等好演員。
1970年,青年道情劇團解散。1980年恢復。

地圖信息

地址:臨汾市洪洞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