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墓地

尚德墓地

陝西省楊凌區柔谷鄉東周秦漢時期中小型墓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尚德墓地
  • 出土地點:陝西省楊凌區柔谷鄉
  • 所屬年代:東周、秦漢
背景,挖掘過程,文物價值,

背景

2010年6月,為配合“西安寶雞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建設,我院聯合楊凌區寶雞市等相關單位組成考古隊,對沿線所涉9處遺址(或墓地)實施了搶救性發掘工作。其中,重點發掘了楊凌區柔谷鄉的尚德墓地。本次發掘採取鑽探式和探方式兩種方法,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取得了豐碩成果。
立項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項目名稱:西安至寶雞高速鐵路客運專線
工作時間:2010年6月~12月
項目負責:種建榮
參加人員:嚴靜、張艷

挖掘過程

主要收穫有三項:
其一,共發掘墓葬300餘座,除個別唐墓外,其餘均為東周、秦漢時期的中小型墓。形制分為豎穴墓、豎穴直線洞室墓、斜坡墓道洞室墓三類,以前兩類為主。葬式包括曲肢葬和直肢葬兩類,後者占大多數。多數有木質葬具,或單棺、或一棺一槨,另見1例瓮棺葬。出土陶、銅、鐵、石、骨等不同質地隨葬品1000餘件(組)。所獲陶器最為豐富,既多見一般的日用生活陶器,也有不少精美的彩繪陶禮器,種類有鼎、壺、鍑、坊、鬲、釜、罐、缶、盆、甑、灶、熏爐等,鬲僅見1例。陶禮器墓多伴出日用陶器,但多數日用陶器墓,未隨葬陶禮器。日用陶器的常見組合有罐釜、罐釜盆甑、罐釜盆、釜盆甑、罐盆甑灶等。鐵器以釜、燈較多,銅器有銅鍪、銅鏡、帶鉤、銅鈴、銅璜及銅錢等。另有3枚質地不同的印章、2件青釉陶器、1件塑衣仕女俑、2件陶狗、1件陶魚。
根據層位關係及隨葬品特徵與組合判斷,僅出土陶鬲的2010SDM189年代可早到兩周之際,個別墓可晚到東漢時期,絕大多數墓葬年代集中在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從墓葬規格看,墓主人的身份多為一般平民。墓地內罕見同時期的居址遺存。由此可知,戰國秦漢時期實為一處平民專用墓地,墓地範圍大,墓葬密度高。不同時期墓葬間打破關係的現象較為普遍,同時期亦偶有打破現象,或反映了社會變遷,土地易主的歷史真相。
其二,尤需提及的是,在探方發掘區內,發現了多道封閉或半封閉的圍溝,或縱橫交錯相連,或互有打破關係。各圍溝長度不盡相同同,所圍範圍也大小有別,寬度一般在0.3-1米多之間,深亦不過1米左右。溝內填土純淨,少見包含物,就其堆積趨勢判斷,應系較長時間的自然形成,而非人為填埋所致。在圍溝的中間,一般存在1、2座墓葬,與圍溝的開口層位相同。另外,在鐵路開挖基槽東西斷面及鑽探式發掘墓葬的擴方區域,亦常見此類壕溝跡象,周鄰亦有與之開口層位相同的墓葬。綜合分析,初步判斷這些圍溝應為其所圍墓葬的圍墓溝。若此,這當是繼山西侯馬喬村、河南三門峽發現秦墓圍墓溝之後,在關中地區首次發現此類中小型秦墓葬的塋界方式,為探討秦墓此類葬俗的淵源提供了新資料。
其三,發現了6座燒制陶器和3座燒制磚瓦的陶窯,清理了前者5座,後者2座及附近灰坑30餘座。其中,制陶窯集中分布,位於尚德與石家村之間的墓地中部,陶窯結構基本相同,窯室均呈圓形,窯床平坦無火眼,火塘置於窯室前下方,有固定的窯頂,窯後有煙囪,屬典型的半倒焰窯。窯內堆積及附近灰坑包含有陶器殘次品、廢品及大量的紅燒土塊。依層位關係與出土陶器特徵判斷,這些陶窯及灰坑年代為春秋早期。3座磚瓦窯,亦屬半倒焰窯,但窯室呈方形,體積大,後壁一般有三道煙囪。陶窯及操作坑內出土大量的布紋瓦及漢磚,據此判斷其年代為西漢時期。由此表明,春秋早期這裡乃聚落一處制陶作坊區,戰國中晚期轉化為墓地,西漢時期部分區域又轉換為磚瓦作坊。
尚德遺址漢代陶窯尚德遺址漢代陶窯

文物價值

通過此次發掘,對尚德墓地德形成過程、布局結構及不同時期功能性質轉換分析,為釐清不同時期聚落的內部結構、判斷聚落性質提供了有力的依據,進而將推動相關歷史與社會組織結構問題的深入探討。尚德墓地東南緊鄰之法禧村周圍,以往發現有大量的戰國秦漢時期居址遺存,歷來被認為戰國秦漢的斄城所在地,亦與文獻記載斄城地望不悖。惜其結構不清,性質難斷。該墓地自戰國晚期短時期內形成如此大的規模,當屬移民及其後裔葬地,而東漢墓葬僅有零星發現,恰與秦孝公始置斄城,西漢沿襲,東漢斄縣併入眉縣的歷史背景相吻合。從空間格局看,亦與秦鹹陽墓地位於城外的西、北部特點相類。由此,或為尋找確認秦漢斄城具體位置,研究其規劃與布局結構等問題提供重要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