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高25-100厘米。根狀莖直立,高可達10厘米,連同殘存的葉柄基部直徑可達3厘米。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植物名錄,
形態特徵
植株高25-100厘米。根狀莖直立,高可達10厘米,連同殘存的葉柄基部直徑可達3厘米;頂端及葉柄基部密被棕色或深棕色、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8毫米、寬達3毫米、全緣的厚膜質鱗片。葉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有溝槽,長5-40厘米,基部直徑1-2毫米,向上疏被少數與基部相同的鱗片及較多漸縮小、披針形或長鑽形、大多伏貼、邊緣有疏長齒的棕色或深棕色膜質鱗片;葉片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不縮狹或略縮狹,長18-65厘米,寬2.5-12厘米,一回羽狀;羽片25-45對,無柄,互生或僅對生,平展,下部的間距較大,有時略斜向下,上部的接近,鐮刀狀披針形,長1-6厘米,中部寬3-10毫米,頂端漸尖,常有短芒刺,兩側顯著不對稱,基部上側有三角形耳狀凸起,其外側平截或略向外凸起呈弧形,與葉軸平行,基部下側狹楔形,通直或略向內彎,基部以上的兩側邊緣有鋸齒,齒端通常或多或少向內彎並有或長或短的芒刺;葉脈羽狀,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或明顯,側脈在中脈上側的自下而上羽狀、二叉狀至單一,中脈下側的單一或二叉狀。葉紙質或薄紙質,乾後綠色或灰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溝槽,下面疏被棕色或深棕色、披針形、線形或長鑽形、邊緣有疏齒、常伏貼的膜質小鱗片;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淺棕色或棕色、狹披針形的細小鱗片及短節毛。孢子囊群較小,生於較短的小脈頂端,在羽片主脈兩側各有1行,中生或僅中生,通常主脈下側的下部小脈不育;圓盾形的囊群蓋小,深棕色,近全緣,早落。孢子赤道面觀豆形,極面觀長橢圓形,周壁具褶皺,常聯結成網狀。![尖齒耳蕨 尖齒耳蕨](/img/c/39b/gMwITN5AzN2U2MmdzNxI2YwMDZygDZkZWYjVTOmFTNyUGNwMTYwYT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尖齒耳蕨 尖齒耳蕨](/img/c/39b/gMwITN5AzN2U2MmdzNxI2YwMDZygDZkZWYjVTOmFTNyUGNwMTYwYT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尖齒耳蕨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24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下,多見於陰濕的石灰岩山谷。
分布範圍
產於浙江、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東南部,越南北部也有。
主要價值
【藥 材 名】尖齒耳蕨
【別 名】台東耳蕨,岩山雞
【名稱考證】台東耳蕨(《台灣植物志》)、岩山雞(《四川雷波》)
【科目來源】鱗毛蕨科植物
【藥用部位】尖齒耳蕨的根莖。
【性味歸經】甘,溫。入胃經。
【功效主治】調中止痛。用於脾胃虛寒的脘腹冷痛、食少不運。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
【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古籍考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參考出處】《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