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葉木樨欖

尖葉木樨欖

尖葉木犀欖(木犀科木犀欖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無毛,密被細小鱗片。從扦插到長成1m球形需3年時間。主要分布於雲南及四川西部,生於海拔600~2800m山林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葉木犀欖
  • 拉丁學名:Olea europaea L. spp.cuspidata (Wall.) Ciferri
  • 別稱:銹鱗木犀欖
  • :植物界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捩花目
  • 亞目:木犀亞目
  • :木犀科
  • 亞科:木犀亞科
  • :木犀欖族
  • :木犀欖屬
  • :尖葉木犀欖
  • 分布區域:雲南和四川;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爾及非洲等地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品種來源,用途,苗木培育,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嫩枝具縱槽,密被銹色鱗片。單葉對生,葉柄長3~5mm,被銹色鱗片;葉片革質,狹披針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10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長凸尖頭,基部漸窄,葉緣稍反卷,兩面無毛或在上面中脈被微毛,下面密被銹色鱗片。,圓錐花序腋生;花序梗具棱,稍被銹色鱗片;苞片線形或鱗片狀,長約1mm;花梗長0~1mm;花白色,兩性;花萼小,杯狀,齒裂;花冠長2.5~3.5mm,花冠管與花萼近等長,裂片橢圓形;花絲極短,花葯長橢圓形,內藏,稍短於花冠裂片;子房近圓形,花柱短,與花冠管近等長,柱頭頭狀。果寬橢圓形或近球形,長7~9mm,徑4~6mm,成熟時呈暗褐色。花期4~8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尖葉木樨欖起源於南亞古地中海區域,為古地中海植物區系的殘存種類。分布於印度、中國、克什米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在我國主要分布雲南、四川、西藏,分布緯度為北緯24°27'~31°1',海拔600~2300m。分布範圍廣,海拔高差大。在雲南一般分布海拔較低,多在600~1600m之間,年平均溫度18~23℃,年降雨量700~1000mm;在四川分布海拔較高,多在1600~2300m之間,年平均氣溫12~17℃,年降雨量800~1000mm,在西藏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分布海拔1800m左右。整個分布區的年日照時數為1600~2500小時。
尖葉木樨欖分布地區的土壤多為酸|生和微酸性的山地紅壤,pH5.5~6.8,也有7.2的褐色土。其質地多為結構較緊實的黏土和粉黏土,也有結構較為疏鬆的壤土,在一些地區,土壤中石礫含量很高。總的來說,土壤類型多樣。
尖葉木樨欖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多限於河谷地區。在雲南海拔1000m以上地區,常成小片生長於村落附近或岩石裸露的石灰岩山地。
尖葉木樨欖

分布

中國雲南。主要分布於雲南及四川西部,生於海拔600~2800m山林中;印度也有分布。

品種來源

中國雲南。2011年5月隴南市油橄欖研究所鄧煜從雲南海口林場引入2株,定植於隴南市油橄欖研究所大堡油橄欖品種園。

用途

可栽作園林綠化樹種,可修剪成多種造型,在庭園中孤植、列植、叢植均可。也可作嫁接油橄欖的砧木。根、葉可入藥。

苗木培育

苗木培育以種子繁殖為主,亞熱帶地區播種期一般以春播為宜,熱帶地區冬春均可播,夏季氣溫高,種子播後會重新休眠,發芽率極低,不宜播種。種子播前用冷水或50℃溫水浸泡6~7天,每天換水一次,待種子充分吸水後再播;也可用河沙催芽10~15天后播。採用條播或撒播,也可根據需要點播於容器內,播後覆土約3cm,再用松針或稻草覆蓋,澆足水,以後視情況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也可進行扦插育苗。但扦插苗側枝萌發力弱,難修剪成形,不宜提倡。

病蟲害防治

從目前人工引種栽培的情況看,尖葉木樨欖尚未發現危害性病害發生。常見的蟲害主要有以下兩種:
1、金龜子:在幼苗幼樹期,金龜子(蠐螬)幼蟲會啃食尖葉木樨欖根部造成立枯死亡,如發現用3—5克呋喃丹施根莖周圍即可防治。
2、黑介殼蟲:這是一種分布廣泛,危害性廣的害蟲,在多數樹木上都有蟲源存在,危害嚴重能造成植株生長勢衰弱,發育不良,並常常引起煤煙病的發生,影響植株光合作用。黑介殼蟲主要是危害尖葉木樨欖的莖幹和枝條,如發現,用40%樂果乳液或甲胺膦液噴灑(重點噴乾、枝)即可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