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舌苣苔(Rhynchoglossum obliquum Blume)是苦苣苔科、尖舌苣苔屬一年生草本。莖高可達4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葉互生;葉片草質,狹卵形,頂端漸尖,邊緣全緣,葉柄無毛。頂生花序有多數花;苞片線形,無毛,常帶藍色;花萼帶藍色,裂片三角形,下唇橢圓形,雄蕊位於前方,無毛,花絲著生於花冠基部,線形,子房卵球形,柱頭球形。蒴果橢圓球形,種子長橢圓球形,7-10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台灣和廣西;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500-2200米的山地林中或陡崖陰處。
尖舌苣苔的根可入藥,在中國民間當地常用作治療甲狀腺腫大的草藥,是植物學家做系統進化方面的研究物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中國植物志》第69卷(1990)574-575頁全唇尖舌苣苔(Rhynchoglossum obliquum var. hologlossum (Hayata) W. T. Wang)為該種的變種,2020年植物智將全唇尖舌苣苔變種更名為尖舌苣苔,將全唇尖舌苣苔變種為尖舌苣苔變種的俗名,Rhynchoglossum obliquum var. parviflorum C. B. Clarke變種及Rhynchoglossum obliquum f. coeruleum Kuntze和Rhynchoglossum obliquum f. albiflorum Kuntze變型更名為尖舌苣苔。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高18-40厘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分枝或不分枝。葉互生;葉片草質,狹卵形,長4-12厘米,寬2-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極斜,一側近楔形,另一側近耳形,邊緣全緣,上面在邊緣之內疏被短伏毛,下面無毛,側脈在狹側5-8條,在寬側8-13條;葉柄長0.5-1.5厘米,無毛。
一般花序長3-12厘米,花序頂生,可以很長,亦可以很短,長達25厘米的花序(中國廣西靖西),中國雲南那坡縣城生長的花序上僅有2朵小花。花朵一般為很純淨的藍色,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色調變化,從藍白色到碧藍色過渡。一般花序有多數花;花序軸上部以及花梗被極短的伏毛;苞片線形,長2.5-3毫米,無毛,常帶藍色;花梗長1-3毫米。花萼帶藍色,長約5.5毫米,5淺裂,只裂片邊緣被短柔毛,其他部分無毛,筒長3.5毫米,裂片三角形,長約2毫米。花冠藍紫色,長約10毫米,只在內面口部突起處有短毛,其他部分無毛,花冠下唇不分裂。;筒長約5毫米,口部直徑1.5-2毫米;上唇長約2毫米,裂片寬卵形或半圓形,下唇長5毫米,橢圓形,3淺裂。雄蕊2,位於前方,無毛,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5毫米處,線形,長約2毫米,花葯長1毫米,2室近平行;退化雄蕊2,位於後方,著生於距花冠基部3毫米處,長約0.8毫米。雌蕊長約6.5毫米,無毛,子房卵球形,花柱長約4毫米,柱頭球形。蒴果橢圓球形,長約4毫米。種子長橢圓球形,長約0.3毫米。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部(貢山)和南部(屏邊)、四川西南部(鹽邊)、貴州(冊亨)及西南部(興義)、廣西西部(靖西、大新、那坡、環江等)及台灣;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在雲南西南部生長在海拔可達2300米,在雲南中部景東至蒙化一帶生長在海拔1700-1900米,在西北部、南部、東南部生長在海拔1350-1600米,在四川鹽邊地區生長在海拔2000米,在廣西西部生長在海拔500-730米的地林中或山地林邊、陡崖陰處、石山洞中、石崖陰處,在自然界中,主要分布在林下路旁和水邊等光線較弱、空氣濕度及土壤濕度較高的地方。在這些地方生長的植株個體都比較大,較柔弱。在中國廣西那坡縣城發現的植株主要生長在石灰岩壁上,光線強、空氣濕度小、土壤乾燥,因此喜濕怕曬喜鈣是尖舌苣苔特性。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