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與設計

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與設計是中央民族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與設計
  • 建設院校: 中央民族大學
  • 課程負責人: 金青龍
  • 授課教師:楊波、李錦芳、祖農●納司爾丁、田靜
課程性質,教學目標,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現階段,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使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使用自己的語言,許多還兼用漢語。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系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不包括轉用或者兼用漢語的情況)。面對數量眾多、語言使用情況複雜、語言生活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語言現實,從國家層面來說,全面認識和掌握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資源,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多樣性是一項極為緊迫的工作。
本實驗適應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教學與科研的現狀,以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人才為目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學科融合、創新實踐”的實驗教學理念,按照“虛實結合、以虛補實”的原則,創設開展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的虛擬仿真實驗。針對授課對象主要是不同民族和母語背景(含零基礎)的學習者,實驗教學內容緊靠本科生《語言學概論》、《語言調查》以及研究生《民族語專題》等課程的語言田野調查的過程和設計。教學語言為漢語和少數民族語,實驗內容主要表現為國際音標聽-寫實踐與訓練。本實驗能有效解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實地調查成本過高、調查過程無具象表達和傳授等教學難點,擴展人類感知器官的局限性,跨越時空,在虛擬現實中獲得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目標

本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總體原則是: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現場教學與虛擬仿真相結合,總體目標是“能實不虛、以虛補實、創新實踐”。在語言研究過程中,語言知識體系的搭建和田野調查能力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務和基礎階段,《語言學概論》 和《語言調查》等傳統課程更加凸顯其重要意義,是夯實學科基礎、培養後備人才的核心課程。有鑒於此,本實驗項目重點服務於本學科開設的《語言學概論》、《語言調查》 、《民族語專題》 等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同時其他語言類課程亦可按需求使用本實驗。具體實驗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線下課堂,了解掌握語言學基礎知識,如語言學科的各種概念、研究理論、語言調查方法等,以及語言研究工作的核心任務一一國際音標發音和書寫。以上教學內容堅持“能實不虛”的原則,即不動搖線下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它是搭建學科基本知識體系的傳統陣地,而虛擬實驗能將以前無法有效做到的語言學習和調查實踐的教學活動搬進課堂,具有節省實驗(調查)成本、提高培養效率、增加實操經驗等優勢。
(2)要求具備一定的傳統語音學的研究能力。開展語言研究和田野調查工作必須要具各“耳聽手記”的能力,這對語言研究者辨音和記音的語音學“基本功”提出了較高要求。即憑藉人耳聽辨語音,用音標符號記錄語音,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分析和歸納所研究語言的聲、韻、調的音位系統和組合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虛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整合不同少數民族語種的基礎民族語類課程在傳統課堂的理論教學和語音訓練的豐富資源,提煉各單元的教學重點,建構起完整的識記、理解、套用知識體系,在分層次、分階段的針對性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並運用所學知識,促進各語音單元線上實驗訓練和線下語音教學的有機結合。
(2)理論、技能學習與調查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熟練掌握語言調查的方法與技能。學會聽辨不同語言使用者在各語言中有代表性的及較難辨析的字、詞及簡單句子的發音;學會整理漢語方言、民族語音系;能較完整地調查、整理一種民族語言概況,為今後獨立從事語言調查及語言學習奠定基礎。
(3) 全程跟蹤學生實驗過程,運用大數據技術,記錄和反饋學習成效,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
(三)惰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拓展教學實踐平台,豐富線下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2)通過模擬展現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全國各民族地區絢麗多彩的語言文化世界和人文情景,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語言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其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潤物細無聲地達到維護祖國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程思政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