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褐斑病

小麥褐斑病

病原 Ascochyta graminicola Sacc.稱禾生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埋生至半埋生,直徑118—224μm,壁膜質。分生孢子圓筒形至橢圓形,雙胞無色,隔膜處稍縊縮,大小17—28×3—6(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生長茂密,天氣潮濕或田間濕度大易發病,基部接近地面葉片發病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禾生殼二孢
  • 拉丁學名:pyrenphora. tritici-repentis
  • :真菌界
  • :半知菌亞門
  • 危害作物:小麥
  • 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下部葉片。初生圓形至橢圓形褪綠病斑,後變紫褐色,無輪紋,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該病中國西北麥區發生較多。
小麥褐斑病小麥褐斑病
主要有褪綠和壞死兩種症狀,分為8個小種,由三種毒素ToxA, ToxB和ToxC引起。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器球形,埋生至半埋生,直徑118~224um,壁膜質。分生孢子圓筒形至橢圓形,雙胞無色,隔膜處稍縊縮,大小17~28×3~6(um)。

傳播途徑

病菌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發病條件

植株生長茂密,天氣潮濕或田間濕度大易發病,基部接近地面葉片發病重。
易發生在降雨少的西北部

防治方法

(1)發病重地區避免在低洼處種植小麥
(2)合理密植。
(3)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可減輕發病。
(1)輪作
(2)使用殺真菌劑
(3)使用栽培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