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鱗溝蝦虎魚

小鱗溝蝦虎魚

小鱗溝蝦虎魚(Oxyurichthys microlepis (Bleeker,1849))是蝦虎魚科溝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鱗溝蝦虎魚
  • 拉丁學名:Oxyurichthys microlepis (Bleeker,184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鱸形目
  • 亞目:蝦虎魚亞目 
  • :蝦虎魚科
  • 亞科:蝦虎魚亞科 
  • :溝蝦虎魚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28尾;體長53.5~122mm。采自福建:晉江,東山。廣東:澄海,東里。海南:海口,萬寧,文昌,三亞。
背鰭VI, I-13;臀鰭I-12~13;胸鰭20~22;腹鰭I-5;尾鰭16~17。縱列鱗48~52;橫列鱗14~16;背鰭前鱗0。鰓耙1+5-6。
體長為體高的5.3~5.7倍,為頭長的4.1~4.5倍。頭長為吻長的3.1~3.8倍,為眼徑的3.7~4.3倍,為眼間隔的6.0~9.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1.2倍。
體延長,側扁;背緣和腹緣幾乎平直;尾柄較高。頭中大,圓鈍。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A', B, C, D, F)。頰部具2水平狀(縱向)感覺乳突線,吻部及鰓蓋部具多條感覺乳突線。吻寬短,前端圓鈍,背緣圓弧形,約與眼徑等長。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背方,眼上緣後方無觸角狀皮瓣。眼前下緣具4條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其中前2條向下伸越頰部的第一水平感覺乳突線的前方。眼間隔頗窄,內凹,成一縱凹,約為眼徑的1/2,後方具一橫溝。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小,具小鼻瓣,無短管,接近於上唇;後鼻孔大,圓形,位於眼前方吻側中央。口大,前上位,斜裂。下頜稍突出。上頜骨後端伸達眼中部下方。齒尖銳,上頜齒1行,前方齒稍擴大,齒端彎曲,每側具齒14~16個;下頜齒3行,外行齒稍擴大,前部數齒較粗壯,彎向內方。犁骨、齶骨無齒。唇薄。舌大,游離,前端圓形。前鰓蓋骨後緣、後鼻孔前方及眼後正中各具一凹窪。鰓孔窄,約與胸鰭基部等寬。鰓蓋骨上方具1個感覺管孔(H'),前鰓蓋骨後緣無感覺管及感覺管孔。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具假鰓。鰓蓋條5根。鰓耙短小。
眼後頭部及體前部被小圓鱗,體後部被較大弱櫛鱗。吻部、頰部和鰓蓋部均無鱗;項部具小圓鱗,背中線無鱗,具一低小皮嵴突起,向前伸達眼後方。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相距頗近;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上方,鰭棘柔軟,細長,第二及第三鰭棘最長,其長大於體高,向後伸達第二背鰭第四至第五鰭條起點;第二背鰭低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為近,前部鰭條稍短,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伸達尾鰭基。胸鰭尖長,下側位,中部鰭條最長,其長約等於頭長。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尖長吸盤,末端不伸達肛門。尾鰭尖長,中間鰭條最長,為頭長的1.5~1.6倍。肛門位於第二背鰭起點下方。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粗壯,短鈍。
液浸標本的體呈淺棕色,腹部色淺。體側具5~6個不規則橫斑及背部隱具多個不規則紫色斑塊,體背部各鱗片邊緣具深棕色小點;背鰭基底及胸鰭上方鱗片大多各有1黑色小點;眼的虹彩上部具1三角形斑,眼下方有一暗斑;鰓孔上方肩胛部有1藍色斑點,項部皮嵴突起的頂部為灰黑色。第一背鰭和第二背鰭均具2~3行點縱紋,臀鰭灰棕色,邊緣黑色。胸鰭和腹鰭暗色。尾鰭具多行暗紋。

生長環境

小鱗溝蝦虎魚為暖水性小型魚類,棲息於河口鹹、淡水處及沿岸灘涂礁石處。無食用價值。體長90~130m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