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燈

小馬燈是一種地方民間舞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小馬燈
  • 主題詞:傳統美術,小馬燈,郎溪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單位:中國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儘管皖南各地多有小馬燈的演出,而傳承於胥河沿岸梅渚鎮的小馬燈,其習俗、表演形式,甚至伴奏的鑼鼓、曲牌,明顯帶有吳越文化濃郁的特色。演出中伴奏的鑼鼓為胥河沿岸極為著名的“十二番鑼鼓”及“小鑼鼓”,更為小馬燈的表演增添異彩。定埠的小馬燈由男童扮演。表演中的人物有《三國》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岳傳》中的岳飛、岳雲、金兀朮、金蟬子、王貴、牛皋。合稱“十匹馬”。馬隊前後各有一馬夫。另有兩名小韃子(小丑)手搖小破扇,在表的陣前陣後穿梭嬉戲,以資助興。
定埠小馬燈歷年省外演出遍及江蘇高淳、溧陽、常州城鄉,這既滿足、豐富了皖、蘇兩省這一地域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弘揚了本地的民族民間文化,影響、帶動著兩省毗鄰地區的這一活動,促進了兩省這一地域的民間文化交流,同時也引起了海峽兩岸梅渚村民旅台後裔子孫的文化認同與關注。

歷史淵源

定埠小馬燈是地方民間舞蹈。在明代,定埠有位朝廷副使呂盛在雲南為官,騎一匹千里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來回於雲南和皖南宣城郎溪縣定埠之間,家鄉人民為懷念他做官勤政,興小馬燈紀念他。燈會一般從正月初一開始出場、十八罷燈。由年齡在十二三歲的小孩表演。人物有前、後馬夫各一名,有關公、張飛、劉備、趙雲、岳飛、岳雲、楊再興、王貴、金兀朮、金太子、哈密刺(軍師)12員騎馬戰將,每將後面有搭伴(夫人)一名,二名金韃子隨後,共28人。戰將的馬是篾扎紙糊,由馬頭馬尾組成,分別綁在人物的腹前腹後。
今郎溪縣梅渚鎮定埠街道居委會所轄的二十九個村民組範圍,約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該地呂姓大族已有小馬燈的演出。這一習俗,一直傳承至今。此習雖在“文革”期間中斷,上世紀八十年代恢復後,無論從規模、技藝及影響,至今在皖東南及蘇南的胥河兩岸,仍是一枝獨秀。

基本內容

宣城定埠小馬燈是春節期間在廣場表演,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它的最大特點是人小、馬小、道具小,討人喜愛。跳小馬燈分廣場舞蹈和進家朝拜二種形式。“擺陣”、“擺字”是跳小馬燈的主要特色。表演小馬燈,從出場到收場分為九陣,即“長蛇陣”、“烏鴉翻飛陣”、“太字陣”、“琵琶陣”、“梅花陣”、“六角陣”、“金鎖陣”、“雙龍出水陣”、“虎尾陣”。“太字陣”主要是演員跳擺出“天下太平”四字。定埠小馬燈由紀念當地名人呂盛而興起的,對研究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馬的製作採用誇張的手段,馬頭比真馬小,馬頸較短,戲劇人物小巧玲瓏,配打擊樂產生強烈的音響效果,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特點。近幾年來,當地人民政府重視定埠小馬燈的保護工作,對現有藝人進行排查,收集、整理了小馬燈“九陣圖”、16個臉譜等相關資料,組建了小馬燈表演隊伍。同時,把該項目納入當地中國小文體活動課程。

基本特徵

演出的程式是:一、開堂。胥河兩岸呂姓村民,每年臘月小馬燈演出前,必掛明·呂盛夫婦畫像,十匹馬均需向其禮拜。因呂盛生前官至雲南屯田副使,故此儀稱“拜副使公、副使婆”。拜畢,再至呂盛岳父母舊居地祭拜,稱“拜家婆”。二、出堂。正月初一燈班百餘人,前有各色彩旗,後有吹奏樂及鑼鼓,在鞭炮聲中表演於村頭街口。村民人家接燈,都會給馬燈披紅掛彩,熱鬧非凡。三、進堂。正月十六日演完最後一場,稱“煞燈”。全班人員叩拜呂盛夫婦畫像。告示先祖助佑平安,演出成功。
演出的陣式是:一、前跑陣。有:一字長蛇陣、二角陣至八角陣、雙排龍門陣翻梅花陣。二、擺字。在“雨夾雪”的鑼鼓、曲牌聲中,擺“天、下、太、平”四字。三、運馬。分單運馬、雙運馬。四、後跑陣。有:十字八門、跑滿天星等等。每場演出一個鐘頭四十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