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裂葉蓮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 ex Stechm.)是菊科、蒿屬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植物。主根、根狀莖略粗,木質,莖通常多數,叢生,高可達80厘米,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紫紅色,莖下部、中部與營養枝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第一至二回為羽狀全裂,每側裂片間排列緊密,邊緣通常具數枚小櫛齒,稀無小櫛齒,葉柄基部有小型櫛齒狀分裂的假託葉;苞片葉呈櫛齒狀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而為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頭狀花序近球形,外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背面有灰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邊緣狹膜質,中層總苞片卵形,無毛,邊緣寬膜質,雌花花冠狹圓錐狀,背面有腺點,花柱線形,略伸出花冠外,兩性花,花冠管狀,花葯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叉端截形,瘦果長圓形,8-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及西藏;蒙古、 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500-4900米的山坡、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灌叢、礫質階地、灘地等。
細裂葉蓮蒿適口性中等。羊、駱駝喜食,冬春季節馬喜食。霜打後適口性更有所提高,蛋白質含量高於禾本科牧草,含脂肪較高,是秋季家畜抓膘及春季恢復體膘的優良牧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中國植物志》編委們比較了Artemisia gmelinii Web. ex Stechm. (1775) 與後來被定名為Artemisia santolinifolia Turcz. ex Bess. (1834) 的模式標本(存英國邱植物園標本館),發現二者體態、葉、頭狀花序等特徵完全相同,故後者為晚出異名,應歸在前者中。
形態特徵
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稍粗,木質;根狀莖略粗,木質,直徑1-2厘米,有多數多年生木質的營養枝。莖通常多數,叢生,高10-40(-80)厘米,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紫紅色,自下部分枝,稀不分枝;莖、枝初時被灰白色絨毛,後漸稀疏或無毛。葉上面初時被灰白色短柔毛,後漸稀疏或近無毛,暗綠色,常有凹穴與白色腺點或凹皺紋,背面密被灰色或淡灰黃色蛛絲狀柔毛;莖下部、中部與營養枝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第一至二回為羽狀全裂,每側裂片4-5枚,裂片間排列緊密,小裂片櫛齒狀的短線形或短線狀披針形,邊緣通常具數枚小櫛齒,櫛齒長1-2毫米,寬0.2-0.5毫米,稀無小櫛齒,葉柄長0.8-1.3厘米,基部有小型櫛齒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苞片葉呈櫛齒狀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而為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部)及西藏(八宿、工布江達、南木林、浪卡子、隆子、定日、聶拉木、吉隆、普蘭、扎達、噶爾、日土、改則、那曲。);蒙古、 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歐洲部分)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500-4900米的山坡、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灌叢、礫質階地、灘地等,在局部地區成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生長習性
細裂葉蓮蒿在中國新疆1月初萌發,7月初開始開花,8月初開始結實,9月以後開始枯黃。
主要價值
經濟:含揮髮油,成分有酚及醛。
飼用:細裂葉蓮蒿在中國牧區作飼料。該種適口性中等。羊、駱駝喜食,其次是馬,牛多不採食。冬春季節馬喜食。霜打後適口性更有所提高,蛋白質含量高於禾本科牧草,纖維素含量較少,生長後期纖維素增加也不顯著,開花期纖維素含量為14.16%,結實期纖維素為21.56%。含脂肪較高,是秋季家畜抓膘及春季恢復體膘的優良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