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P/2012 F5

小行星P/2012 F5

小行星P/2012 F5是第一個發現因自轉速度過快而導致自身解體的行星,發現於2013年2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行星P/2012 F5
  • 分類:行星
  • 發現者:亞歷克斯-吉布斯
  • 發現時間:2014年8月
發現行星,解體現象,科學觀測,主要原因,

發現行星

小行星P/2012 F5在2012年3月被發現,當時科學家亞歷克斯-吉布斯使用萊蒙山1.5米反射式望遠鏡觀測到這個天體,由於其擁有“塵埃飛舞”的特徵,因此最初被認為是彗星。2013年,科學家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的2.2米直徑望遠鏡觀測時確認,小行星P/2012 F5的直徑大約為2公里。

解體現象

科學家使用凱克II望遠鏡在2014年8月對小行星P/2012 F5進行了研究,發現這顆小行星的自轉非常快,並產生了大量的碎片。2010年,科學家在對小行星研究時發現一些小行星特別“活躍”,不同於小行星帶上多數天體,其尾部似乎存在類似彗星的特徵,可能由冰物質升華所致。進一步的觀測發現,這些小行星可能是高速碰撞的產物,當小行星碰撞後會形成大量的塵埃,可以解釋它們出現“尾巴”的狀況。但還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小行星瘋狂自轉,最終使得自身分崩離析而解體。

科學觀測

來自波蘭雅蓋隆大學的科學家麥可-德拉休斯的研究小組成功申請使用凱克II 望遠鏡,德拉休斯認為小行星P/2012 F5在兩個連續的自轉周期中出現了亮度波動,我們希望對其快速自轉進行觀測,並搜尋是否有更多的碎片形成。當小行星的自轉速度處於較快的速率時,其離心力會大於自身的引力,科學家觀測到小行星P/2012 F5出現了四塊較大的碎片。同時研究人員還計算了小行星P/2012 F5的自轉周期,只有3.24個小時,這是非常快的自轉速度。

主要原因

到目前為止,德拉休斯的研究小組認為快速自轉是小行星P/2012 F5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使其看上去長了一個“彗尾”,但是我們還不能對這一假設進行充分確認,因為還不清楚分離出的結構自轉速度有多快。天文學家主要通過亮度的周期波動來計算自轉周期,當分離出的結構存在不規則的外形時,對亮度周期變化的觀測就顯得比較困難。由於曝光時間不夠長,於是科學家選擇了更大的凱克II望遠鏡,後者擁有更大的視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