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櫟

小葉櫟

小葉櫟(學名:Quercus chenii Nakai)是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黑褐色,縱裂。小枝較細,葉片寬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略偏斜,雄花軸被柔毛。殼斗杯形,殼斗上部的小苞片線形,中部以下的小苞片為長三角形,緊貼殼斗壁,堅果橢圓形,果臍微突起,3-4月開花,翌年9-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生長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區,成小片純林或與其它落葉闊葉樹組成混交林。

小葉櫟萌生能力強,術材熱值高,又是優良的再生能源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黑褐色,縱裂。小枝較細,徑約1.5毫米。葉片寬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略偏斜,葉緣具刺芒狀鋸齒,幼時被黃色柔毛,以後兩面無毛,或僅背面脈腋有柔毛,側脈每邊12-16條;葉柄長0.5-1.5厘米。
花序長4厘米,花序軸被柔毛。殼斗杯形,包著堅果約1/3,徑約1.5厘米,高約0.8厘米,殼斗上部的小苞片線形,長約5毫米,直伸或反曲;中部以下的小苞片為長三角形,長約3毫米,緊貼殼斗壁,被細柔毛。堅果橢圓形,直徑1.3-1.5厘米,高1.5-2.5厘米,頂端有微毛;果臍微突起,徑約5毫米。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主要變種

臨安櫟(Quercus chenii Nakai var. linanensis M. C. Liu et X. L.Shen.)與小葉櫟,區別在於臨安櫟殼斗大.徑1.8-2.3厘米,沿殼斗上緣的長條狀鑽形苞片向上,不向下反卷,其餘苞片呈短鑽形至鱗片狀,部分反卷,堅果寬卵圓形至矩狀寬橢圓形,長1.8-2.6厘米,寬1.4-1.8厘米。葉為倒卵狀摘圓形,卵狀長橢圓形,長10-13.5厘米,寬3.4-5.5厘米,最寬部多在中部以上。小葉櫟的殼斗小,徑1.5-1.7厘米,沿殼斗上緣一周的條形苞片向下反卷,其餘苞片為鱗片狀,排列緊密不反卷;堅果橢圓形,長1.7-2.1厘米,寬0.9-1.3厘米,葉為長披針形,長橢圓形,長9-11.5厘米,寬2-3.3厘米,最寬部在中部和中部以下,兩者易於區別。臨安櫟與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近似,但麻櫟的殼斗,徑2.5-3.0厘米,其上全為鑽形苞片,均反卷或開展,堅果矩狀球形,鼓形。易於區剮。分布於中國浙江省臨安縣,生於海拔40米的次生林中。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生長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區,成小片純林或與其它落葉闊葉樹組成混交林。

繁殖方法

采穗:採集小葉櫟種子若干,當年播於溫室的苗床上,翌年春季移植到露地苗圃,以使提早出苗,生長季節內加強水肥管理,當年即可供采穗使用。
苗床:建立苗床櫟類含單寧物質較多,對不定根發生有抑制作用,且嫩枝插條容易失。水,採用沙床、蛭石或珍珠岩作插床,進行噴霧扦插,有利於插穗生根成活。插壤深度為20-25厘米,插前用0.3的硫酸亞鐵溶液消毒。
插條:采條及剪條在生長季節內,採取當年生嫩枝,剪截成10厘米以上並帶有2-3個健牡芽的切段作為插條。插條上切口為平口,下切口為斜口,除去基部葉片,保留上部3-4片葉片,葉片較大的留半葉,小的保留全葉,以扦插後葉片不接觸插壤為原則。
藥劑:處理用華中農業大學林學系研製的H1-43生根劑快蘸5秒後,隨即插入苗床,插入深度為插條長度的1/3-1/2。

栽培技術

環境控制:有條件的地方用全光電子葉白控問歇噴霧效果最好。條件不具備的,可用全光連續噴霧。夏季高溫季節噴霧對間從7;00-8:00開始,至傍晚7:00-8:00時止,陰天間歇噴霧,雨天不噴霧。
煉苗:當插穗生根達2-3厘米,並有一定數量(7-8條)時,可停止噴霧,視天氣情況,開始每天灑水1-2次,以後逐漸減少次數,5-7天后停止灑水,使扦插苗逐漸適應不噴霧的環境條件,為移裁作好準備。
移栽:煉苗7-10天后,便可移栽。移栽前,將苗床土壤細碎,挖穴或開淘移栽,土壤粘重時,先用沙子復蓋,上面再復土蓋嚴。由於此時苗根比較幼嫩,容易折斷,注意不要窩根,不要用器械將土壤壓緊,而是於移栽後通過灌透水,使土壤與苗木根系自然密接。

主要價值

小葉櫟萌生能力強,術材熱值高,又是優良的再生能源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