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癌是指發生於十二指腸、空腸與迴腸的惡性腫瘤,較少見。小腸惡性腫瘤約占胃腸道全部惡性腫瘤的2%~3%。男性發病高於女性約2倍,在45歲以後患病率上升,60~70歲較多。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分為四類:癌、類癌、惡性淋巴瘤和肉瘤。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常見發病部位:小腸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
- 常見症狀:腹部包塊、腹痛、腸梗阻、發熱、貧血、消瘦等;位於十二指腸者可有黃疸,頻繁嘔吐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病因不明。小腸腫瘤多見於迴腸,其次空腸,最次為十二指腸。小腸腫瘤少見,其原因為:①小腸內容物為液態且偏鹼性;②小腸細菌少;③特定的酶含量高;④運動快;⑤分泌高濃度IgA;⑥小腸集合淋巴結多,以T淋巴細胞為主,免疫功能強。
臨床表現
小腸惡性腫瘤的症狀及病程,因腫瘤的類型及部位而異。一般認為,腺癌的平均病程為5~6個月,平滑肌肉瘤為8~9個月,類癌為12~25個月。位於十二指腸者症狀出現較早;類癌多發生於迴腸,症狀相對較晚。小腸惡性腫瘤的症狀為腹部包塊、腹痛、腸梗阻、發熱、貧血、消瘦等;位於十二指腸者可有黃疸,頻繁嘔吐等;腫瘤穿孔可有腹膜炎表現。
檢查
1.小腸癌鋇劑造影
小腸鋇劑造影可顯示小腸疾病的部位、範圍等,但陽性率較低。氣鋇雙重造影法,特別是插管法小腸氣鋇雙重造影,使對小腸出血性病變的診斷率提高10%~25%。小腸鋇劑造影對血管性病變幾乎沒有任何診斷價值。
2.放射性核素顯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為非創傷性檢查,主要用於小腸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強於血管造影。其小腸活動性出血診斷陽性率為40%~50%,但有時會出現假陽性。
3.血管造影檢查
小腸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時選擇血管造影檢查。此方法是一種有效的診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劑外滲即可做出明確診斷,並同時進行栓塞治療。但此項檢查受失血速度和檢查時機影響,必須在出血活動期將造影劑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動脈才能成功。
4.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的問世,為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次革新。膠囊內鏡只有曲別針樣大小,檢查時患者只需像吞服藥物膠囊一樣吞服膠囊內鏡,穿著數據記錄儀背心。吞服膠囊後,經醫生檢測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後即可離開醫院。整個檢查過程需要8~10小時,檢查後膠囊從肛門自行排出。膠囊內鏡具有安全、無創、依從性好等特點,但其也具有不能進行病理檢查和內鏡下治療的缺點。
5.雙氣囊內鏡
雙氣囊內鏡可彌補膠囊內鏡的缺點,進一步提高了小腸疾病的確診率,對小腸出血、小腸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確診率較高,目前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缺點是檢查時間長,患者痛苦較大。鑒於雙氣囊內鏡操作較費時,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風險,在國內尚未完全普及。
6.CT仿真內鏡
利用螺旋CT薄層無間隔掃描和計算機三維重建,即可獲得類似內鏡的動態重建圖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觀察黏膜顏色變化,對淺表細微結構變化不能分辨,不能進行活檢及鏡下治療。
7.剖腹探查
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對人的損害也是最大的。
診斷
小腸惡性腫瘤臨床診斷較困難,早期診斷更難,十二指腸腫瘤診斷率較高。其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結合胃鏡或纖維小腸鏡及小腸鋇劑造影等資料綜合考慮。
鑑別診斷
須與局限性腸炎、小腸良性腫瘤、粘連性腸梗阻、腹膜結核、卵巢腫瘤以及小腸的自發性套疊或扭轉等疾病進行鑑別。
治療
小腸癌主要採取手術治療,空腸、迴腸的腫瘤在手術探查時發現腫瘤比較局限,應爭取將病變腸管連同系膜區域淋巴結一併切除。十二指腸癌的治療,由於十二指腸與胰腺在解剖上關係密切,所以手術時常將十二指腸連胰腺頭部同時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若癌瘤已有遠處轉移或癌瘤累及腸系膜上動、靜脈,不能分離時,則可依梗阻部位的不同作胃空腸吻合等旁路手術,以解除梗阻,為打開進食通道,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與服用抗癌中藥開闢途徑。對於迴腸末端癌應作右半結腸切除術。如腫瘤無法切除或無法徹底切除時,可在術中向腫瘤內注射抗癌藥物,並在手術後補加化學藥物治療及中醫中藥。化學藥物常用5-Fu、絲裂黴素、長春新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