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櫧(小紅栲)

米櫧

小紅栲一般指本詞條

米櫧〔學名: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Hay.〕:殼斗科,錐屬喬木,高可達20米,芽小,葉披針形,葉全緣,或兼有少數淺裂齒,嫩葉葉背有紅褐色或棕黃色稍緊貼的細片狀蠟鱗層,成長葉呈銀灰色或多少帶灰白色;雄圓錐花序近頂生,花序軸無毛或近無毛,果序無毛,殼斗近圓球形或闊卵形,堅果近圓球形或闊圓錐形,熟透時無毛,果臍位於堅果底部。3-6月開花,次年9-11月結果成熟。

產中國長江以南各地。生於山地或丘陵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中。適應性強、分布廣。既是優良的用材樹種,又是培育食用菌的優良原料,培肥土壤、涵養水源能力都比較強。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地理分布,繁殖方式,容器育種,小苗管理,栽培技術,整地,移栽,苗圃管理,適度擇伐,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米櫧(原變種)喬木,高達20米,胸徑80厘米,芽小,兩側壓扁狀,新生枝及花序軸有稀少的紅褐色片狀蠟鱗,二及三年生枝黑褐色,皮孔甚多,細小。
葉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5-3厘米,或長4-6厘米,寬1-2厘米,或卵形,長6-9厘米,寬3-4.5厘米,頂部漸尖或漸狹長尖,基部有時一側稍偏斜,葉全緣,或兼有少數淺裂齒,鮮葉的中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壓乾後常變凹陷,側脈每邊8-13條,稀較少,在葉面微凸,在葉緣附近上下連結,支脈纖細,嫩葉葉背有紅褐色或棕黃色稍緊貼的細片狀蠟鱗層,成長葉呈銀灰色或多少帶灰白色;葉柄長通常不到10毫米,基部增粗呈枕狀。
圓錐花序近頂生,花序軸無毛或近無毛,雌花的花柱3或2枚,長約1/2毫米;果序軸橫切面徑2-3毫米,無毛,殼斗近圓球形或闊卵形,長10-15毫米,頂部短狹尖或圓,基部圓或近於平坦,或突然收窄而又稍微延長呈短柄狀,外壁有疣狀體,或甚短的鑽尖狀,或部分橫向連生成脊肋狀,有時位於頂部的為長1-2毫米的短刺,被棕黃或銹褐色氈毛狀微柔毛及蠟鱗;堅果近圓球形或闊圓錐形,頂端短狹尖,頂部近花柱四周及近基部被疏伏毛,熟透時變無毛,果臍位於堅果底部。花期3-6月,果次年9-11月成熟。
該種的殼斗外壁從僅有疣狀體到有短刺,其間的連續現象頗明顯,大抵南部及東南部沿海各地所產的其殼壁具疣狀體,或有時兼有甚短的刺。模式產地一福州鼓山及其鄰近地區產的是典型的僅有疣狀體的類型。產四川南川的其殼斗為橢圓形;產雲南東南部及廣西西南部的,其嫩葉背面有紅棕色、較厚的蠟鱗層,沿中脈兩側有時有極少數短伏毛,殼斗外壁除有稀疏的微柔毛外,尚有紅棕色蠟鱗,葉片質地較厚。

主要變種

短刺米櫧(變種)西南米櫧Castanopsiscarlesii(Hemsl.) Hay. var.spinulosaCheng et Chao
與米櫧的區別是殼斗的刺長2-5毫米,刺基部常合生成刺束,位於殼斗頂部的刺較密集且較長。花、果期同前。樹皮較平滑,位於枝節下的芽鱗痕甚明顯,木材通常淡黃色或黃白色,民眾稱之為白錐、白櫞或白栲,但老齡大樹的木材呈黃棕色,故又稱之為黃櫞,木質部有細寬的兩類木射線,寬木射線甚窄,年輪稍明顯,不呈圓形,材質稍堅實,結構略粗,乾後常開裂,材性遠遜於紅錐類,一般歸入白錐類,是長江以南的常見主要樹種。
產四川(峨眉、青城山)、貴州(梵淨山、天台山等地)。生於較高海拔的山地雜木林中,有時成小片純林。模式標本采自四川青城山。
米櫧
短刺米櫧短刺米櫧

近種區別

東至日本南部,有與該種很近緣的C. cuspidata(Thunb.)Schott.它的殼壁只有小而薄的鱗片狀體,殼斗長橢圓形且遠較大。產亞洲南部的C. acuminatissimaBl. 與該種也近緣,有認為二者同種,但葉和殼斗的形態仍有明顯區別。在中國分布至內陸,如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即殼斗的刺隨著遠離海岸越遠則越長,以此特徵。

生長環境

生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或丘陵常綠或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普遍分布泥土、路旁。喜雨量充沛和溫暖氣候,能耐蔭,喜深厚、溫潤之中性和酸性土,亦耐乾旱和貧瘠。

地理分布

常為主要樹種,有時成小片純林。產長江以南各地。模式標本采自福建福州鼓山。主產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是南方常綠闊葉林組成樹種之一。

繁殖方式

米櫧一般都採用種子繁殖,造林時多採用裸根苗造林。在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栽植地,苗木生長期長、成活率低下,從而影響到造林成果。而容器育苗與裸根苗相比,具有育苗周期短、不需占用肥力較高土地、適用多種立地類型和不同季節栽培、節約用地用種、根系形成好、造林成活率高、便於育苗工廠化和造林機械化的特點。

容器育種

選擇晴天播種,種子均勻撒於營養袋裡,適當覆蓋用細篩篩好的黃心土,覆土不能太厚,能把種子壓住即可。播種後要用茅草覆蓋,蓋草後不宜馬上蓋膜,待下雨將所播種子淋透後再適當灌水濕潤營養袋,以促進種子吸水發芽。

小苗管理

播種到出苗期間要注意觀察營養袋的情況,主要是:做好保溫保濕及防人畜破壞工作。一般種子播下後要100天左右才出苗,出苗期要注意觀察出苗情況,苗木出土後要及時揭去農膜和茅草,並做好拔草、防猝倒病、防倒春寒、防灼傷、防乾旱等工作,拔草和防病蟲危害很重要,要做到見草就拔,堅決不能讓雜草滋生,否則不僅容易產生病蟲害,拔草時也會因草根太深,拔除時會將小苗一併帶出;病害主要是猝倒病發生,主要是土表面部位感染病害而造成幼苗大量猝倒死亡,在防治病蟲害時可用多菌靈噴施,每2天1次,連續施用幾次才能見效,如果效果不理想,最好配製波爾多液澆灌,也要連續施用2-3次效果才明顯:蟲害主要是注意防治地老虎,可用呋喃丹等殺蟲劑毒殺。另外,幼苗在出土至移栽期間,要注意觀察苗木生長情況,若幼苗泛黃,生長明顯缺肥,可在下雨的時候施用少量尿素,以促進幼苗生長。幼苗期施肥千萬不能多,要量少次多,否則容易燒苗。

栽培技術

整地

移植用苗圃要選擇水源充足和排水透氣性好的農田,最好是新挖的生荒地,二耕土以上不宜使用。整地要求和常規育苗相同,底肥可用磷肥為主。

移栽

苗木移栽時間看苗木生長情況而定,一般苗木生長到開2片新葉時移栽為宜,移栽時剪去過長的主根,栽植後及時澆定根水可提高成活率,在短時間內恢復生長。移植天氣以陰天或雨天天氣為宜。
床面寬100-120厘米的苗床,一般每行栽12-l6株,行距8-10厘米,35株/m2左右。

苗圃管理

除草:除草要及時,做到保持圃地無雜草。除草時間以雨后土壤鬆弛時最容易拔除。只要管理到位,一般苗木栽下後2個月即可全部鬱閉,除草工作量隨之降低。
施肥追肥以速效肥為好,如西洋複合肥就是比較好的肥種。追肥時間宜早,栽下後1個月即可追肥,一般6月中旬-7月中旬最佳。這個期間若追施尿素至少要施3次左右,以量少次多為宜,追施西洋複合肥可結合鬆土除草進行,施用1-2次即可。早期追肥可促進苗木葉片快速生長,提早鬱閉,可極大地減少除草的工作量。另外一個好處是苗木前期生長快,在7-8月份旱季到來時,苗木已具備較為發達的根系和較好的抗旱能力。
水分:如果不是大旱之年,只要苗木早期生長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水分管理。但是,充足的水分卻是米櫧苗木生長的重要保障,如果要取得優良的苗木質量,加強水分管理很重要,有條件的,連續1個星期不下雨就要適當灌溉。在米櫧生長旺盛期,如果遇到嚴重乾旱,可導致苗木葉片萎縮、枯黃,甚至落葉,因此要注意觀察,如果連續乾旱,發現生長異常就必須及時灌溉。
病蟲防治:最容易發生的是蟲害,尤其是剛栽下的苗木極易被小地老虎啃吃,因此要注意殺蟲,可用呋喃丹毒殺。

適度擇伐

擇伐能夠加快天然闊葉米櫧林林分生長,擇伐林木生長均大於非伐林木地,但不同擇伐強度樣帶之間差異不明顯。天然闊葉米櫧林是具有明顯垂直劃分層次的異齡混交林,其生態、社會價值遠遠大於經濟價值 。Amin等人研究認為擇伐適用於復層異齡林,可以在保持林分結構完整性的基礎上促進林分的生長。Scott等人研究結果表明擇伐後減少了林木問的競爭,保留木獲得更多生長空間和光照從而加快生長。天然闊葉米櫧林林分斷面積和蓄積生長率隨著擇伐強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森林採伐方式的發展,擇伐經營由於可以將生態因子危害性降到最低,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擇伐對林木、林分生長影響主要集中在不同擇伐強度對樹高、胸徑、斷面積、蓄積和空間結構等林分因子:擇伐由於釋放了生長空間,能夠提高單木直徑和蓄積的生長但隨著擇伐強度的增大,單位面積株數會隨之減少。因此擇伐應適度,以促進天然闊葉米櫧林收穫量的影響。

主要價值

米櫧常為主要樹種,有時成小片純林。米櫧樹形高大、美觀,葉橢圓或長圓形。早期生長迅速,適應能力強,抗風力強,又耐煙塵、抗污染並能殺菌。在庭院觀賞及營造防火林帶中有著廣闊的套用前景和發展潛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